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四明二山绵延,纵贯江浙以东。两山脉汇,乃在象山湾与三门湾之间,便是浙东海滨的宁海县。古传东海诸湾之内怒涛皆翻涌不绝,独宁海沿岸风平浪静,故名之,既取“安宁海湾”之意。宁海一县辖下虽小,但千百年来忠烈辈出,近代曾有“左联五烈士”之一的柔石,再溯古些,有明初那位“诛十族亦不改其心”的大儒方孝孺,又有上个世纪初时率领民众作下“宁海教案”的王锡桐。这些人或忠贞不阿、或节烈不屈,而共通之处,是都有那么一抹灭身取义的悲壮。王锡桐可称近代倡导农民阶级力抗夷狄的先驱代表,在宁海民间历来倍受推崇。然而早于王锡桐起义的五百余年之前,宁海人的心目中便已有了一位举义抗暴的英雄偶像,这就是杨镇龙。
杨镇龙字子翔,生于南宋淳佑年间,自幼熟读六韬三略,体魄强壮,膂力过人,骑射武功皆精,尤以枪法最为卓绝。宋末时以右科登第(即武举),曾任过衢州总兵。
蒙古于世祖至元八年攻破宋都临安,随即挥军南下继续扫荡中原,朝中唯有文天祥受诏,孤身引军奋抗,被逼困于仙岩岭中。其时杨镇龙功名已废,于宁海左近就地聚义民夫勇士,引众计诱元兵,解救文天祥同时,结阵反困元军于仙岩谷。该役围歼蒙古铁骑兵近五千人,农众起义军的雏形初现,杨镇龙的军事才能由此起始展露。此后十余年间,时局终不可逆,中原尽为胡虏铁蹄践踏。杨镇龙于宁海一带借名白莲教,广开武坛,暗造兵器,积蓄军力,伺机兴兵抗元。
世祖至元二十六年初,已年逾四十的杨镇龙得聚浙东六州路十八县万余民力援应,终于祭天定盟,揭竿起义。义军先攻象山,而后挥师西进,由桐州、天台、东阳、一路直入玉山。杨镇龙率军刺额为志,呐号“护国护民”,沿途到处,破元军、灭官府、开仓济民,人心所向,宁海、象山、奉化、天台、新昌、嵊县、永康等七路豪杰多有来投,待行军到玉山之时,军众已达十二万之多。此时杨镇龙的义军声势达至鼎盛,遂于玉山建立了大兴政权,取年号“安定”,杨镇龙乃被举立为帝。
玉山根据地建立以后,大兴军兵分两路,一路七万人马攻东阳、义乌两县,另余兵力为二路人马,攻嵊县、新昌、天台、永康四县。忽必烈起初任命婺州亲王瓮吉带为讨逆统帅,会同左丞相哈莽岱等领兵镇压,但与义军数次交锋,却屡有不敌。新昌长潭岭一战,大兴军斩杀追剿元将达鲁花赤崔武德,后来首路军还成功攻克了东阳。但是朝庭随后更加重军力镇压,增兵百万,当朝名将史弼主动请战督师,联合东阳地主武装王道恩军两面夹攻,大举围剿,义军寡不敌众,起义失败,杨镇龙同年阵亡,大兴政权也随即宣告覆灭。
杨镇龙生平有据可依的事迹大抵如此。
浙东一带关于杨镇龙的传说较多,其中一则与民间“月圆杀鞑”的说法有关,颇值一提。元时“月圆杀鞑,月饼传信”之事,民间自来广为流传,但说法不一,元末刘福通、朱元璋的起义中也都涉有传闻。宁海民间流传,杨镇龙起义之前为统一各地起义时间,将“二月二,宰马杀鞑祭天地”的字条裹在月饼馅中,于中秋节向各地义军秘密传送。为利讯息传递,月饼先向周边乡县派发,所以当最后发至宁海本地时,已是十六日清早,因而宁海一带至今仍沿有以八月十六为中秋的习俗。除此一则外,另有杨镇龙少遇山中仙人赠书、义军威震朝野,忽必烈吓倒于龙座下、方士施法破杨家松坛故居风水等说,实属民间演义,较为荒诞。
