晚上,马宝宝刚睡不久,只见门外有人影一闪,喝道:“谁?“穿窗而出。一直追到村外,那人才缓缓转过身来。正是方正。
马宝宝道:“方大哥,你搞什么鬼?大半夜不睡觉,玩捉迷藏啊!”
方正道:“我是想告诉你一声,我要去找我娘,她已经等了我很久了,我要再不去,就是不孝。”
马宝宝道:“那你也该跟杨婶说一声啊!”
方正道:“不用了,她……她一定不高兴见我的,你替我谢谢她这么多年对我的照顾,请你好好照顾好意,好吗?”
马宝宝道:“那是一定,好意也是我的三妹。我送你一程吧!”
方正道:“不用了,我这个人,最讨厌婆婆妈妈的了,况且,送君千里,终需一别,就此别过了,咱们后会有期。”
马宝宝道:“你走吧!我就不送了,多保重。”马宝宝一直目送他消失在夜尽头,才掉首往回走,刚近山庄,马宝宝就觉得不对劲。只见山庄被围了个水泄不通。无数喽罗高举火把把四周照得如同白昼。马宝宝大惊,叫道:“杨婶婶,!好意!”跑了过去。一个山大王模样的人,一把抓住他道:“你是谁?”
“宝哥哥,娘,是二哥。”杨好意在里面喊道。
那人道:“夫人,你不愿跟我们走,总得让我侄女跟我们回去见见大哥吧!否则我权三衡没法跟大哥交待啊!孩子也不是你一个人的,是不是?”
杨得意愠道:“住口,女儿是我的,谁也休想带走她。”
权三衡道:“好,你要不让我们带走好意,我们就把这小子杀了。”
杨得意怒道:“你们除了滥杀无辜,还会干什么?“权三衡道:“没办法,都是你逼的。小子,九泉之下,可别忘了是她害的你。“杨得意踌踌了半天,忽然想起方正来,愠道:“好啊!你杀吧!,我告诉你,他也是你大哥的孩子,有种你就杀。”
权三衡一怔,道:“什么?红大哥没说过他还有一个儿子?”
杨得意道:“呸!他知道什么?他晓得他有几孽种。小意出生的时候,他在身边吗?他……他和小意是双胞胎。因为我恨他,才把儿子送了人,这几天刚找了回来。”
权三衡疑惑道:“真的吗?”心下忖道:“管自己的孩子叫孽种,真的,假的。”
杨得意气极道:“你不信是吗?好,我说的都是假的,你杀啊!看谁后悔。”
杨好意哭道:“不要,我要二哥。”
权三衡仔细打量马宝宝,因为心里有了鬼,这一看,果然觉得红怒颜不知那个地方和这个孩子长得像了。忖道:“不管是真是假,带回去不就知道了。”当下不耐道:“你要再不出来,我可要烧房子了。”半响没动静。一咬牙,比了一下手势,众人纷纷把火把投向茅舍。霎时之间,屋子着了起来。
马宝宝大惊,叫道:“不要,冲进火海里。”权三衡一抓,没抓住。
马宝宝冲进屋里,杨得意见状大喜,道:“方正呢?”
马宝宝道:“他走了。”
杨得意黯然了一会儿,急促道:“快跟我来。没时间了,走到大厅正中,把地毯卷起,掀开几块方砖,里面是一休秘道。她让马宝宝和杨好意先走了下去。就在她要下秘道时,一根梁木倒下来,砸在她的身上。她痛叫了一声,道:‘你们快走。宝儿,好意就托付给你了。”勉力把几块砖合上,终于与祖屋同归于烬。
二小倏觉眼前一黑。杨好意哭道:“娘……”马宝宝听得上面有动静,忙捂住她的嘴掉首向后走。
也不知跑了多长时间,才出了秘道。宝儿发现自己处身在一座山里。转了半天,没转出去。索性找了个山洞钻进去。等质明后再做道理。替杨好拭了拭泪,杨好意哭道:“宝哥哥,你知道我现在最想干什么?”
马宝宝问询地看着她。杨好意道:“我想睡觉。娘说它是万物的归宿。一定是最好的。只有在梦里,我才可以看见姥爷和师伯们。”
马宝宝叹息道:“好意儿,那你就睡吧!”
杨好意道:“可我睡不着,我想娘。娘是不是死了。”
马宝宝心道:“我还不是和你一样,虽然有爹娘,却再也看不到,忽然想起娘以前唱歌哄他睡觉的事,便道:”我给你唱歌听。“杨好意道:“嗯!”了一声,马宝宝轻唱道“有风就有雨,有苦就有甜。有哀就有乐。有我就有梦。有你就有痛,你我就是一台戏。戏如人生,没有落幕。不曾失去就不曾拥有。你跳动的心是不是为了我。我却不再会为你流泪。泪已干,人断肠,断肠人在天涯。”
好容易哄睡杨好意,迷迷糊糊中,一觉睡到天亮。才被金光刺醒。推了推杨好意,道:“好意,咱们走吧!”
两人刚走出山洞,就听有人道:“他们在这儿,两个精壮汉子把两人围了起来。权三衡走了过来。
方正走了一夜,次日天明,寻了一家小店走了进去。早上人客不多。除了三三两两的客人,只有一桌穿白,黑。蓝,褐四色衣的老头比较醒目。
小二过来道:“小爷,你要点什么?”
方正道:“随便,什么快就来什么。有饼的话,就来几个饼,再配两个小菜。”
小二唱了个诺,下去了,穿白衣老头道:“欧兄,你有消息了吗?”
穿蓝衣的欧如海道:“韩兄,我也是没有消息。”
穿黑衣的柳如泉道:“也真是怪,都十年了,肩吾也没个消息。活不见人,死不见性尸的,难道人间蒸发了不成。”
苏如海道:“会不会是有什么不测。早知道这样,多收几个徒弟好了。”
韩如潮道:“那这么容易就收一个好徒弟。按说以肩吾的功夫,不应该有什么意外才对呀!”
四个人唏嘘长叹,方正道:“小二,结帐。”
小二过道:“小爷,您吃好了,共一两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