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遇就像一个蒙着面纱的女人,你必须要知道如何寻找她,捕捉她,等待她,知道投其所好,先于他人,乘胜追击,借花献佛等等,才能最终俘获她的芳心,掀起她的盖头来,才能看到她对你灿烂的微笑。
机遇的“庐山真面目”
什么是机遇?想发现机遇,你必须先明白机遇的本质。
现实生活中,人们把科学工作者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某项观察、实验时的偶然发现,称之为机遇;把某人得到贵人的提携,或者在困境中遇到转折点,从此走上成功之路的现象,称之为机遇;把在政治、军事、文化等活动中出现的起带动促进作用的新情况、新机遇,称之为机遇。
由此可见,机遇,在人们的各个领域中都广泛存在。只要你发现了它,并能够驾驭它,它总会带给你不错的回报。机遇在成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有人总结出,人的成功取决于三大要素:天才、勤奋和机遇。其中的机遇更是万万不可缺少的。有的人才华过人,有的人勤奋肯干,可总与成功无缘,他们欠缺的便只是机遇了。而相当多的人能够成功,就是因为机遇来了。
就拿中国先富起来的人来说,如果没有改革开放的政策,他们纵然个个智比孔明,勇赛子龙都无法致富。这个改革开放的政策就是他们最大的机遇。看到了这个机遇勇于迎头而上的大都发了,看不见的还是普通老百姓一个,这就是机遇的重要性。一个机遇扭转一个人的人生走向,甚至几亿人或几代人的人生走向都是可能的。
然而,能看到机遇的人毕竟是少数,这就是机遇可贵的原因了。其实机遇并不是那么难测,它的奥秘也不像许多人想像的那么神秘深远。机遇经常在你身边,在你伸手够得着的地方。
机遇的存在是客观的,它并不会因为人的喜恶而改变。因此,一般说来机遇是平等的。
机遇是指能促进事业获得成功的偶然的或一闪即逝的现象、先兆或时机。生活中,人们经常遇到一些很小的不方便,如果在此基础上进行一些小改动或小发明,就可能成为发财赚钱的好机遇。可为什么这种人人都遇到的小麻烦却被少数几个人抓住机遇发财了呢?这就是善不善于发现机遇的问题了。
机遇是普遍而客观存在的。它并没有注定要被谁发现。善用头脑、仔细的人在一般普通的事物中就可以发现许多的机遇。而对凡事马马虎虎的人来说却怎么也找不到机遇。
遵义沙发大王罗忠福的经历就是如此。一次偶然的机遇,新婚的罗忠福在废旧汽车里发现了软车座的构造与沙发相接近,而那时他正为跑遍全遵义市买不到一只沙发而发愁。他看见沙发的原理不过就是坐垫下有几个弹簧而已。罗忠福是个钳工,做一只沙发轻而易举。新房里自制的沙发得到妻子的称赞。罗忠福灵机一动,这说明遵义乃至全国都有巨大的沙发潜在市场,我何不办个家具厂呢?说干就干,他办起了第一家属于自己的工厂。工厂一开始就红红火火,几百套沙发刚做成就销售一空。1979年,他居然还在中央电视台打了家具广告。一代沙发大王就此崛起了。
分析当时的情况,不可否认,懂得沙发下是弹簧又有能力自己做的人在全国绝不是少数,也许已经有人自制过沙发。可见这个沙发潜在市场的机遇是客观平等的。罗忠福脑子比别人领先了一步,不但自己做沙发,还意识到了机遇就在眼前。所以这个客观平等的机遇也很公平地被罗忠福发现了。
如果你认为这种事仍说不上是非常贴近平常人,你也许会辩解:“那香港生意人有钱立刻去西欧,我哪有钱呀!”或是“罗忠福是钳工,我又不懂得这些技术,沙发潜在市场这个机遇怎么也轮不到我呀!”好,那么给你举个小得不能再小的例子,它离我们的生活是那么近。
1973年,年仅15岁的格林伍德收到别人送给他的圣诞礼物——一双冰鞋,他非常高兴,因为他一直渴望有滑冰的机遇。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
拿到这件礼物后,格林伍德马上就跑出屋子,到离家很近的结了冰的河面上去溜冰。可能是他初次出来溜冰的原因,他感觉天气太冷了,一溜冰,耳朵被风吹得像刀子割似的发疼。他戴上了皮帽子,把头和腮帮捂得严严实实,结果时间长了,又问又热直流汗。
格林伍德想,应该做一件能专门捂住耳朵的东西。他终于琢磨出一个大概的样子,回家后请妈妈照他的意思做。妈妈摆弄了半天,给他缝了一双棉耳套。
