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今日我所要讲的是秦穆公。”
那日的不欢而散似乎并没有对嬴政造成多大的影响,除了变得异常守时以及不再爱在墨斗前面开玩笑之外……倒是墨斗总是在纠结,说话也变得小心翼翼。
自从秦襄公死后,秦国历经了七世都没遇上一个雄主,直到秦穆公的出现。
关于秦穆公的典故有很多,比如说一直流传于后世,一到结婚总会被长辈说出口的‘秦晋之好’。
当然,世界上有很多事情是被美化的,秦晋之好也没后世人们所想的那么完美。
或许晋献公的女儿有一个不错的结局,但秦穆公为了控制晋国,将女儿嫁给了晋献公的儿子——夷吾,这可算是一个悲剧了。
因为最后是重耳夺取了夷吾的君位,结果好好的晋国王后就只能二嫁于重耳。
不过在战国时期,儒家还没盛行起来,或许女子二嫁(还是二嫁给丈夫的弟弟)并不是……悲剧吧?
不过嬴政的关注点和墨斗不一样。
“为何秦穆公要与晋国联姻,而非强国富兵攻取晋国?”
嬴政一下子就问到了点子上。
“秦穆公确实做过此事。”
然而他并没有成功,因为他遇上了能力并不在他之下的晋献公。
晋献公是在秦穆公之后才当上君主的,那时秦国在秦穆公的治理下已经强大了起来,对晋国蠢蠢欲动。
但晋献公并没有被秦国吓破了胆,他的眼光透过秦国这个庞然大物看到了至关重要的虢国。
晋献公假借虞国之道,继灭虢国之后又打下虞国,一边充实了晋国的国力,一边占据了重要的战略地位。
还留下了非常知名的典故:假虞灭虢。
秦穆公看见秦国没法在晋国身上占便宜,就干脆结‘秦晋之好’。
当然,秦穆公一代雄主的名号可不是因为拉皮条而叫出来的,秦穆公还是一个人贩子(划掉)是一个善于发现和任用人才的人。
孟子提到过这件事,对,就是那篇写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里面有一句话是‘百里奚举于市’,秦穆公就在这个典故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说来也奇怪,秦国总是出不了人才,从秦穆公到秦始皇,秦国就一直在捡漏人才,自己却一个都培养不出来。
这么奇怪的现象当然离不开嬴政的提问。
“为何秦穆公于秦国寻不得有用之人?”
来了来了,幸好自己对这个问题有所准备,要不然还真的回答不出来。
墨斗正襟危坐,整理了一下语言:“我确实有些想法,公子可参考一二。”
“在下曾听人提过,人共有五大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
墨斗说的其实就是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假如一个人同时缺乏食物、安全、爱和尊重,通常对食物的需求量是最强烈的,其它需要则显得不那么重要。此时人的意识几乎全被饥饿所占据,所有能量都被用来获取食物。在这种极端情况下,人生的全部意义就是吃,其它什么都不重要。只有当人从生理需要的控制下解放出来时,才可能出现更高级的、社会化程度更高的需要如安全的需要。
秦国早期实行了爰田制,勉勉强强满足了最基本的生理需求,但是自秦襄公开国以来就一直忙着跟戎、狄两族抢地盘,全国上下一直都在为安全需求奋斗,有时候连尊重需求都满足不了。
秦国虽然号称春秋五霸之一,但其他四国开会照样无视秦国,孔子大大小小的国家周游了一圈,就是没去秦国,这些大大小小的事秦国还不是都捏着鼻子认了,只能老老实实地埋头搞建设。
在这种环境下,秦国自然就没法满足如此高大上的什么自我实现需求,没人有空去搞什么学术研究。
立学著书青史留名什么的……先打下自己的地盘再说吧……
“当然此话也并非绝对,秦民并非只知活命。”
人是一种很奇怪的动物,他们比其他动物多了理智与感情,这两种完全矛盾的东西却能使他们的精神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能够突破规则的束缚。
还是以秦穆公为例子。
曾经秦穆公养的马被平民给吃了,但秦穆公都宽恕了他们。之后秦穆公与晋惠公交战时陷入困境,就是被这群知恩图报的村民所救,打败晋军。
很难想象,在那个民众普遍没有经受过教育的年代,这群农民却能够如此知明大义,甚至愿意付出自己的生命。
但就算秦人觉悟再高,高端教育搞不清就是搞不起,没有钱、没有名师、没有学习环境……不是所有人都是墨斗又重生又有金手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