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段时间,随时就有学生对浩南指指点点,都知道了他有个管教严厉的父亲,王浩南也成了老师重点管教的对象,可能是觉得有了强有力后援支持吧,“是不是需要我通知你的父亲?”这句话成了老师们的口头禅。
不过那些经常欺负浩南的同学也收敛了很多,他们可能也是因为王浩南有个脾气很暴躁、很厉害的父亲吧。
王辰的脾气的确很暴躁,但讲道理。
他出生在旧社会的河北邯郸,父亲是个穷教书先生,王辰经常给孩子们忆苦思甜,说起他小时候的生活状态,全家过着衣不遮体、腹不裹食的日子。还时常冒出一句:“你奶奶他们也不知现在过得好不好。”的话来。
解放前夕,山东闹饥荒殃及邯郸,爷爷奶奶带着王辰和哥哥两个儿子,准备取道林海,前往东北逃难。不料在邯郸火车站遭遇国民党抓壮丁,全家走散。
王辰那年只有十二岁,亲人不知所踪,欲哭无泪。只能按提前约定孤身一人,被逃难大军裹挟着辗转来到林海。
一个未成年的孩子,独在异乡,举目无亲,只能露宿街头,靠沿街乞讨打零工卖香烟瓜子维持生计……。每天都在翘首期盼着有亲人来寻他团聚。
都说历史总是有惊人的相似,几十年后,王浩南也漂泊异乡,体验了一下父亲当年孑然一身、踽踽独行的那种孤独,这是后话别急,我们慢慢顺着王浩南的流水账往下看。
林海解放后王辰进入煤矿,成为了一名矿工。由于他从小每天在私塾学堂跟父亲上课学习,接受过系统教育,不仅识文断字,提笔撰文更是不在话下,再加上平日就有读书的好习惯,一进入单位,马上就崭露头角,得到重用。
王辰在单位不仅担任通风区班长,还兼任着矿上的扫盲班老师,年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平时王辰对孩子们要求很严,希望他的下一代能努力学习,靠勤奋获得本领来重新改变人生,骨子里还是隐藏着要振兴家族、光宗耀祖的强烈愿望。
林海抗震救灾恢复建设速度很快,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王浩南和他的同学们就搬进了五层高的教学楼。告别了冬天靠自己生炉子取暖的简易教室。
夕阳西下,黄昏的晚霞染红了天际,由红砖砌墙的平房组成的街道,沉浸在金色的光线里,放眼望去,一排排简易房屋顶上,升起了袅袅炊烟,随着微风慢慢飘散。
喧嚣的城市逐渐安静,饭菜的香气弥漫在空气中。刚刚经历完大劫难的人们,慢慢平复了情绪,逐渐接受了现实,生活也慢慢步入正轨。
吃罢了晚饭,王浩南一家六口围坐在庭院里,父亲拿出一本《林海市中小学生优秀作文选编》,翻开其中一篇沉声读了起来。
这本册子里收录了浩南的两篇作文,时隔多年具体内容早就忘记了。现在王浩南脑海里只留下了一个画面:全家人在一个夏季的黄昏,坐在用捡来的砖石圈成的小院里,静静地听着爸爸念着自己的作文,浩南坐在角落里脸红心跳,手足无措,油然而生的自豪感溢满了心间。
其实王浩南的作文在学校班级里,已经被老师念过好多遍了,但这次在家里,爸爸朗读那篇作文时的场面,带给浩南的感受使他终生难忘。
父亲念罢作文,情绪有些激动:“作文虽然稚嫩,尚不能称之为好,但浩南把钢笔字变成了铅字,这就是你努力学习成果的体现!是我们全家的骄傲!以后更要好好学习,努力提高写作水平,长大了当个作家,王浩南想不想啊?”父亲对浩南充满了希望。
“想!”王浩南涨红了脸,使劲点着头。
“你们赶上了好时代,将来都能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这也是我对你们的期望!好,现在都说说你们长大后各自的理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