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常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老天爷此时仿佛也不帮孙策,十一月深秋之时,已经是十分寒冷,而孙策大军南归长沙的道路上却又连降大雨。道路在雨水的冲刷之下泥泞难行,大军一天根本走不了多远。眼见自己大军的军粮越来越少,全军将士在极其湿冷的天气下缓缓前行。孙策心中万分焦急:“这样走下去,绝不是办法,现在这种情况下,大军有冷又疲,必须寻找一个城县,让大军暂时休整。不然的话,恐怕刘表只要派一旅之师,就能让我等束手就擒。”
孙策于是让随身亲卫拿来行军地图。自己在地图上寻找目前离大军较近,又有城墙可以依托防守的县城。发现有三处地方符合自己的选择,一个是在大军东南方向频临襄江的麦城,一个是在大军正南方的当阳。还有一个是大军西面的临沮。孙策看着行军地图想了一会,立刻下令全军全速冒雨前进一直向南进驻当阳休整。
孙策为什么选择当阳,却不选择麦城?按道理说,麦城频临襄江,既然现在黄盖的军队已经占领了江夏、夏口二城,不在怕荆州水军于大江之上拦截,那么大军进入麦城,只需要休整防守,等待黄盖率水军由长江转道襄江,来麦城接自己。可以说是一个又安全又可以迅速南归的去处。为什么孙策不选?因为天时。如果是冬天,或者春天,孙策一定毫不犹豫的选择大军转向东南进驻麦城。但此时乃是深秋,正所谓深秋时节雨纷纷,此时天降大雨,襄江河水定然暴涨,而麦城却频临襄江,又地势颇低。一旦襄江爆发洪水,孙策大军只有城毁人亡一途。到时候根本就等不到黄盖率领水军接应,孙策等人就已经死无葬身之地了。因此麦城绝对不可选。只能选择当阳、或者临沮两地中的一个。
孙策为什么选择当阳,而不选择西面的临沮,因为距离。孙策大军此时乃是孤军,随身所带的粮草本来就不多。由于砚山东一战,俘虏了近万刘表军将士,因此孙策大军每日消耗的粮草十分惊人。近日,老天连降大雨,大军的行军速度,已经被大雨拖累不及平日的十分之一,按照现在这个行军速度,到达当阳需要三四天,在当阳休整也需要两三天。而到达临沮至少需要要三四天时间,而在临沮休整需要两三天,从临沮往东南方行进,到达当阳,则至少需要五六天。因此往西进驻临沮比往南进驻当阳,至少要多花费五六天时间。多花费五六天也就意味着多消耗五六天的粮草。多消耗五六天粮草,虽然看起来不怎样,但往往有时候却是致命的。孙策大军南归长沙之路还很漫长,谁也不可能预料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情况,在这样的情形之下,多一天的粮草,大军就多一分希望。因此,孙策必需选择进驻当阳休整。
大雨对孙策来讲,是天不助己。但是在刘表方面看来,却是天不灭孙策。大雨对孙策大军有影响,对刘表大军进行合围孙策,又未尝没有影响呢。
蔡瑁所率领的襄阳之兵,一直紧紧吊在孙策大军的屁股后面,孙策大军在大雨中疲敝不堪,蔡瑁的襄阳之兵有何尝不是如此呢?由蒯越、张允、王威率领的三支军队,自江陵、南郡北上同样遭到了大雨侵袭。这三支军队的将士,同样在大雨之中拖着疲惫的身躯,艰难前行。
孙策率领大军来到当阳城下,顾不得让大军休息,也没有地方可以让大军休息。随即孙策下令大军冒雨攻城。
于是孙策大军,以砚山东之战的刘表军俘虏为前驱,孙坚大军旧部为督导。对当阳城四面攻打。
后退必死,奋力向前或可有一线生机。在这样的心态之下。刘表军的俘虏,扛着云梯,推着撞木。冒着天上降下的大雨,迎着当阳城墙上射来的箭雨,顶着背后孙策大军的屠刀,拼命攻城。
然而大雨天攻城的难度可想而知,雨水浇在云梯之上,让云梯湿滑难登。攻打襄阳的俘虏军很多都是因为脚滑,从高高的云梯上摔下来,当场毙命。
战争容不得半点怜悯,身为主帅在战场上更是如此。孙策只是骑在马上冷冷的看着俘虏大军攻城的情况。
半个时辰后,也许是对生的渴望,俘虏大军,竟然在这种恶劣的条件下,慢慢的攻上城墙。然而孙策全军毕竟是一只冒雨前行数天的疲兵,对上当阳守军这种以逸待劳的军队,虽然数量上占绝对优势,心态上也是高出一筹,仍然一时无法占领当阳城墙,在当阳城墙上与守军相持起来。
孙策见状,立刻下马,然后手持古锭刀,亲率一队人马攀上上城墙。程普等将看见之后,也皆学着孙策,各自率领人马杀上城墙。胜利的天枰,顿时向孙策军倾斜。
只见登上城墙之后的孙策,手持古锭刀左劈右砍,如虎入羊群,勇不可挡。攻城大军见了顿时士气大振,拼命向前。当阳守军随即抵挡不住,开始败退。
孙策率领的那队人马,如同一把锋利无比的尖刀,所到之处皆不可挡。从城墙之上一直杀到城门之下,合力打开城门。
当阳城门一开,在城外的孙策大军顿时涌了进来。孙策大军攻打当阳的一个时辰之后,当阳城为孙策所得。
大军进入城中之后,孙策、程普、韩当、朱治等人分别率领人马肃清城内顽抗之敌。
孙策大军攻打当阳的三个时辰后,孙策军肃清了当阳城中的残敌。孙策军正式占领当阳。
由于孙策早已通告全军:大军在城内寻找遮雨之地时不得扰民,违令者皆斩。因此进入当阳的孙策大军,无一人敢闯入民房避雨。因此当阳城内,城门洞里,民房屋檐下等等可以遮雨的地方,站满了孙策军士兵。一眼望去,颇为壮观。当阳城中百姓见孙策大军并不扰民,顿时大生好感。其中善良者,见有些孙策军将士无遮雨之地,于是便请其来家中躲雨。然孙策军中,竟无一人敢入民居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