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光盛远在边关收到符韩君的家书已是两日之后。
他全程眉头紧皱,读完了儿子送来的那封信。
他先前已知晓儿子对邵大学士家的五姑娘有情意,所以他也没有阻扰他私自去邵家提亲的那件事,将终身大事全都交由他自己做主。
但是他没有料到儿子居然会失败,邵大学士家的五姑娘对他毫无情意,甚至还说出看不上舞刀弄枪的莽夫这种话来讥讽他们武将世家。
符光盛叹了一口气,他觉得儿子定然是着了魔,为何要这般执着?甚至还提出不再承袭大将军之位。夫人可就为他留下这么一个儿子,偌大的将军府若不由他一肩挑,还能交托给谁?
这件事,他无论如何也不能妥协。如今,边关大局已定,蛮夷也不敢再来侵扰,他立刻上书一封,向圣上请求回京。
符韩君做事情向来雷厉风行,十分讲求效率。他既然已经确定弃武从文,就立刻拖管家去帮他寻找书院和夫子。
这件事,很快就传到了当今圣上和太后耳中。
“说来也是奇怪,小韩君为何会突然要去找书院读书?”太后在家宴上问了问身旁的皇帝陛下。
“回母后,儿臣也不太清楚。”皇上叹了一口气,继续说道,“本以为符韩君是最像样的世家子弟,无论是武艺,还是心性,都是一等一的出挑。他今后定是要承袭他父亲的大将军之位,统领千万符家军,为我大凌征战沙场,一统天下。”
太后笑了笑,“小韩君是哀家一手带大的,品行心性自然是没话说。但是这孩子,向来有自己的主见,有些时候也是相当固执,不愿意听人劝。”
“母后,儿臣昨日收到了符大将军的上书,他想要班师回朝,儿臣估摸着应该是为了符韩君的事情。”皇上说道。
“那你可是允了?”太后看向皇帝,询问道。
“自然是应允了。”皇上笑着说道,“他们符家可就只有符韩君这一棵独苗,若是出了什么岔子可了不得。”
“哎,光盛也是个可怜人,早早地亡了妻,偏偏人又固执,不肯再娶偏房。听说你送往大将军府的歌姬美人,全都被他给打发走了。”太后感慨道。
“若不是有符家军的守护,大凌也就不会繁荣昌盛了百年之久。他们符家的确是功不可没。”皇上笑着说道。
“皇上,虽说后宫不得干政,但哀家还是想要提醒你一句,如今虽说大凌日渐强盛,但符家军你可是动不得,千万别因为颜面而伤了国之根本。”太后善意地提醒道。
皇上微微一笑,答道:“儿臣心中自有分寸,母后无需忧心。”
“皇上,小韩君到底在打些什么主意,你可要派人去查探一番,适时地帮他一把。”太后微笑着叮嘱道。
“母后还真是偏心,这后宫中如此多的公主和皇子,竟都抵不上义妹之子。”皇上开玩笑道。
“你义妹也是可怜之人,当初若不是她的父亲叛国投降,也就没有今日的大凌了。”太后说道。
“他们韩家的确是有功,但是韩家人太有骨气了,除了襁褓之中的义妹,其他人竟然全部都自尽殉国。”皇上不禁感慨道。
“你也是知情者,对小韩君和大将军府就多一些包容吧。”太后继续叮嘱道。
“放心吧,母后,符韩君的事情,儿臣自会留意。”皇上笑着应道。
“有皇帝你的允诺,哀家百年之后也该放心了。”太后满脸欣喜地说道。
“母后,您是有福之人,定然能长命百岁。”皇上恭敬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