格林伍德戴上棉耳套去溜冰时,果然很起保暖作用。一些朋友看见,都向他要。格林伍德和妈妈商量了以后,把祖母请来,一起做耳套。经过几次修改,耳套做得更适用、更关观了。格林伍德把它叫做“绿林好汉式耳套”,并且向美国专利局申请了专利。
你也许会问,一副耳套值多少钱?申请专利又有什么用?你如果这样想,很遗憾,类似的机遇你一生也抓不住。看不见。
告诉你,格林伍德后来成为了世界耳套生产厂的总裁,因为这项专利,他成为了千万富翁。
你会领悟点什么了吧!这种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东西,换个角度去看去想,往往会发现其中隐藏了许多机遇。
机遇是那样广泛地存在,它又是那样的公平与客观。当你失去机遇时,你不能怪谁,只能怪自己。它一直在那儿,你却没发现。别人发现了,那是因为脑筋转得快。机遇可没有主动投怀送抱。
所以,朋友们,不妨对你周围的东西睁大眼睛。
好的开始是一种机遇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句话我们已听过太多遍,事实上,大多数的人都没有一个好的开始。
好的开始来自于充分的准备,充分的准备来自于详细的规划,详细的规划来自于前瞻性的思考。
一个人要有前瞻性的思考,要给自己充分的时间做准备,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会有很好的成效。
我们常说,“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世界销售保险第一名的专家,每天早上5点多就出门拜访顾客,到晚上10点才回家。
如果你的起步比别人晚,现在开始,每天都要你去思考,如何比别人捷足先登,这就是前瞻性的思考。
做每一件事情都要比别人早一步,都要比别人更迅速地掌握未来的动态、未来的资讯、未来的走向。这就是超级成功者所拥有的观念,这就是我们思考的模式,这也就是超级成功者的秘诀。不管你做任何事情,千万要让自己有好的开始。
从对大多数成功者的研究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成功首先来自明确的目标,来自对未来的科学预见和高瞻远瞩。
被人誉为“电脑神童”的关国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经过短短20年的努力,在1998年美国《幸福》杂志世界10大富豪排行榜中,以千亿美元的资产荣任首富,引起了世人的注目。他的成功之道除了电脑时代所赋予的机遇外,更主要的还是他的高瞻远瞩和远见卓识,善于洞察先机。
盖茨当选全球首富后,自称其事业成功主要是由于他能专注长线目标,并不理会短期困扰。他说:“作为一名企业领导者,必须不断地自问,自己是否应用了可长期通行的技术?是否可长期维系顾客?自己的分销策略是否长久不变?设立的薪金标准和奖励制度是否适合公司长远需要?”“当改变必然发生时,你必须预先指出它、接受它和找出方法使其改变能为你服务。”
盖茨的成功的确是靠其对未来发展的准确判断。10年前他就预测光盘软件将大有可为,可以立即带头发展,事实证明了他的正确。在20世纪80年代花费亿万美元巨资改进视窗系统,在go年代收到了重大回报。1995年,比尔·盖茨推出了《未来之路》一书。在书中,比尔·盖茨提出信息高速公路——国际计算机网络(inte)将成为今后的发展方向。他又走在了别人的前面,领导时代的潮流。
目标的最终实现,主要依赖于有效的管理,依赖于决策者英明的远见和科学的预测。
世界华人首富李嘉诚,不但是香港家喻户晓的财经界传奇人物,而且是世界级亿万大富豪,曾被美国《时代周刊》称为“天之骄子”。他在谈及成功的要诀时说:“最重要的是要有远见,杀鸡取卵的方式是短视的作风。”
大凡成功者都有洞悉自如的境界,因为他们心中始终装着机遇的模型器。美国钢铁大王卡耐基事先就知道,铁路时代必定要到来。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事先就预测,电气化时代必然来临。而美国的尤伯罗斯更是眼光独具,独自承办1984年的第23届奥运会,名利双收,名噪一时。如此事例,不胜枚举。
