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第 88 章_穿成锦鲤小夫郎_奇书网
返回

穿成锦鲤小夫郎

首页
第88章 第 88 章(2 / 2)
最新网址:www.qisuu.info

见他没动,鱼贩嗤笑:“怎么,你不会想买这条鱼吧,你的钱买药还不够,有钱买鱼?”

秦昭没回答。

景黎感觉到握着他身体的手指松了松,心沉了下来。

男人不可能买他的。

从穿着可以看出,男人的家境并不好,甚至可以说是十分拮据。他一只手托着景黎,右手还拎着几个药包。

古代买药要花不少钱呢……

果然,男人上前一步,将景黎放回了鱼摊旁的水盆里。

景黎低落地把自己蜷起来。

他受了伤,根本没有力气再逃了,而且就算逃出去又怎么样呢,它是一条鱼,没有水寸步难行,更活不了多久。

他果然不是什么锦鲤,他只是个倒霉蛋。

忽然,清冽好听的声音从头顶传来:“这些钱够不够,我把它买下来。”

景黎抬起头,看见男人将几个铜板放在鱼摊上。

.

一名青衫男子行走在山间小路。

初春的天气,清晨山中正寒,秦昭额前却出了一层薄汗。

他左手拎着几包草药,右手拎着个蓄满水的小木桶,桶里鲜红的鱼尾在水面一闪而过,露出个小小的脑袋。

景黎透过水面悄悄看他。

景黎不清楚从离开市集到现在他们走了多久,但少说也有两个小时。哪怕是他,走两个小时山路都有些受不了。

何况秦昭这个病秧子。

景黎在水底摇了摇尾巴。

不过……

总算是得救了。

看来之前那些人说的不是假话,被抓进鱼铺都能遇到愿意救他一命的贵人,他可能真的是锦鲤——

不知何处传来咔嚓一声,景黎本能觉得不妙,就见木桶把手啪地断裂。

小木桶掉到地上,水瞬间溅出来大半。

景黎:“……”

他收回刚才的话,他果然只是个倒霉蛋。

溅出来的水打湿了秦昭的衣摆,他脚步一顿,低下头。

秦昭今天买完药,身上就只剩下回村的路费。结果为了买这条鱼,现在只能步行回村。

原本走得已经很是费力,现在木桶把手还断了……

这下可不知何时才能走回村子。

可秦昭只是眸光微动了动,便又若无其事弯下腰,将木桶抱起来。

他依旧走得很平稳,景黎从水底望过去,甚至看不出秦昭的神情有丝毫变化。

可他明显感觉到,抱着木桶那双手微微发颤,对方的步履也慢了不少。

一阵山风吹过,秦昭忽的脚步一顿,木桶被重重落到地上。

他偏过头,用力咳嗽了起来。

他咳得很厉害,单薄的脊背深深弯下去,似乎要把五脏六腑都咳出来。

景黎被他这模样吓了一跳,焦急地仰头望着。

他看不见秦昭的模样,只能看见对方撑在木桶边沿的手指,指节紧绷发白,随着咳嗽声颤抖不止。

这人怎么会病得这样厉害?

都怪他,要不是他拖累,这人不需要这么辛苦的。

景黎有些愧疚。

从小到大,只要和他扯上关系的人,总会遇上各种各样的倒霉事。

看来这个男人也会受他影响。

不说他是锦鲤吗,为什么他还没给男人带来福运?

哪怕只是让他不用这么辛苦呢……

景黎在心里低落地想。

秦昭喘匀了气,休息片刻后便又抱起景黎往前走。还没走多远,后方忽然传来车辙声。

“咦,这不是秦昭吗?”一名庄稼汉架着牛车,远远看见秦昭,大声招呼,“秦昭,你怎么在这儿?”

秦昭直起身,回头:“原来是林二叔。”

庄稼汉把牛车停在他面前,上下朝他一打量:“去镇上拿药?赶巧了,我刚在路上遇到个大户,把我这一车柴全买了。”

“上车上车,叔载你回去,你这破身子骨得走到什么时候!”

没等陈彦安回答,门外忽然传来些许脚步声,一个女声传来:“彦安,你不是读书去了吗,怎么在这里?”

一名妇人带着几个身强力壮的汉子走进来。

那妇人看上去还挺年轻,生了双吊梢眼,一脸的精明相。

陈彦安瞬间怂了:“娘……”

妇人见他还抓着秦昭的手,厉声道:“给我过来!”

陈彦安迟疑一下,没动:“娘,秦昭他……”

“你要替他求情?!”妇人顿时恼了,声音尖锐,“这个人之前在陈家,吃我们的穿我们的,不知道感激就算了,现在又拖着租子不给,你替他求什么情?”

陈彦安:“可是……”

“你闭嘴。”妇人啐了一句,面向秦昭,脸色却缓和了些,“秦昭啊,大嫂知道你不容易,我也不想为难你。不如这样,你现在就离开村子,这家里的东西就别带走了,权当抵了你这些年欠陈家的钱。”

变脸比翻书还快。

景黎躲在小木桶里偷偷往外看,只露出两只眼睛。

现在秦昭身上的钱远够那点租金,景黎原本一点也不担心,但看见这些人这么气势汹汹的模样,他心里不由有些发憷。

总感觉……事情没有这么简单。

秦昭没有答话。

这间小土房原本就不大,被几个五大三粗的汉子进来一挤,更显逼仄。

陈大嫂四下扫了一眼,胸有成竹。

她向来精明能干,不然也不会在夫家早亡后,独自把儿子拉扯大,还把人送去镇上读书。要知道,在这个年纪能去读书的,整个临溪村可就只有他儿子一个。

士农工商,这个时代阶级划分很明显。

可对于大部分农户而言,读书识字,离他们还是太遥远了。

只因近来年生不好,出一个读书人,就少一个劳动力。而且,培养一个读书人要耗费大量的财力物力,还不一定能考得上,哪家愿意做这种亏本买卖?

但陈大嫂不是。

她从一开始就没让自己儿子干过一天农活。因为她知道,现在留在村里,一辈子就只能种地,祖祖辈辈也没有翻身的机会,但考取功名不一样。

最新网址:www.qisuu.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