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京城保卫战
太监喜宁叛附乜先后,向乜先报告了明边关的防守情况,以及京城空虚的情况,因为精锐部队都被带来北征,被消灭在土木堡了。并表示愿意给乜先的军队带路,还向乜先出谋划策,建议乜先把英宗当做人质,向明廷索要金银珠宝做赎金,收到赎金也别放掉这个人质,还可以带着这个人质去骗开明边关城门。
乜先听了喜宁的出谋划策,更加雄心勃勃,认为一统天下的梦想很快就会在自己手里实现。
乜先捏着英宗这个人质着手进行的第一件事是:向明廷索要赎金。他释放了锦衣卫中被俘的一个叫梁贵的,叫他回朝廷去报信。
土木堡兵败,英宗被掳北去,警报传到京城,在京留守的大臣诸将,将信未信,正与郕王议论军情,锦衣卫来报知郕王:败卒累累,奔入京城,纷传英宗被瓦剌掳去,生死不知。郕王转禀孙太后,顿时宫廷鼎沸,无所措手足,孙太后、钱皇后等,更哭得似泪人儿一般。喧攮了好几日,才接到怀来守臣飞章报称:土木堡兵败,英宗被乜先掳去。这时锦衣卫的梁贵也回到朝廷,证实了怀来守臣的报告,带回来乜先索要赎金的消息。太后急忙搜刮皇宫中珍宝,载以八骏名马,皇后钱氏复添入金珠文绮,遣使诣乜先营,愿赎皇帝还京。
乜先对明廷送来的金宝名马等物,毫不客气地收下,却羁住英宗不放还。去使返京还报太后,太后无有对策,只好吩咐郕王召集群臣上朝开会。群臣清楚明廷面临的形势:明军的精锐在土木堡已经全军覆没,京师中所剩兵力不到十万,都是些老弱残兵,而且士气低落。乜先击溃了明军的主力,一鼓足气攻打京师的威胁就在眼前,明廷凭借着这点兵力难以抵挡得住乜先的攻势。更伤脑筋的是乜先攻打时,把英宗当做人盾,带在进攻的队伍里,使明廷的反击因为投鼠忌器而有顾忌。
大臣中人心惶惶,贪生怕死的不在少数。
侍讲徐珵把许多人想说而没有说的意思说了出来,他上言道:“京师精锐都被皇上带去北征了,只剩下疲卒羸马,不满十万,倘乜先乘胜攻来,如何抵敌?我夜观天象,发现如今天命已去,只有南迁可以避过此难。”
兵部侍郎于谦接口道:“凭着虚空的天象,怎么可以作为决定人事的依据!根据天象,倡议迁都的,实可斩首。京师为天下根本,京师一动,大事去了。北宋南渡,可为殷鉴。请速召勤王兵,誓死固守。”
于谦的怒吼震醒了那些犹豫不决的人,六部之首的礼部尚书王直站出来公开支持于谦。
尚书胡濙也道:“我用迁都南京逃避,寇也能进攻南京,某以为固守京师,不宜惧敌南迁。”
学士陈循道:“于公所言,很是合理。”
郕王朱祁珏的亲信太监兴安大声道:“京师中有陵庙,如或大众南去,何人再来守着?徐侍讲贪生畏死,不足与议国事,快与我出去!”徐珵怀惭而退。主战派打动了朱祁珏,做出了抵抗瓦剌入侵的决定。
于谦清醒地认识到:抵抗入侵要有一个健全的指挥系统,而皇帝英宗在瓦剌乜先的手里,乜先利用英宗这个人质可以要挟明廷,为所欲为,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另立个皇帝,国家应以社稷为重,君为轻,让乜先手里这张人质的牌作废,把他利用人质索取利益的机会降到最低。
对于孙太后来说,朱祁镇还是朱祁珏,都是她的儿子,无论谁当皇帝,她都是皇太后,太后遂命郕王为帝,总统百官。
意想不到的是:朱祁珏自己却推辞不干,推辞的理由是:做王没有做皇帝那样繁忙的政务,做皇帝还有做俘虏的风险。
于谦进言道:“臣等诚忧国家,非为私计。”
在于谦与大臣们的坚持下,朱祁珏才接了大明的帝位,称为景帝,年号景泰,史称代宗,英宗朱祁镇改称太上皇,但是孙太后同时宣布确立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为皇太子,见深刚三岁,代宗有辅佐的责任,并且昭告天下。
景帝朱祁珏临朝最迫在眉睫要解决的问题是:兵部尚书邝野在土木堡战死,由谁来担起兵部尚书这副重担来领导京城保卫战?