因此,预测机遇作为人们远见卓识的基础,其主要功能就是正确掌握不确定因素或未知事件,为决策提供有关信息、数据以至可行性方案。预测机遇是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制定规划和实施的重要前提和手段。预测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决策的成功与失败。
企业要生存,要具有市场竞争能力,关键是要能应付瞬息万变的竞争形势。这就迫切要求我们能够进行科学的预测,使我们能在预测的基础上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假设,采取坚决有力的战略行动计划。否则,就会贻误商机,竞争失败。美国通用电器公司的董事长威尔逊曾这样说过:“我整天没有做几件事,但有一件做不完的工作,那就是计划未来。”
美国建筑业巨子比达·吉威特十分注意掌握信息,善于预测市场。1930年,在建筑业不景气的情况下,他预测公共投资将旺盛;1940年。他预测到防卫工程特别是空军基地的建设要扩大;1950年,他预见到高速公路及导弹基地的建设高潮将到来;196o年,他又预见到都市交通网的大发展。正由于他的准确预测,事先准备充分,保证了其在承接建筑项目时投资成功。
机遇也许就只有那么一次
机遇在生命中的出现,也许就只有一次,其珍贵的力量可以想像。当你主动出击抓住这一次生命中难能可贵的机遇,你就会一举成名。
1988年的欧洲杯足球赛上,荷兰队的范·巴斯腾便是一举成名的幸运儿。
当时巴斯腾所在的荷兰队人才济济,主教练本不想让范·巴斯股打上主力前锋的,小组赛前两场即使战绩不佳,主教练依然不启用巴斯腾,愤愤不平的巴斯腾甚至准备提前一个人回国了。
不料,在第三场对英格兰的小组生死战前一天,一名主力前锋跟键受伤,迫于无奈的主教练派上了巴斯腾。结果在这场比赛中,巴斯腾抓住上场的机遇独中三元,奠定了主力前锋的位置。随后又在对德国队的比赛中攻入一球,对苏联队的决赛中更是打进了一个被称为“世纪入球”的零摄氏度角抽射,在帮荷兰队成为欧洲冠军的同时,也夺得了最佳射手的金靴奖。
从此,巴斯股一举成名天下闻,被ac米兰买入开始了“荷兰三剑客”时代。他本人也二次获“世界足球”先生,三次荣获欧洲“足球先生”的称号。
巴斯腾的辉煌成就归根到底就在于他抓住了一次上场的机遇证明了自己,也向全世界展示了自己,一次机遇就足以改变人生。
人生机遇是值得人类永远思考和探索的一个主题。古人云:“天予不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迎,反遭其祸”。这话确实不无道理。
人生的得失常常就在于机遇的得失,有了一个机遇,抓住它、利用它,你的命运就会因此而发生改变,相反,忽略它、远离它,那么就可能一生都陷在平庸之中。要知道,在人生的体验中,并不是所有骁勇善战的将帅都能稳操胜券,百战不殆;并不是所有技高一筹的运动员都能夺魁挂冠,获取金牌;也不是所有痴情迷恋的男女都能拥有爱情,永浴爱河;更不是所有忠实生活的人都能幸运如意,一帆风顺。原因何在?要知道机遇是一种不可排斥的因素,很多时候就是因为我们不知道利用机遇,不知道机遇能改变我们的一生,不知道机遇会让我们一举成名。
有这样一个笑话。
从前有个基督教徒,他相信上帝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因此,他每天都十分虔诚地向上帝膜拜。
一次,当地暴降大雨,很多地方都被淹没,积水始终不退,于是人们都纷纷逃命去了。
但是,这位基督徒认为我是这么虔诚地信奉上帝,上帝应该会来救我的。因此,他没有和众人一起逃生。
他站在屋顶上这样想着。所以,当救难队乘着救生艇来救他时,他拒绝了,因为他坚信上帝会来救他。
后来又来了一艘救生艇,他还是坚信上帝会来救他,所以他仍然毫不犹豫地拒绝了。
最后来了一架直升机,丢下一条绳索,他仍然想上帝一定会来救他的,所以他又拒绝了。
结果,他淹死了。
他的灵魂到了天堂,正巧碰到上帝,于是他质问上帝:“我对你那么虔诚,你为什么不来救我?”
