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听命追了出去。
太子又看向赵小将军,问了一些边关军务上的事。
夭华她们顺着街道往月老庙方向走,若曦比夭华大一岁,今年十六岁,到了订婚年岁,她想去月老庙去求签。
一位十二三岁的小女孩子提着一篮子拦住她们去路:“小姐要簪花吗?我的簪花可漂亮啦。”
小姑娘穿一身枣红衣裳,甚是单薄,衣襟位置还有一块补丁,衣服却清洗得干净,女孩子瘦瘦小小,头发拿一根木簪挽起,头上簪了一支自己的黄色梅花簪花。
夭华看了一下,她的簪花不是名贵材质,贵在制作用心,她看向诗雨和若曦:“咱们买点吧?”
诗雨拿起一朵看了看:“这骨架用的铜丝,丝线也非蚕丝,咱们戴出去只怕会被人笑。”
夭华也拿起一朵,看了看配色得宜:“自己不戴,咱们可以多买些送家中丫鬟婆子们,你们看,配色款式都不错。”
若曦也看了看:“好,咱们可以多买一些,年节搭配着送府里丫鬟婆子。”
几人每人挑了一些,付了银子。
小姑娘的篮子里只剩下两朵,她突然跪在地上双手举起篮子,哽咽说道:“这两支送与小姐,小姐买了我的簪花等于救了我的命,我奶奶重病在床,等着银钱抓药呢。”
夭华拿起剩下的两朵簪花,直接往她篮子里又放了一锭银子:“姑娘不要哭,这些银子拿去为你奶奶瞧病。”
姑娘抓起银子欲还给夭华:“小姐我不能平白要你银子。”
夭华观她言谈不似寻常农家女:“姑娘可识字?我听你不似寻常贫苦人家教养出来。”
姑娘垂眸答道:“家父曾任冀州知州的主簿,家道中落如今家中有奶奶还有一兄长,兄长两年前从了军,现在边关。”
夭华抓住她的手,把银子塞她手里:“给你银子于我来说只是一时之善,于你却可以为奶奶找个好大夫再瞧瞧。这事你无需记挂,更无需推托。”
若曦也在旁边劝说:“姑娘尽管收下,再过两日我们会在城南街施米你也可过去领些米与奶奶过个好年节。”
姑娘也不再推托,福身离去。
三人到了月老庙,月老庙并不大,三间青砖蓝瓦房,门口一副对联上写道:“此老最多情,不独管婚嫁两事;凡人的如意,要知有因果一层”。
月老庙门前有两棵合长的树,称为连理枝,那里被挂满了很多系着红绳的木牌,每一个都写满了名字和祈愿,红红的一大片,是这座庙所有的色彩。
进入月老庙映入眼帘就是月老菩萨,拿着两段莲藕端坐着,微笑看着芸芸众生。他坐像下边放着一张木桌,上面摆有签筒,还有供香客拜求的香,桌子旁边是个功德箱,投些银钱就可以为自己上香求签。
夭华瞧若曦有点不好意,就推了推她,示意她去上香。
若曦些拿出一些碎银子放进功德箱里,又点燃一炷香工整地插进香炉。
双手合十跪下,垂头心中默默求:请月老保佑我求得知心人,不求他家门高贵,但求他为一心人。
叩了三个头,袅袅起身拿起签筒,摇出一签:“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按签文解签:此尘世之事。无以两全其美者。甚至有人曰。世人之事也。十之八九不如意。如此反复不以之世景下。吾人该以如何面对。啻好面对现实。就事情分析。分析。取舍之。不宜奢求之。但亦不必为小挫而气馁欤。仙注:事无两全,忧喜参半,面对现实,不宜奢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