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虽有这样的打算,奈何从蜀中带出的三十万金差不多已经挥尽,看看冬天过去,又一年的春天已经到来,几次返回安陆家中,也未凑够再一次游历所需费用。一天,忽然接到一个请柬,打开看时,上面写道:
“太白制作,横被六合,力敌造化,遍结王公,收名定价于诸侯,餐霞楼一会,信焉。五日后于襄阳城山公楼摆名流之宴,座有韩荆州、李少府诸公,不虚右席,莅临为盼。”
看看署名,乃襄阳马少府,名巨。李白想起来了,当时餐霞楼座中确有此人,似曾有约,但默语内敛,因而印象不深,不想却能惊动韩朝宗,热情相招,真是喜出望外,稍作准备,也不及返回安陆,提前登程。
李白偏午起程,第二日傍晚,那襄阳城外的大堤便遥遥在望了。远远看去,那明亮的汉水流经襄阳而去,岘山邻西,城外的大堤花儿竞开,一片暖色。此时,大堤上站着一个女子,见远处有人策马奔来,满怀希望地翘首而望,李白跑得越近,她越觉得像自己等待的意中人,最后她挥起火红的绢帕,喜极而泣地高喊:
“阿郎——”
待李白策马跑到跟前,她忽然满脸的失望羞窘,泪流满面。这时,那面走来一位婆婆,
(本章未完,请翻页)
显然是女子的母亲,拉起她道:
“青儿,你早早跑来这里等他,一直到现在,不吃不喝,不是要把身子急坏了?他若不是被要紧事牵绊,与你这佳期之会就不应爽约,急也没用,再等一会,待太阳落山就回家吧,别让我们父母跟着惦记着急,好吗?”
李白跳下马来,看那女子,年方二八,俏丽如许氏一般,让她这样痴情,想那未来应佳期之会的男子,定然是位才貌俱佳的小伙子。李白替这位女子着急,想到了乐府旧题《大题曲》,借那女子的口吻吟道:
汉水临襄阳,
花开大堤暖。
佳期大堤下,
泪向南云满。
春风复无情,
吹我梦魂散。
不见眼中人,
天长音信断。
吟完,他想到了妻子许氏,自己是从桃花岩直接起身来的,多日不见妻子,她也会如这位女子一样思念丈夫,盼望快些归去。刹那间,逗起李白无尽的客思,也像那女子一样泪落南云。可他又想到来此地的目的,今次拜谒有成,平步青云,也可慰妻荫子,拔身蒿莱,才有所用。想到方才所吟尾句,心内不禁猛地一动:“不见眼中人,天长音信断”,哦!这句话可别成为我此行之谶语!
李白摇摇头,不愿再往下想,沿着大堤向城内走去,先去见那马少府。
有诗曰:
问谁引我上高堤,
暖花淑气惹眼迷。
偶因触景诗心动,
开口成谶可称奇。
不知李白去襄阳城内找马少府还会遭遇什么事情,大堤会宴韩朝宗能否慧眼识英俊,向朝廷荐引太白,请看下回。
【著后手记】
本回所录李白诗原题分别为《安陆白兆山桃花岩寄刘侍御绾》《大堤曲》,其他书信、请柬子虚乌有,皆为本书著者代拟。笕久美子《李白年谱》载:“七三四年(开元二十二年)李白三十四岁。春,游襄阳(今湖北省襄樊市),希求当时颇有声望的荆州(今湖北省松滋县至石首一带的长江流域)长史韩朝宗荐引。”本书著者依此演述。
说明:稿件为原创,未与其他网站签约。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