上帝回答说:“我派去救生艇、直升机去救你,是你自己不愿被救,才被淹死的,这能怪谁呢?”
是啊,自己没有把握住从身边溜走的每个机遇,被淹死的结果,又能怪到谁呢?这则笑话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机遇无处不在,它有时候改变的不仅仅是我们的命运,而且还可能关系到我们的生命。
可惜的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明白这个道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相信机遇能改变自己的一生,能够让自己一夜成名。于是他们在机遇来临的时候,不仅无法认识哪个是机遇,更无法谈到利用机遇来改变自己命运了。
机遇是偶然中的必然
机遇往往在偶然中显示着必然,在必然中显示着偶然,所以显得诡秘莫测。生命的流程像一条线,机遇则是一个点,没有流程的线,就没有机遇的点。
既然机遇是偶然中的必然,必然中的偶然,就必定有其规律。有人曾做过如下的比喻:抓机遇好比老鹰捕兔子,一不留神稍纵即逝。要捕捉到狡猾的兔子,老鹰必须做到稳、准、狠。机遇好像兔子,它是动态的,绝不是静止的,机遇的性格就是谁也不等待。老鹰在天上盘旋,只能说是“机”,老鹰捕捉到兔子那一刹那才是“遇”。
守株待兔不是机遇,纯属偶然。因为兔子触树,折颈而死的“机遇”太少、太偶然了。守株待兔,千年未必能够等一回。反过来说,真是千年等到一回折颈而死的兔子,待兔之人要付出一千年的机遇成本,其机遇成本也太高了。
机遇的另一个特点是它包含着较高的收益含量。你的门前有一个卖烧饼的,天天都这么卖着,你天天都能见到他,双方之间公平交易,这就不叫什么机遇。首先,机遇必须具有超出一般受益度的价值,同时又具有不可多得性,即老百姓常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如上所说,“机”是一条线,“遇’是一个点。我们通常说的机遇,主要是指“遇”
这一部分。
刻舟求剑虽然是一个荒唐的笑话,但这个笑话对我们不无启发。刻舟求剑是对机遇的曲解,是机遇观念的错位。“机”的运行路线变了,何以得“遇”?在现实生活中,刻舟求剑的人实在不少,许多人都在机遇已经过去的时候刻舟求剑。刻舟求剑的错误在于时空的错位,按照时间和空间的运动方向,机遇不可能在他画的地方重新出现。
由于天上不会掉“馅饼”,任何机遇都要求人具有相应的技能和基础,所以,长期的不懈努力是把握机遇的条件,即人们常说的: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加富尔说:“时机可能是召集军队打仗的号角,但号角的鸣叫永远不能制造出士兵和胜利。”
机遇并不是不可捉摸、不可把握的,它自有其规律。机遇作为一种时空组织,首先具有时空组织的规律,再之,时空具有不可逆性,因而它是有代价的,即时间和空间的代价。时间的主要特点是不可逆性,因为时间是机遇的主要成本之一。
机遇的时空组织规律主要表现为它的方向性,即不可逆性。严格地说,机遇从来都是只出现一次,第二次出现的机遇不可能和第一次一样。由于机遇是由时间和空间组成的,选择机遇同样需要付出时空成本。我们平常说的“天时、地利、人和”就是成功机遇的三条运动线。
80年代的一天,曾出现过一次百年不遇的日全食,它的时间是在上午。现代科学早就计算出了日全食的准确时间,并印在了日历上。应该说,观看日全食是一个公开的机
遇。这个机遇可不可以赚钱呢?一个人为此大发其财。百年不遇的日全食是所有的人都想看到的,但真要去看日全食并不是太方便,因为肉眼直接观看日全食会很刺眼。在家中可以找上一个照片的底片,隔着底片就可以大胆地看;还有一个办法,就是在一个水盆中倒进一些墨水,从墨水的反光中现看日全食。但是,一般人都没有想到,在大街上行走的人该怎么把握这次机遇。此人就是想到了这一点,采取了一个很简单的办法,赚了不少钱。他提前加工了一大批深色的胶片,裁成小方块,在这一天上午,一下子在全市设了几十个销售点,一片深色胶片的加工费不过几分钱,但他每一片卖五角钱,立即被抢购一空。对于想观看日全食的人来说,花五角钱获得一次一百年不遇的机遇,绝对是值得的,而对于这位卖胶片的人来说,则可以获得高额利润。
