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阅读_荒地_奇书网
返回

荒地

首页
第2部分阅读(1 / 2)
最新网址:www.qisuu.info

环不粗,吊扣上嵌着的不是狮头,却也有两片厚实的铁皮,敲击起来照样叮当作响。

阊门里头有四间正屋加一个厅堂,两边还有各两间小厢房。大阊门靠左边,左厢房的屋檐下便是出入大阊门的过道,整个阊门的规模虽不能和东邻的大六房阊门相比,但乍看也算是个不错的阊门。

阊门被荒地村人叫广禄阊门,因为富才的爷爷就叫广禄和尚头。

解放之前,这广禄阊门也算是有钱人家。广禄和尚头曾经在固湖买有铺子,后来生意败了,又举家回到了村子。那时广禄阊门造好已多年。

广禄阊门前,隔道是一个园子。面积不小,东边和北边是低矮的乱石墙。周边种些零星的棕榈树和茶树,还有一些木槿树。茶树和棕榈树都是过去留下来的。木槿花是后来扦插上去,也不多。这园子解放前属于大六房所有。是一个专门的菜园子。现在园子被包括梅子家在内的七户人家共同拥有,属于自由地。

因为有这个园子的存在,广禄阊门和大六房阊门看起来要俏亮许多。两个阊门都是朝南,不管春夏秋冬,四季都能迎来如意的好阳光。

梅子在扫地那会,听隔壁大六房阊门的庙脚跟娘子说,晒谷场来了一个小商贩,卖衣服。梅子没有必要添置新衣裳,更不会去小商贩那里买。她到想出去看看。

看看的想法中也藏有能不能再次遇到之扬的意思。这样的想法让梅子感到羞愧,也心跳,但梅子还是出去了。

离开阊门,向西走,过隔壁的三角道地,再走过几条墙弄,便是机耕道。晒谷场在机耕道的东边。机耕道的西边是村前的溪流,荒地人叫它遮坑。

晒谷场上人们隔三差五地过。靠近村子的一边,又是村里的代销店。代销店门口更是满站。摊子布在离代销店不远的那个位置。摊子前围观的,购物的,玩耍的,又挤了一帮子人。

刚到晒谷场,梅子就遇上了远房大侄女夜开花。夜开花从另一条墙弄出来,一见梅子就亲热地招呼起来,又跑了过来。

夜开花见了梅子还有一个勾肩搭背的习惯,这也算是一种亲近的表现吧。

两人全没要买点什么的意思,于是无目的地一会站着,一会儿动作几步。说着,笑着,光景很投机,也有趣。碰着有人买了自己中意的衣裳走到她们面前,她们就看看人家卖的货色咋样,又好好坏坏评判几句。

与夜开花邻居的阿文箍桶匠老婆翠花,迈着八字步喜喜乐乐从过来。翠花是四个女儿的母亲,她怀前抱了一打大红大绿的衣裳。那女人是港湾对岸的象山人。象山人性格普遍豪爽,说话也往往口无遮拦,想到什么说什么。如果同样喜欢直爽的人,凑在一起倒能实打实地交往。多心眼的人,便会说她缺心眼。夜开花不算类似性格的人,但偏偏和翠花也说得来。看到翠花买了那么多衣裳,主动凑上去罩个眼鲜。

“这是老大的,这是老二的,这是老三的。你看老四这一件好不好?”

翠花一件一件点给夜开花和梅子看。夜开花和梅子一件一件接过来,拿在手上翻来覆去看名堂。小孩子的衣服不需要讲究料子和款式,只要看着颜色合眼,就行。

夜开花会说:“这件不好,老三皮肤那么黑,你给买大红的,穿了映不起。那件给老大,颜色太老陈……”

翠花说:“正因为她皮肤黑,所以一直没穿过红衣裳,今年子早早说好过年时要买红衣裳穿。”

梅子不把好坏说出来,但心里在想,翠花的眼光没她隔壁家的庙脚跟娘子好。

再看,梅子倒看出一个破绽来,老大的那件衣裳腋下有个洞,不是破了,而是衣裳加工时出现了漏针。如果是单衣,回家自己拿了针线缝上几针也省事。是棉袄,中间有棉絮,里头有夹里,这样便不好缝。

