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今番来找王允,是想试探一下,此时的王允,有否对付的董卓的心思,如果有,那么自己就跟他联手,虽然短时间内除掉董卓是不可能的,但是至少可以拖延焚烧洛阳的日期,再慢慢想办法。
不过为了保险起见,郭靖还是改名换姓,改自己名字为胡边(胡编),另外还乔装打扮了一番。这十几天天在洛阳可谓生活安逸舒适,脸上长了不少肉,原先略微瘦削的脸,现在看起来挺圆润了,郭靖又往脸上粘满了胡子,看起来就像个满脸横肉、络腮胡子的大汉了。
为什么要乔装打扮?开玩笑,要是王允一旦没有反董的心思,反而把自己给供出去了,那时候满城董军就要围剿自己了,自己能不先做一下打扮,以掩饰本来面目吗?
正思量间,那个管家又把门开了,神色甚是怪异,恭敬地对郭靖说:“这位胡……胡壮士,我家大人有请。”
郭靖点点头,便随他进去了。咦,这王允虽然身居司徒高位,但是府邸里面居然没有多少下人,偌大的府邸显得有点冷清,偶尔只见一两个仆人丫鬟在院里走过。
看来还算是个好官啊,希望他心里还是忠心耿耿、嫉恶如仇、董卓不死、誓不罢休的吧……
王允今天退朝回来,心情一直很不好。董相国今早议事的时候,居然提出要迁都到长安!开什么玩笑,洛阳自光武帝之后,已经是大汉朝十二代都城,皇气所在之地,岂能随便就迁?况且而长安地居关中,历来战乱不休,民生早已凋敝,实在比不上人口数百万的洛阳啊。
今天杨彪、黄琬两位大人就冒死进谏,说关中昔年因王莽之事,已经残破衰落,不适宜作为国都。而且洛阳百姓听闻迁都,必定惊动,恐怕会造成大混乱。
谁知道董相国居然说“百姓有什么好拿来说的?如果有哪个百姓敢不去的,我就用大军驱赶,就算是让他们去跳海,他们也得去!”
杨彪、黄琬两位大人还继续进谏,董相国就不说话了。按照王允一向以来对董相国的观察与了解,他不说话的时候,正是心生杀机的时候,王允心中不禁暗暗为杨、黄二人担忧。
幸好这时候司空荀爽大人及时圆场解围,他说:“相国难道是乐意迁都的吗?只是关东兵起,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平定的,所以相国才打算迁都来对付关东那帮反徒啊,关中险峻,是秦朝、汉初的立国根本优势啊!”
董相国听了,脸色这才稍稍没那么阴沉。不过众人也都不欢而散,迁都之事,只怕是势在必行了。
想到这里,王允就不由叹了一口气。身边一个侍女小心翼翼地说:“大人今天已经多次叹气了,小婢待会炖一些健脾润肺的补品给大人补一补。”
王允苦笑一声,心想身体不好尚可滋补,但国事如此,却如何个补法?
此时管家忽然来禀报:“大人,外面来了个叫做胡边的,想要求见大人,说是大人您的故人。”
王允皱了皱眉,说:“我没有什么故人叫做胡边的,想必又是来乱认亲戚的,你随便打发他走就是了。”
管家迟疑了一下,说:“此人长得甚为……豪壮,而且他说是要拜见王司徒,小的觉得奇怪,所以才来禀报。”
王允也奇怪地说:“哦?他说要拜见王司徒?”想了想,没想出个所以然来,便说:“那你带他到客厅吧。”
管家领命而去。
王允径自到了客厅,还没坐稳,就看见外面一个大汉在管家的带领之下走了进来,于是便起身相迎。一看这大汉的模样,脸上颇有一点横肉,满脸胡子,神态甚是威风,看起来是挺豪壮。
王允倒是见过大场面,虽然暗暗警惕,但也不怵,笑问:“壮士前来,可是找老夫的?”
郭靖见王允一脸平和慈祥,颇有长者之风,心想难怪吕布和董卓都被会他忽悠住,便拱手说:“在下胡边,前来拜访大人,有一事跟大人商量。这事颇为紧急,在下也就开门见山了。”说着向管家看了看。
王允呵呵一笑,挥手让管家退下去。管家便躬身退下了。王允命令婢女上茶,又跟郭靖一起坐下,拿着茶杯,微笑看着郭靖,问:“胡壮士前来找老夫,有何指教?”
郭靖心想王允果然懂得收买人心之道,自己不过是个陌生访客,他都说“有何指教”,能让人心里不舒服吗?
见客厅内再无别人,郭靖便沉声道:“胡某今日,是为迁都一事而来。”
王允端茶的手微微一颤,虽然极力克制,却被郭靖看在眼里,当下也不说话,等待王允的反应。
王允心里却满是疑惑:这大汉是谁派来的?是董相国要试探我?如果我发对迁都,他便会立即格杀我?不可能吧,今日董相国召集众人议事,自己并没有发言,虽然心中极为反对迁都,但是丝毫没有表露出来啊。不过也难说,董相国向来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想要杀人的话,管你是朝中三公,还是蚁民百姓?
当下微微一笑,说:“迁都之事,董相国为社稷操劳,自有主张,却不知胡壮士为何提及此事呢?”
郭靖微微一愣:董相国?不是董太师吗?哦对了,董卓此时是自封了相国,还没有自称太师。称太师似乎是到了长安之后的事情。
同时,郭靖心里也不禁暗骂王允老狐狸,应对如此老到,极有分寸,果然是做大事的人啊。看来自己得冒冒险,把话挑明一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