他的这次机遇的一个最主要的因素就在于它的时空成本,因为他的机遇只有一次,虽然如此,他的成功概率还是很高。如果年年都有这么一次日食,也就称不上什么机遇了,谁都会如法炮制,大家只有公平竞争了。
随着时代发展,机遇也在进步。进入intemet时空,机遇仿佛拥有了全新的概念。在网络之上,“机”在无限的网络之上碰撞,机遇几乎要把人们忙坏了。
从前在美国标准石油公司里,有一位小职员叫阿基勃特。他在远行住旅馆的时候,总是在自己签名的下方,写上“每桶4美元的标准石油”字样,在书信及收据上也不例外,签了名,就一定写上那几个字。他因此被同事叫做“每桶4美元”,而他的真名倒没有人叫了。
公司董事长洛克菲勒知道这件事后说:“竞有职员如此努力宣扬公司的声誉,我要见见他。”于是邀请阿基勃特共进晚餐。
后来,洛克菲勒卸任,阿基勃特成了第二任董事长。
这是一件谁都可以做到的事,可是只有阿基勃特一个人去做了,而且坚定不移,乐此不疲。嘲笑他的人中,肯定有不少才华、能力都在他之上,可是最后,只有他成了董事长。
一个人的成功,有时纯属偶然。可是,谁又敢说,那不是一种必然?
机遇是一种选择
由于机遇具有一种得与失的辩证关系,所以把握机遇必须拥有辩证的思维方式。
孟子说,“鱼,我所欲也,熊掌,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机遇的获得来自于得与失、成与败之间的选择。选择的特点在于,得到总是伴随着失去。人在同一个时间内不可能同时到两个地方去,机遇不是天上掉馅饼,不是白白获得的,可以说,每一个机遇都是要付出相应的成本的。聪明的人敢于为自己认准的机遇付出成本和代价,而另一种人则由于对机遇成本过于吝啬而失去机遇。机遇之神望着实在是太吝啬的你,无可奈何地收起了手中的机遇之箭。
选择的艰难不在于得到,而在于失去,因为选择总是徘徊于得与失之间的。严格地讲,选择既是一种得到,也是一种失去。生活中的确有这么一些人,他的一生很少选择,总是随波逐流。他实在是什么也不想失去,结果他什么也不能得到。
得与失是辩证的,得总是与失为伴的。在生活中,你得到了事业,往往会失去了生活;你坚持了原则,往往会得罪了朋友;你舍不得机关工作的安逸,就不能获得下海拼搏的收获,正像常言所说: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通常什么都想
得到的人,就像熊瞎子掰棒子,恰恰什么都得不到。
所以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成功者都是那些敢作敢当。敢得敢失、敢进敢退、敢胜敢败的人,他们有过失败,却能够在小败中规避大败,他们有过小胜,并能积小胜为大胜。
得到总是在失去的时候才得以实现的,所以选择并不只是“得到”的艺术,也是“失去”的艺术。商业经营上的投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先失去(投资)后得到(收益)的过程。凭人们的智商,正确认识“得到”的意义是不难的,难就难在正确地认识“失去”的意义。学会“失去”吧,因为这是“得到”的真谛。
成功是一条“充满失败”之路,“失败”是为成功支付的必要成本。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机遇往往在最艰难的时候出现,往往在失去的时候出现“得到”的契机。
世界上许多人说无法选择,说不存在什么选择的权力,他们认为决定人的成功的只是机遇。这种说法是比较偏激的。人有选择成功的自由和权力。
一个名叫r.热佛尔的黑人青年,他在很差的环境——底特律的贫民区里长大。他的童年缺乏爱抚和指导,跟别的坏孩子学会了逃学、破坏财物和吸毒。
他刚满12岁就因为抢劫一家商店被逮捕了,15岁时为企图撬开办公室里的保险箱再次被捕;后来,又因为参与对邻近的一家酒吧的武装打劫,他作为成年犯被第三次送入监狱。
一天,监狱里一个年老的无期徒刑犯看到他在打垒球,便对他说:“你是有能力的,你有机遇做些你自己的事,不要自暴自弃!”