翠花一看,自责起自己走眼没看清楚,于是急急返身回走,与小贩计较去了。

那边有几个男孩在晒谷场玩打勿散(陀螺),他们都是些尚未上学读书的孩子。一根竹棒一端系了被撕成细条的棕榈树,看能不能遇到荒地村的熟人,想托人捎信给妹妹玉环。遇着玉环,玉笙便将服装厂招工的事体和玉环说了。招工没有其它条件,生手也可以,就是得交五百元押金。押金半年后便可归还。

玉环一听有这样好事,想也没想就应了下来:““五百块就五百块。”

玉环一高兴,干脆不去农贸市场,径直回家了。

一进家门,玉环见女儿们不在,便问儿子。之扬告诉母亲,之瑛和之琴去晒谷场看热闹去了。

玉环没急着去找之瑛,而是从厨房到房间来回跑。好几次。玉环是在找钱,大头的钱在家是三百七十块,玉环很清楚,但这不够数,于是她翻箱倒柜又拉抽屉,遍地开花般地找零散的钱。

和兄弟说时口气很大,但她知道家里是没有这么多钱。找遍了所有可以找到钱的地方,加起来还是差一百来块。玉环也知道兄弟有钱,不过她不想开口,因为兄嫂不是个爽快的人。她不想给兄弟添麻烦。

“之扬,你爸上次去的时候说几号回来?”玉环又回到院前的小屋问儿子。

之扬说:“爸没说几号回来。怎么了?”

玉环把服装厂招工的事和儿子说了,然后又让之扬去海边石塘一趟,问问他父亲是不是能早点领些工钱。之扬一听也高兴不已。他把活留给母亲,自己连忙奔出院子,去海边找他父亲了。

玉环忘记跟之扬说要多少钱,于是赶紧赶出去把之扬喊应,叮咛道:“之扬,向你爸要两百块来。”

固湖镇工厂不多,服装厂还是前年开办起来。如今大妹能有这样的机会,别说让之扬跑上三十几里路,就是五十几里,七十几里,他也愿意。

父亲在桐水镇靠近港湾边上一个石塘打石头。石塘七十年代建造海塘时用过。桐水镇投入了几千万个人工,上百万资金,还是未能将海塘围成。如今,海塘堤像一条半死不活的长蛇,一半浸没在水中,一半浮着。那是人为制造出来的历史沧桑。不过对附近的渔农民来说,幸亏海塘堤没有筑起来,要不他们会失去生活的依靠。很多渔农民便是靠在港湾里打鱼、落小海过日子。

之扬的父亲开达,从之扬六岁那年开始打石头。

从荒地去桐水镇海边的石塘,可以沿着遮坑边上的机耕路走,也可以翻越缸爿山与提花山之间的木吉岭走。木吉岭是一条古道,过去是固湖镇和桐水镇来往的必经之路。去桐水镇路程肯定是翻越木吉岭来得少,但走机耕路也许能遇到一辆过路的拖拉机。有些村子的拖拉机不走山外的公路,而是抄近过荒地村。特别是载货不多,或者空车的时候。碰巧遇到了,便能搭乘着过一段路。运气好,遇到桐水的拖拉机就能一路到底了。

之扬领了母亲的话,一口气从村北跑到村南出口。

拐出便是村南机耕道旁的大樟树脚下。村南的大樟树脚下也叫车水墩,遮坑就在这里转弯,形成一个水湾。水湾经每年的洪水冲刷,有了一定的深度。没有抽水机的年代,这里安放着水车。南山畈的水田有一部分靠这里车水灌溉。自从提花山清水岙筑起水库,又顺着山腰修了渠道,水车也失去了作用,但车水墩还是叫车水墩。

之扬站在车水墩,朝村子的晒谷场那边张望,看看是不是有拖拉机过来。现在几乎每个村子都有拖拉机了,像荒地村,一个村子就有四辆。这些拖拉机原先也是集体的,联产承包后,也卖给各家了。

