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斗米道为道教派别之一,又称天师道或者正一道,顺帝时张陵(后称张道陵)创立于蜀郡鹤鸣山(今四川大邑县境),入道者每人需缴纳五斗米,故名五斗米道。张道陵死后,子衡、孙鲁相继为教主,这就是三代“天师”。
张鲁,字公祺,出生于蜀。黄巾起义时,巴蜀的五斗米道信徒也参加了起义。在官府的残酷镇压下,北方的黄巾军经过浴血奋战后终告失败,但巴蜀地区的起义军则较好地保存了实力。
中平五年(188),刘焉入蜀当了益州牧。他拉拢并利用了五斗米道势力,把张鲁的母亲迎于府中,自己亲率妻室师事五斗米道。初平二年(191),刘焉正式策命张鲁为督义司马,命巴郡的张修为别部司马,并命令张鲁和张修率部去攻打汉中。于是,张鲁、张修率领教徒,里应外合,很快就袭得了汉中。
益州牧刘焉为了摆脱朝廷的控制,还下令张鲁、张修烧毁栈道,断绝交通,捕杀过往的使者,这样就中断了朝廷与益州的联系。在刘焉死后,其子刘璋接任益州牧。刘璋是个软弱无能的人,他对张鲁不够尊敬,张鲁就想要独自控制汉中。这时,巴郡的一些少数民族部落首领,如杜护、朴胡、袁约等人,率众投靠了张鲁。到了建安五年(200),张鲁袭杀张修,兼并了他的部众,就此将汉中控制在手。
张鲁割据汉中,以五斗米道的教义统治局面。当地民众争相入教。张鲁自号“师君”,雄踞巴汉近三十年。凡是入教的人需交五斗米,初进教门的人称为“鬼卒”,可以做一般的兵丁差役。升为头目的人称为“祭酒”,是小吏。首领人物称为“治头大祭酒”。五斗米道的管理强调诚实信义,不再另设官吏。各祭酒在辖区内设置义舍,舍内放置米肉,旅行经过的人可以免费自取。大家都遵照教义行事,认为多取多占的人难免会生病。而对于犯法的人,先是原谅三次,屡教不改,然后行刑。总之,这种简便有效的统治方法在当地算是比较切合实际的。
张鲁在汉中,并不受益州牧刘璋的节制。刘璋杀了张鲁的母亲和弟弟,并派遣庞羲等人带兵多次前往攻打汉中,都没能攻克。从此,张鲁和刘璋之间一直处于武装冲突的状态。
直到曹操控制汉献帝后,还曾委任张鲁为镇民中郎将,领汉中太守。后来,曹操率军入南郑,张鲁率众投降,被任为镇南将军,封爵为阆中侯。张鲁被迁至邺城,待若上宾。随着张鲁及其部众的北迁,五斗米道开始在北方得以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