大臣中举荐于谦的居多,理由是:于谦担任巡按时,因为忠于王事,又受到百姓的欢迎,因此皇上亲自越级提拔他担任兵部侍郎;他参加过平定汉王朱高煦的反叛;在瓦剌大军势必进攻京师的危急情况下,他主张固守京师,态度坚决;因此他足以挑起兵部尚书的重担,担当起守卫京城的大任。
景帝根据大臣们的举荐,决定任命于谦为兵部尚书,立刻禀报太后得到同意。景帝任命于谦总督各营兵马,令诸将均归于谦节制,凡都指挥以下,有不用命者,于谦有权先斩后奏。
于谦向景帝请求,释放石亨,石亨守万全的时候,在土木堡之变中,因为勒兵不救,被逮诏狱,于谦希望景帝在军情危急的情况下,给石亨一个带兵赎罪的机会。景帝同意了于谦的请求。
吏部尚书王直拉着于谦的手说:“社稷安危,系君一身!”于谦逊谢。
于谦一上任兵部尚书,才确切体会到抵抗乜先进攻京师困难重重:土木堡的兵败几乎把明廷所有的老本都赔干净了,京城里连几匹像样的好马也找不着,士兵不到十万,还都是老弱残兵,更糟糕的在于士气不振,这在乜先的进攻面前脆弱得不堪一击。
于谦召开了第一次军事会议,听完了方方面面汇总的情况之后,又研究了军事布防图,下达了第一道军令:下列部队立即赶赴京城参加京城保卫战:
一、京城、南京、河南的预备役部队;
二、南京的、山东的用于防备倭寇的部队;
三、江北所有的用于运粮的部队;
四、宁阳侯陈懋率领的浙江地方部队。
各军接到命令,立即出发,按时赶到京城布防,如有违抗,军令必斩!
于谦首先解决掉守卫京城的兵员,接着急需解决的是随着各地部队进京后的吃粮问题,因为万一京城被乜先长时间围困的话,在吃的上一旦发生困难,军心、民心就会乱,军心民心一乱,城防就难于坚守。好在离京城不远的通州储存有粮食,足够京城吃一年,问题在于缺乏运输的人手,而且乜先的骑兵部队已经在京城关外附近耀武扬威,要防备粮食运送途中被乜先的部队劫夺,就要派出军队护卫运粮队伍,保卫京城的兵力尚且不足,护卫运粮的部队根本调派不出。有大臣向于谦提出:把通州的粮食烧掉,也不能让通州的粮食被乜先占有。于谦考虑出了一个办法,下了他的第二道命令:所有应召进京的部队,一律由通州入京,士卒各自在通州背上自己力所能及的粮食,进军到京城,把粮食也带到京城。于谦的这两道命令,把兵员和吃粮问题都抢在乜先攻击京城之前解决掉了,兵部尚书的于谦做好了为保卫京师在军事和后勤上的准备。总之,于谦接任兵部尚书后,大到军队训练,粮食储备,小到城内治安,修补城墙,所有的问题都要他拿主意,总算京城的防卫基本完善,大小关隘、要塞据点,都安置了防守,召集来的预备役军队进行了训练,士气振作了,有了迎头痛击乜先的瓦剌军的信心。
明廷的第一笔作为赎金的金银珠宝,乜先收下后,却没有放还英宗,而是继续索要,乜先等着明廷源源不断地把金银珠宝送来给他,可是索要了几次,明廷没有再派人来送给他金银珠宝,乜先烦躁起来。又收到景帝接位明廷皇帝的告知书,这实际上是通知乜先,他把挟持的上皇作为人质,现在他手上的这个皇帝已经作废,被改称太上皇,乜先不由得失望起来。
叛徒喜宁给乜先出主意,叫乜先押着英宗到明王朝的边关去,用皇帝的旨意去骗开边关城门
(本章未完,请翻页)
,这样兵不血刃就得到了明王朝的城池。乜先不但赞赏喜宁的这个主意,并且加以实施。明王朝用来防御乜先入侵的边关城池主要是两座:一座是宣城,还有一座是大同。守住这两座城池,就守住了京城的外围防线。
乜先挟持着朱祁镇去的第一个地方是宣府。宣府的镇守将领叫杨洪,杨洪性格冷静镇定,有奇谋,作战时极为狡诈,善用佯攻,经常用少量兵力搅得乜先鸡犬不宁,人称智将。乜先也听到杨洪的名字就头疼。在宣城城楼下,乜先胁迫朱祁镇命令宣府守将杨洪开门迎驾。
而杨洪通过守军回答说:“天色已晚,按照兵部规定,紧闭城门,敢违令者,以通寇论。”
乜先气得鼻孔冒烟,再胁迫朱祁镇,要他以上皇的名义,命令杨洪亲自出面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