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团子很软,竹签扎不住,很快就要溜了的时候,李昕伊上嘴接住了。
粉色的舌,洁白的齿,吴肃看了一会儿,不自在地移开了眼睛。
李昕伊沉默地咬着元宵。
剩下的两个,他们一人一颗,分吃了。
明明喧嚣声震天,到处都是明亮的灯火,李昕伊却觉得很安静,周围的一切都渐渐模糊了,只剩下眼前这个瘦削的身影,轮廓清晰。
上元节之后,李昕伊就要回处州了。
虽说知县开春后就要升迁了,但他毕竟人还在景宁。何况李昕伊自己还有不少跟画有关的东西留在处州。
李母像每一个孩子要离家的母亲一样,收拾着所有李昕伊可能需要并且能带上的东西。
“这是上年秋天晒的茄子干。茄子可会长了,我晒了不少,你带点回去吃。”
说着是一点,李母包了一大包,衬托得吃胖了的狸花猫都显得娇小了不少。
已经四岁的狸花猫已经没有刚来时候的凶狠模样了,温顺的时候看起来简直软糯无害。不过大黄狗依旧有些怵它,就能看出所谓的无害其实是表象。
不知道狸花猫是不是听到了李昕伊的腹诽,跳上来就给了李昕伊一爪子。
李昕伊揉了揉抓痕,没破皮,却是不敢训斥这位小祖宗,只伸手撸了一下他阿娘的小心肝。
李母又装了一袋萝卜干,一罐腌黄瓜,还有一罐辣椒酱。
“口中没味道的时候吃一点,日常还是吃新鲜的。”李母嘱咐着。
李昕伊一一应“是”,李母又拿了几件衣服来,“我知道你不爱穿鲜亮的,都是些素色的衣裳。”
李昕伊摸着衣服柔软的料子,感受着锦纹的触感。
“阿娘,您眼睛不好,不该如此劳神,外头有成衣店呢。”
李母微笑着道:“也就几件衣服。就是不知道你在外头长高了没,做得有些大。”
衣服确实有些大,下摆垂到了脚面,像是偷穿了哥哥衣服的小孩。
李昕伊有些尴尬,李母道:“没事,下摆收一收,你反正还要再长高的。”
临出发的时候,吴阿公、吴参和吴肃都来送行,吴阿公还带了一大袋吴阿婆做的炒豆,说是可以在路上吃。
有路过的村里人见了,也凑上来,得知李昕伊要去处州府,都朗笑着祝福他。
对于这种送别的场面,李昕伊有些不太自在,和众人告别后,摸了摸灰毛驴的脑袋,出发了。
李昕伊朝后看了一眼,李母和吴肃还站在原地,其他人都离开了。
他于是回过头,擦了擦眼角的水珠,坚定地看向前方。
作者有话要说:
第17章朝堂风云
新的一年开始了,过年的时候再热闹再喜庆,有些该发生的事情还是会发生。比如说,这终究将是不平静的一年。
皇帝陛下的身子骨越发不好了,这本该会被遮掩得密密实实的消息,不知为何,成为了人尽皆知的秘密。
朝堂里涌动着好几股力量,除了忠诚于皇帝陛下之外,有的支持“太上皇”复辟,有的支持“废太子”即位,有的站在皇后及五岁的皇太子身后,还有各地的藩王也蠢蠢欲动,想要进京分一杯羹。
年前,虽说今上不怎么上朝,但是每过十天半个月的,还是会露面一次。开春之后,皇帝陛下已经足有一个月没有上朝了。
这让群臣不得不有了什么不好的联想。
内阁首辅卫铮,就是被皇帝陛下亲自送到城门外,最后又被召回的元老。
在“太上皇”被俘之后,他积极地拥护当时还是景王的皇帝陛下,又建议皇帝陛下发出勤王令,最后京畿得以有效地被守护,北蛮被击退。因而深受皇帝陛下的信任。
有别于在景宁时候的一副仙风道骨的模样,如今的卫首辅眉头微蹙,眼眶深陷,头发花白,形容憔悴。
若是说之前,人们只是有不好的联想,等看见卫首辅后,这样的联想迅速就变化为证实。
其实卫首辅的脸上已经敷了粉的,不仅如此,他还抹了一点胭脂,使得脸庞看起来红润一些。他如今代表着内阁,外在的形象尤为重要,必须一丝不苟。
只是这点红润却让人误会了,以为卫首辅积劳成疾,发了高热还恪尽职守。于是更加忧心忡忡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