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法司审完结案,一品文武附议,上交圣裁。
德光帝当庭依法判决:褫夺谢贤妃一切封号尊荣,贬为庶人,收入冷宫,鸩酒赐死。李易之、龙骑卫指挥使、仁安殿使判斩立决,即刻执行。李海等从犯判刺配流放。
又查明大皇子与二皇子与此事无关,不做牵连,至于判给谁抚养,另行再议。
宫变不可能当做什么都没发生,为皇族颜面对外不好详细解释,所以全由李易之背黑锅。李敏之并未涉案且毫不知情,不株连,但李敏之表示无颜见人,当庭辞官。德光帝再三挽留不用就准了他。
李易之的父亲老荣养公判了教养不严之罪,降封号两级为荣养伯,以儆效尤,望各世家严格约束子弟。
因重华宫“御林军”护驾有功,不仅不追究射杀御林军的责任,反而各种表扬赏赐。因这些人实际是楚王的,德光帝不好加官进爵,就大大奖励了金银,记了功绩点。
同时,楚王为国为民,救灾有功,皇帝给他加了一个荣誉头衔,增加俸禄,给了许多赏赐。但大家都知道这些恩赏,相对沐慈又一次拯救大幸全国的功劳来说,实在太微小。好在沐慈也不是在意这些身外之物的人。
为补偿楚王,皇帝和宰执都在遏制虫灾的时候,大力宣传了楚王的功绩,使得他在民间又大大刷高了声望值。百姓因食虫而得到了实惠——免费的,雪白的精盐,于是私底下都叫楚王为“盐王”。
沐慈听闻,只能无语,此为后话。
至于有人弹劾楚王“在宫里乱发响箭,扰乱人心,调锦衣卫入宫,杀死御林军”的犯上罪名,并没有掀起什么浪花,甚至在政事堂就被两个丞相压住了,都没呈交御览。因为重华宫的人不是沐慈私调的,是皇帝默认允许存在的。且“锦衣卫”在取得碾压优势时并没有主动攻击,只是威慑逼退,十分克制。至于后来真正锦衣卫入宫,也是皇帝首肯的。
楚王做任何事总是遵规守法,光明正大,所以,他没有任何把柄可以给人抓住。
事情了结,大殿门打开,所有人踏出殿堂,都有一种莫名的力量在心中萦绕,感觉像是重获新生。
——有这样的王者,大幸的未来可以期待。
众人为能够身处其中,见证大幸未来最绚烂的一段历史而由衷感到骄傲。
……
常山王走出大殿,清河王跟着步出,拍一拍他的肩:“大幸会武运昌隆的!”
常山王点头。
三百“御林军”逼退八千御林军,后来被当做经典案列,在常山王等武将中流传开来。导致各大军系更加主动进行军制改革,绞尽脑汁找渠道购买“楚制”武器。
他们对楚王的忌惮,更多变成钦佩。
之前忌惮,是因为楚王武力太强大,但这种强大只用于守护而非主动破坏,大家忌惮的不安就变成了深深的钦佩——至少能确定,楚王真不会为一己之私发动内乱。
因为稍有点头脑的大将军都知道,这次宫变,谢贤妃太愚蠢了,宫变不是给自己谋利,而是给楚王送现成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