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煜在紫宸殿等了一会儿,李治便在几个宦官的带领下走进来。
“你们退下吧。”李治淡淡的说道。
“喏。”宦官们应了一声,相继退出。
等大殿门关上后,李治才将身上的龙袍扯开,然后毫无形象都瘫坐在椅子上。
“仲卿,你可算回来了,这几个月可苦死我了。”李治叫苦道。
“陛下可是九五至尊,难道还有不开心的事情吗?”萧煜笑道。
“你别说了!”李治叹了口气,“我现在才发现,原来当皇帝比当太子难多了,而且也没有那么随心所欲,就连说错一句话都不行。”
“陛下,大臣们毕竟是为了你好,凡事还是多忍忍吧。”萧煜劝道。
“他们…唉,算了算了,不提这些烦心事…”李治心烦意乱的摆摆手,道:“明日我要去北郊皇家狩猎场狩猎,你陪我一起去吧。”
“喏,臣遵旨。”萧煜笑着道。
心里却是另一个想法,听李治这话,看来他和大臣们之前的矛盾已经愈发尖锐,到达了不可调和的地步。
李治虽然年轻,但是也知道“皇权”二字的重要性,如果他这次做出退步的话,恐怕文官们就会得寸进尺。
此消彼长,终有一日,臣权将会凌驾于皇权之上。
大唐虽然尚武,但作为文化底蕴深厚的帝国,他们骨子里还是对文人很尊敬的,这也是五姓七望如此繁荣昌盛的原因,因为他们掌控着天下的文人士子。
一旦朝堂上的文官势大,那无论是武将还是皇权,恐怕都会背文官势力压在低下。
这个局面,可是很致命的。
比如宋明两朝,就是文官主导朝堂。
宋朝时期,因为宋太祖赵匡胤重文轻武,要求后世子孙“文人不可杀”,这导致了宋朝文官地位很高,经常直言劝谏。
宋朝可以说是文官地位高,但明朝只要是读书人的地位都很高,高到统治者必须用文字狱、锦衣卫和宦官同时制约才可以。
明朝时期设立的内阁制度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这使得文官在朝堂的话语权得到了加强,在明朝中后期,内阁几乎架空了皇权,主导国家政权。
文官的地位可以说是相当高了,天下百姓的命运许多时候都由内阁手中的笔来决定。
同样,国家给读书人的待遇也是相当好的。
明代的读书人,只要考取个秀才基本上就吃喝不愁了,明朝规定秀才每月可以领取一石的禀善费,这些钱在当时娶妻生子完全就够用了。
同时读书人可以免徭役,免交公粮、免刑罚、免下跪。
而且,明朝的读书人如果想要获得名气,那就得进行反权贵。
在那个社会里很时候只要敢于反对权贵,就是弱者,在道理上就天然能站的住脚,于是朝野上下就开始以此为荣。
但反对权贵必然会受到迫害,读书人一旦受到迫害,名声就更好了。
比如海瑞骂嘉靖,骂完后海瑞成了千古清官的楷模,雒于仁骂万历,骂得狗血淋头,直言万历酒色财气。
最后雒于仁罢官后成了一方士绅争相膜拜的对象,朝廷的风气很快传到了民间,很多反皇帝而被罢黜的官员回家后都被当成了精神的标杆,成了士林领袖。
这么一折腾,文官就更不把皇帝放在眼里。
唐朝的文人虽然没有明朝那般偏激,不过也相差无几了。
特别是御史台的设立,更是让文人们找到了主心骨。
魏征就是以直谏而闻名天下,并且升官发财,而朝中也有许多大臣都是因为敢于谏言而升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