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回到办公室刚坐下就听李老师道“校长人其实挺好的,对饿们也都非常照顾,就是能出去上学的太少了,这一直是他的心病,要多体谅体谅”
李老师的眉头皱起,语气无奈的道“唉!备要哇十岁就是上了八岁能来读书的也都不多了,大银(人)苦,细伢子(孩子)也苦,就算饿们且家里劝也冒有犀利用(没有什么用),也能体谅,大嗲子个(大点的)都能帮着做不少事,尤其农忙也确实离不开银”说完摇摇头,又是一声叹息!
张老师也道“是哦!嫩也备要多想,过去了就过去,以后好好的,也是嫩上了初中,要不过日子更难”
知道老师们是看见王校长和她说话,来安慰自己,感动又心酸,是啊!这个年代能上完小学都不容易!
他们村小学还不收学费,书本费。
可中学就要去镇子上,不光要交学费,还要自带口粮。
来回不方便还要交住宿费,几块钱加上少了一个劳动力这让很多村人觉得不值当,对他们来说能学几个字会简单记账就够用了。
晚上靠在床头,给孩子们讲故事时想起学校发生的事。
老师们的惆怅,校长的无奈,学生们知识的贫乏!
仅仅只有了语数两本书,能学的内容也有限,枯燥无味的学习环境,是会磋磨掉孩子们学习的热情。
自身的能力有限,也还在摸索如何带着孩子在这个年代生存,自己能做些什么呢?
也许并不是真的什么都做不了,为什么不能从小事上去一点点改变呢?
就好比最简单的喝水问题,学生们喝的都是从河里挑来的水,且没烧开,直接喝生水。
虽然在农村这都是习以为常的小事,但是没有个万一吗?
万一体质不好喝了生病呢?
现在的医疗条件本就不是很好,很多人生病都是硬扛过去的,烧开水也不是多麻烦的事儿不是吗?
也好比是不是可以抽一节课或半节课给学生讲故事?
就像每天和萱萱凯凯讲课外书一样?让他们多听听也可以发挥想象力,增长知识、开阔视野,了解这个奇妙的大千世界?
还有做些简单的手工提升学生的观察力,动手力和创造力。
还可以在开发点体育活动,课间就看见孩子们跳房子,跳绳,捡石子,跳马蹲。
跳皮筋都没怎么看见过,大点的女孩都在家干活,哪有时间玩!
或许可以弄个兵乓球台……
至于音乐方面也可以多想想,这个真着急不来。
这样既能学习书本内容,还能潜移默化学些生活常识,小知识,开阔眼界,增加他们学习的热情?
是不是对这些孩子的以后也有所帮助呢?
还有要是孩子们也愿意来学校,是不是家里也能支持呢?
她也大概了解了下,并不是所有孩子都是被家里叫回去的,还有部分是自己本身就对上课可有可无,甚至主动不想上学。
七零年虽然很特殊,但连个知青都没有,一个村子七八户人家,十多个村子才算一个大队,默默改变一点不会有多大的影响吧?
自个儿只是个普通的老百姓,能想到的真不多,但是谁又能确定一点一点的小事不能改变他们的未来呢?
尤其是距离第一届高考也就七年时间,一二年级的孩子赶不上第一班车,也不用着急,以后有的是机会。
但是其他年级完全可以准备起来,第一届第二届考上大学的出来个个都是人中龙凤呢。
还有老房子的城子似乎上完了初中,他未尝就不能去试一试呢?
七年后时代就在变换,跟得上的就是一飞冲天,跟不上的只能跟老一辈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
等他们意识到时代在变幻的时候想要改变,想跟上时代的潮流时兴许孩子都一大堆了,还能有勇气去改变吗?
要不是自己有个三年的期限,她都想去试试不一样的人生,以前的自己和回去以后的自己都只是一个平头小老百姓,怎么可能会没有一点儿想法
但老公,父母亲人,还有家都不在这里,自己和孩子终归只是过客,想想也挺可惜的。
摇摇头,下定决心一样一样慢慢来,虽然现在的人没有经过后世繁华洗礼,想的不多,但是也不能当人家没脑子。
还有俩娃子需要照顾,做事必须谨慎!
“妈妈,妈妈,你又在想啥,有没有听我说话”萱萱摇晃着妈妈,妈妈一会儿发呆,一会儿发笑,一会儿又摇头晃脑的,不知道在想啥?
燕子回神,看了眼呼呼大睡的凯凯,对着萱萱小声道“啊!宝贝,对不起,妈妈刚才在想事儿,没听见”
她就知道是这样,萱萱不满的哼哼!“不说了,睡觉”
燕子是行动派,说做就做,早早的到了学校,扔下萱萱和凯凯在操场上玩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