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手术能力强,不等于治疗方案强,更不等于诊断能力强。现代医学的迅猛发展,让各个学科犹如雨后春笋般的冒了出来,各种手术分工也越来越专业化,带来了大量的专业领域人员,保证了手术的安全性和深入性的同时,也带来了学术的碎片化。
简单的说,就以祥云医院为例子。肝胆外科和神经外科,几乎可以说是两个不同世界的物种,肝胆外科的最好的医生,不一定能完成一个简单的神经手术,反之亦然。这就是专业化带来的弊病,无可避免。
同样,就在同一个科目中,手术做得好的医生,不一定是医案给得好的,更不是诊断能力最强的,所以遇到各种危险手术或者疑难杂症,会诊的效果就呈现出来,聚各家之长,联合攻克一个难题,就是一个科室内都是如此。
从诊断到给出医案,再到手术,对于祥云这种全国最顶级的医院来说,尤其是所有的带组教授来说,基本都是分开的,而且是分成三部分。
检查病情,进行各种化验,一般是让处于食物链末端的住院医生来做;只有诊治的时候,才是教授带着几个学生出马,一般都是让几个学生诊断一下,然后教授再一锤定音;等到了手术的时候,一般都是门下手术能力最强的那个学生来进行。
尽管好的教授会调整学生的诊断时间和手术时间,让他尽可能做到均衡发展,但遇到一些有缺陷的学生,更简单实用的方法,就是采取有教无类,尽可能的发挥他的长处,让他最后抵达巅峰为主。也就是让最擅长手术的去做手术,最擅长给出医案的去做医案。
这种医学工业化的流水线作业标准看起来冷酷无情,但却能优化手中资源,最大程度将自己手中仅有的那点资源发挥到极限,无有例外。
光是医学上进行了病理和手术分科,就说明了社会分工的细致化不可避免。分化越细致,解决的的难题也就越多,但导致的一个弊端,就是综合性人才越难出现。
奥运会的十项全能冠军,都是被每一个单项的冠军掉起来抽打的,这是物理世界的一万小时定律决定的规律,无可避免。
当然,物理世界也是不需要讲道理和逻辑的,每个时代总有几个天才人物,做出横跨无数领域的举动,并且在每一个领域,都出类拔萃。
在医学领域,也是拥有这种现象,不过么,这只是极少数的特殊情况。
现在,杨小泉院士知道,一个例外的特殊情况,出现在了自己的面前。
老人家想了一想,率先发话了,“是小陈啊,上次的心脏手术就做得很好啊,咦,难道是从我那个小病人身上,得到了灵感,一下就想出了这个别具一格的方法?”
站在不远处的黄海涛嘴角忍不住抽动一下,知道杨老人家是准备磨光小锄头,准备开始挖人了。可惜你老人家手慢了一步,没有机会了。
不过么,将小陈租借出去,换取院士的一点利益,那是可以的。顺道还可以将烦人的顶嘴小组一起顺道打包赠送过去,这叫买一赠四。既解决了他自己的颜面问题,又还可以让那个精神病奇葩,扫扫杨老的面子,顺道还能学一门技术回来。
这是一举三得。刘老头自己要面子,让自己没有面子。他这个疑难杂症小能手自然来一招斗转星移,尽管不敢“以彼之道,还施彼身”,让刘老头子自己尝尝奇葩精神病医生天马行空的思维,但可以转嫁到杨老人家身上。
毕竟,大院士的面子比自己的大,自然能者多劳,天塌下来有高个子盯着。他就当修炼嫁衣神功,趁着奇葩精神病医生不在的时候,重新从破碎的废墟中,修炼神功。好处自己得,坏处杨老人家担待着,简直是天才的奇葩想法。
嗨!
一想到这里,黄世仁的脸色一下黯淡下来,觉得这法子和小陈解决不了心脏病,就彻底解决心脏的表现如出一辙,简直是一个漂亮的翻版。更有一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大巧不工,浑然天成的感觉。
没天理啊,究竟谁是老师,谁是学生?看来跟着这奇葩医生呆久了,自己就先被精神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