如果再见不到拖拉机,之扬会选择去缸爿山,走木吉岭古道。

夜开花和梅子在晒谷场看了一会热闹,两人感觉没意思,便结伴沿着机耕路去野外散步。半道上她们又遇到了同村的姑娘瑞香。瑞香和夜开花是同龄人,一起上的学。只是夜开花读完高中,瑞香只初中毕业。瑞香和阿寿的兄弟阿坤是去年这个时候订的婚,正打算过完年结婚。阿坤当过兵,回村后成了村里的拖拉机手。现在仍旧开拖拉机。也算是荒地村先富裕起来的家庭。瑞香和阿坤算不上青梅竹马,倒也是自由恋爱的典范。

之扬站在车水墩时,她们三人晃悠悠地正好走到遮坑桥头。

等了一会没见有拖拉机开来,之扬往南山畈机耕路走去。走出一段路,之扬看到隔着半个畈的夜开花她们。夜开花也看到了之扬,于是喊了起来。

“之扬,你这是去哪里?”

之扬回答:“去桐水。”

半个畈,其实也有不少的路,相互喊起话来有点费力,得拿两只手围成喇叭的样子。一来一往喊,旁边的梅子和瑞香看着觉得滑稽,于是笑。夜开花还是没完没了,继续冲着之扬喊。

“去桐水干什么?”

之扬回话:“找我爸去。要钱,有急用。”

“什么……”

之扬说得有点快,而且中途起了一阵风,风吞去了之扬的一部分声音,夜开花好像没听清楚,于是又问。

之扬正要重复,村子方向开来一辆拖拉机。之扬一看不像是本村的拖拉机,便不再理会夜开花,自己折身返回来。拖拉机开得快,之扬生怕赶不上,所以抄近路奔过去。他一边奔,一边又朝夜开花喊:“姐——,帮我拦一下拖拉机。”

不过拖拉机没有很快开过来,在车水墩停下来,拖拉机手和一个过路人说话。等之扬赶到那边的机耕道,拖拉机才动步过来。这时之扬和夜开花她们只差十几步路了。

看到梅子也在,之扬有点不好意思走过去。不是他不想看到她。

“喂,你风风火火干吗?”夜开花小跑着过来,边跑边问道。

之扬重复刚才的那句话:“找我爸去。要钱,有急用。”

“要钱?”夜开花走到之扬面前停下,又问:“要钱干什么?”

发现之扬赶得那么急,想着是不是他家里出什么事了,夜开花问话的神情有些带紧张。

“有用,你有吗?”之扬知道夜开花拿不出那么多钱来。

见之扬带着一两分嬉笑,夜开花心是放下了。

“你说,到底有什么用。我没有也会替你想办法。”

夜开花的话倒给之扬提了个醒。干吗非要去桐水找爸要去,就不能向人先借借。夜开花没有,瑞香也不会有,然他认为梅子会有。

拖拉机近了,之扬没再拦拖拉机。之扬先看了一眼瑞香,又看看梅子。梅子也在看他,眼神和夜开花一样,也写了一个“等”字。她们俩都等着之扬把话说清楚。

之扬告诉夜开花:“有急用,不过是好事。之瑛要去服装厂做工,要五百块押金,家里钱不够,所以……”

“所以你个头啊,还装了神秘兮兮的样子。”夜开花很想拿手去敲他的脑袋,只因梅子和瑞香都在,她不敢动手。“还差多少?”

