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逍遥游庄子传》中一句:翁也家何在,悠然天地间!颇为感慨。常仰望天空,遨游云乡,畅快呼吸在天地之间。
最近看王充闾先生所著《逍遥游庄子传》,很好的一本在《庄子》之外观庄子的书,似乎就此能了解庄子一点了。
书中云,在中华大地,历代文士,向来都喜欢他。庄子视自由精神、独立人格、自然天性、逍遥境界为人生的终极价值,提出回归自然本真、回归生命本体、超凡脱俗的人生之路。
越读此书,越联想到现今社会,同感、震撼于此书中说词,惊叹,与庄子所处只是时空、历史背景的不同,而人类社会的根本问题仍相似地弥漫至今。
好奇作者何时写的此书,遂翻到书后出版日期,二0一四年一月第一次出版,距离现今近十年,书中所言的状况可谓愈演愈烈。
《逍遥游庄子传》此书是迄今划红笔线最多最密的一本书,有时竟整版用红笔划出,言之凿凿,言透心声,文采灼灼,思想深邃,想看完后,好好笔录回顾。
遇到事情,常想庄子、老聃会怎样处理?他们现身处地指导就好了。
当面对外界的时候,是大人;自己独处,回归自己的时候,是一小孩,喜欢小孩的状态,特别面对天空时,心常是喜悦的。
学问不等同于知识。学问,是可以解脱情绪思想的烦恼,恢复到心性本来清净平和的状态,是为中国文化修养的功夫。
南师说,在宗教的背后,释迦牟尼佛(佛教)、孔子(儒教)、老聃(道教)的学问,本质上探寻的都是人性的问题。
关于宇宙的探索,也是关于人类物种起源的探索。
关于人类本体的疑问,衍生出方方面的学科。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国家的根本,是人类文明延续的根本。重视教育,正本清源。
繁荣不等于浪费资源,而是有序地发展。
看相关弱肉强食的自然生存法则说词,也无奈这样设定的模式。
见一论点,不禁莞尔:丛林法则从来不是弱肉强食,而是适者生存。形象一点来说,就是,剑齿虎灭绝了,小强依旧活蹦乱跳。
遥想,老聃、庄子、孔子等哲学思想家们都处在这样模式的社会,皆发出不同程度的呐喊,可又怎能奈何这样的生存法则?只有留给后人无尽地寄托、期许与遐想,将来是否会实现人类大同社会?
而所推究,人世间并不只有人类存在(真正的人类),另类者不能遵守人间秩序(人道),又怎能实现大同社会?
既然无力无语这样的模式,更多还是望向这一世界其他美好之处吧,美好的地方仍有许多。
人,本身就是道,只是化身于一种人的形态来体验这一世界,从而创造出生活与文明。
最平凡的也就是最伟大的。此真言,处处可见,田耕的农民,基础建设的工人,蹒跚的老者,学步的孩童.……
清晨湖边,乌云游走,形态各异,有序飘过。
随晨跑的节奏,天空一步步晴朗,露出蔚蓝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