在杨镇龙的性格之中,最为人称道的是仗义疏财。杨家世居宁海松坛乡,是当地旺门,田顷数以千万而计,家道殷富,加之杨镇龙生性慷慨,平素重义轻财,结纳的江湖豪杰无数。辅其建立政权的核心骨干厉森、娄蒙才、李祥等人皆是倾诚追随,《剑海游龙》中写司马阳与他交谊颇深,拟据便是在此。就杨镇龙出身而论,是不属农民阶级的,因而他领导的农民起义本身也存在阶级矛盾,但这在当时的时局下,完全可以忽视。蒙古统治时期宁海属劣等“南人”区,一直抱受压迫,民生苦不堪言。当时江浙民间流传有“天高皇帝远,民少相公多,一日三遍打,不反待何时”的民谣,所以杨镇龙的起义非常符合“官逼民反”的时势,矛头直指的是蒙汉民族矛盾。
杨镇龙所领兵士军纪严明,操练精良,但不可否认,其力量终究还是远不足以撼动统治阶级的,起义的失败也具有必然性。
惟其人终生皆怀救国壮志,因而想见,其当早有“生死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的觉悟。虽然这次起义的斗争持久性不如同时期的钟明亮起义,规模与后来刘福通、陈友谅等的元末起义也都难以等同而较,但其轰烈舍身之举犹有可颂。因为,那正是千百年来华夏民族不屈精神的一个缩影。历史长河铭记那些颠覆朝代的伟人同时,也不会埋没那些前赴后继,不断奋起反抗的取义成仁之士们。
东海之浪淘千古,怒涛卷岸何曾有一朝息止?然而宁海一地之波澜不惊亘古未变,亦为人所共鉴。
注:1《宋史》、《元史》中均无杨镇龙事迹记载,仅《元史》世祖本纪二十六年中载有“台州贼杨镇龙聚众宁海,称大兴国,寇东阳、义乌,浙东大震。诸王瓮吉带时谪婺州,帅兵讨之。”《新元史》中虽然增补了许多元朝初年的英雄志士和元末农民大起义中领袖人物的列传,但仍未录其生平在内。本文对杨镇龙生平的撰述,主要参考了一些说法确凿的近代文献。
2杨镇龙生辰一说为甲辰年二月初二。甲辰年既宋淳佑四年,符合其生于淳佑年间的说法,但二月二生,疑为以应“二月二,宰马杀鞑祭天地”之言,故不可信。关杨镇龙之死有两种说法:一种为至元二十六年当年战败后其既被俘处死;另有一民间说法,传说其于元兵追剿时带千余亲信突围,辗转隐匿在鲍公岙印山一带,但身受重伤,后堕马呕血而死。死后就地而葬,埋骨处有东南屹立两山,后世谓“将军山”,乃为此说佐证。
其生卒年份,以宋理宗淳佑年间(1241―1255)至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1289)为实。大兴政权建立于至元二十六年三月,约于同年十月覆灭,前后历经半年左右。
3褒赞杨镇龙事迹的诗词较鲜,后人有《鹧鸪天》一首,明赞将军山而隐颂杨镇龙:“夙仰将军山特穹,十分突怒十分雄。捍门远峙关防密,按剑逞骑气象中。罹水口,凛威风,将占艳奇功。云笼五色随身换,雪拥三冬遍体丰。”另有《中秋怀古》一诗:“举义反元旧志非,中秋缑邑月圆迟。风云席地飞龙咤,杏雨祭天铁马嘶。‘兴国’称王图禹甸,婺东杀鞑撼京畿。夷村古井寻英迹,不废长流花月溪。”借用了中秋聚义的典故。但两首诗词的作者都无从考证。
4杨镇龙的义军祭天扬旗、歃血结盟,兴于宁海松坛,故应在起义之前,《剑海游龙》中述玉山八月定盟一事,当拟其为江湖豪杰另行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