“两百。”之扬回答道。

“不就是两百块钱嘛,你看你……”夜开花说着,转向梅子,对梅子说:“我有一百,要不婶子再借我一百。”

夜开花向来把之扬看作是自己的兄弟。这不仅仅是因为两家向来交好,之扬和她弟弟阿明是顶要好的兄弟,还因为之扬对她也不错。不仅凡事能搭手帮忙,而且之扬对夜开花往往是言听计从。夜开花虽然是女孩子,但以前却是他们圈子里的孩子王。

梅子没有立即表态,她瞧了一眼之扬。之扬也扭头去看她。

“用不着一个一个借,两百块都去我那里拿吧。”梅子说。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六章

宋初花爬上青莲峰,来到青莲庵门口,又遇到日前守庵的那位女人。宋初花和女人打过招呼,进了庵院。青莲庵自从女人入住以来,变得干净,清爽了。来了尼姑水云之后,又慢慢出现了恢复的迹象。大殿里中堂,重现了“阿弥陀佛”塑像,有高的底座,前面还有供台。五颜六色地装饰一番,高高地吊着一盏油灯。油灯是长明不熄的。两侧偏堂原本有十八罗汉塑像,现在尚未完成,只拿图片贴在墙上,以供香客膜拜。其它各堂屋里安放了相应的佛像。观音堂是修缮最为完整的一个厅堂。观音像是木雕,高耸而立,容颜惟妙惟肖。一些摆式,该有的基本上都有。

进香者,除了附近村子的一些妇女,还有特意从城里赶来的香客。年老的有,年轻也有。青莲庵不愧为远近有名的佛地。

宋初花不算来早,很多香客已经进香完毕,正准备下山去。

宋初花在每个厅堂菩萨面前进香,作揖,又跪拜。嘴上依旧念念有词,宋初花只在菩萨面前默念一番经书,也不甚求什么。众菩萨各有相应的诵经,进香者也对应着诵念。

宋初花会念人们常念的《佛说阿弥陀经》、《佛说观无量寿佛经》、《无量寿经》、《地藏经》、《妙法莲华经》、《金刚经》、《心经》、《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白衣大士神咒》等经书,简单点的能通部将其背下来,深奥点便是取其中重要段落。

宋初花年轻守寡,过去靠拼命劳动来填补内心的空缺,现在精神生活的很大一部分依据,便是靠念经拜佛。

进香完毕,宋初花径直来到后院水云的禅房。看水云不在,宋初花又返身回到前院。

女人还在庵门口。住青莲庵市日久长,常来青莲庵的香客都认识女人,所以照个面,打招呼,或者站着说上一会话的,都有。

宋初花过去,向女人打听师父水云的去向。女人告诉她:

“水云师父几天前便下山,去了城里。”

宋初花“哦”了一声,也没再问什么。

女人倒把宋初花拉住了,说:“对了,我告诉你一件好事。”

“什么好事?”宋初花问。

“上面像是已经同意重新修复青莲庵。师父这次好像开会去了。好像还有佛教协会什么的……”

宋初花连连说:“好事,好事。是好事……”

女人要留宋初花在庵里吃饭,宋初花没留下来,她出来时未曾和梅子说好,怕梅子等着。

“下次,我和家里说好。”

“下次,头夜上山来宿,省得第二天急急忙忙。”

宋初花说:“也是。”

宋初花和女人说了一番话,又遇上宋家岙村一位老妇人进完香出来,便一手搀扶过老妇人,一起下山来。

路上一直和宋家岙老妇人同队,让宋初花下山花了比通常要多的时间,回到家,梅子已经将饭菜做好等她。

婆媳两人一起吃饭,就几样素菜。每每初一月半,梅子也不添其它荤菜,自己和婆婆一样,吃着素菜。见梅子吃素菜,宋初花也不说。即使是平时也一样。

素菜便是一些时令蔬菜和豆制品。蔬菜除了自家种上一些,隔壁邻居偶尔也会有送。梅子不定期去固湖镇赶集市,买几条鱼,割一小块肉,再给婆婆捎回一点豆制品。

一早听了之扬说起之瑛去服装厂,梅子心里也开始活动起来。梅子心里活动还有之扬的原因,上午之扬跟着自己来家里取钱,两人又拿好异样的目光对了几个来回。梅子好想说点什么,只因为之扬羞涩涩不敢多呆,匆匆地去了。

梅子觉得这阊门是囚禁了自己的身体,她想飞了。能让她飞的唯一办法,自然是只有选择不被关。

最新网址:www.qisuu.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