年轻人反复思索者囚犯的这席话,做出了决定。虽然他还在监狱里,但他突然意识到他具有一个囚犯能拥有的最大自由:他能够选择出狱之后千什么,他能够选择不再成为恶棍,他能够选择重新做人,当一个垒球手。
5年后,这个年轻人成了全美明星赛中底特律老虎队的队员。底特律垒球队当时的领队b.马丁在友谊比赛时访问过监狱,由于他的努力使r.热佛尔假释出狱,不到一年r.热佛尔就成了垒球队的主力队员。
这个青年人尽管曾陷于生活的最底层,尽管曾是被关进监狱的囚犯,然而,他认识到了真正的自由,这种自由是我们人人都有的,它存在于自由选择的绝对权力之中。我们所有的人都有这种权力。
你虽不能选择自己的出生和时代,但以上这些选择权就在你的身上。选择过程也就是自我暗示过程,所以说自我暗示是成功的助手和保镖。
诺贝尔奖获得者历来被视为本世纪最杰出的英才,国内外已经有不少人专门研究这些人类明星的成长经历。其实,人人都可以成为明星——只要你不懈地努力并善于抓住每一个机遇。当然,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做到这一点。中国古代一位大文学家说过:“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那么,诺贝尔奖获得者们的“过人之节”又在何处呢?这里介绍的一则趣闻,或许对你会有所启发。
西班牙的圣·拉·依·卡哈是1906年诺贝尔医学奖的获得者。他一生最大的贡献是确定了解人脑的神经,使人类对人脑功能的研究走出了猜测阶段而进入了科学时代,他写的书至今被世界医学界奉为“卡哈医典”。然而这位脑神经医学的开山祖师,小时候却是个顽童!
他生于1852年,他父亲是位乡村医生。这位老医生能医好许多乡亲的病,却无法管教自己的儿子。有一次,小卡哈闯祸被警察拘留了两天,差点没把他父亲气死!后来,他又因为调戏女同学,被学校开除了。
他父亲要打死他,他吓跑了,跟一个修鞋匠到处流浪。
一年后卡哈又回到家乡,一看,父亲果然被他气死了,母亲带病给人做苦工。但他仍旧无动于衷,邻居们谁也不愿理他。
虽然谁也不理他,他心里却想着一个人。卡哈从儿童时起就暗暗地喜欢上了邻居家的一位姑娘,无论是流浪在外还是返回敌里,他都不时在心中描绘着同这位姑娘在一起的美好图景。谁知姑娘根本就没有把卡哈放在眼里,有一天,姑娘同别人聊天,卡哈故意从她面前走过,想引起她的注意,姑娘连看都没看他一眼,他只听到姑娘的声音传过来:“顽童都是弱者!”
就这一句话,也许并不是专指卡哈而言,却一下子击中了卡哈。据他后来说,有好几天,他觉得自己像死了一样,躺在床上,脑袋里一片空白,几天以后,他才又“活”过来。人们发现:卡哈变了!他央求母亲重新让他读书,继承父业做个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