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孔子证实了我――98分
正当我体验并升华着自己的“益色养身保精”之道,在博客里写着:觉悟仅仅靠思想是达不到目的的,因为人执行思想要靠精力。精力是生理性的、物质性的……精力的物理性更具体一点就是:精气……在本书《随感》栏目里写过《觉悟的物理保障》、《意念的生理物质性》等专题论述。
强烈地物质性精神认知,在逐步牢固我的思想的时候,我读到孔子在作《易经》的批注:“精气是物,游魂是变”。
读完这句话,犹如甘露恰逢阴雨。我的心被一种理解所绽放。
回想起自己以前许多思想领悟,总是先在日记里出现,然后在文章中读到。如果他人比我日记中的思想更加清晰明了,使我有种获得的时候,我会放下书,站起来散步而品味着作者带给我的食品。也有个别的拍案叫绝。
总之,我读自己比读的书要多。或者说,读自己的东西要比读书本的吸收得多。
这从,另外证明了我的主观性强烈。如果不利用它而找到生命的真谛,那么这种主观就是一种障碍:自负、固执、偏激。找到了就是一种自智、自信。
在我读到孔子这句话时,引用这句话的人把孔子的“游魂是变”,说成是孔子也相信灵魂。其实,他没有理解孔子这句话的含义。
我曾在博客里,不断就人状态的“变”而抒发自己的看法。生命之道就是这个“变”,能把握“变”就是把握了生命。而“变”靠的是什么?就是心体的空寂。就是心不执着不痴迷不染污不昏沉。要实现“变”就必须看到自己,觉悟到自己。然后,再用智慧实施改变。
我们在这不断自我变化中,体验到了心的一种体性。看到了心的背面,感觉到了心的可改变性。这种体、背面和可变性就是游魂。
游魂完全是一种认知性的东西,是没有任何形态可言的。它是藏在我们言行和思维的背后,全凭个人体认。且没有语言可以形容和表达。
游魂的改变靠的是智慧。而智慧是什么?是藏在心里面的一种意识,启用时只是一个念头。
我们怎能轻易的把孔子对这种心的体认,当成宗教的灵魂呢?
2007年3月12日
2、
孔子之学学什么?三十而立立什么――99分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在这里所谈的学不是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学习知识之学。而是学习圣贤之道,也就是今天所称谓的世界观。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如果是学知识,孔子的启蒙教育是从十五岁开始吗?显然不是。他从小学习了文字,到十五岁就开始树立向圣贤看齐、向心灵学习的志向和行动。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把学习同思考并行结合起来,这是典型的内省教育。学到古代圣贤所说的话,如果不对照内心的观察,所学一点用都没有。正如禅宗所言:所学成为所知障。
当今知识渊博的人,大有人在。但能达到古圣人境界的有几人?从这就可以说明,孔子所说之学不是当今所理解的知识之学。
再者,孔子所言“三十而立”,不是什么成家立业,而是通过学习和思考而逐步建立起了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也就是“见识”、“知见”、“信念”等等。
孔子的这种“见”不是凡夫俗子的观念,而是理悟到了生命宇宙大道之见。
他的这个“见”也不是业经确立就恒固不退。而是经过了十年的磨炼才得以没有一点疑惑,不退转。所以就有后面的“四十而不惑”。
通过孔子的认知过程,我们可以看出人生观的建立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容易。孔子十五岁开始学和思,十五年后才找到了门,二十五年才进去。光在门口就徘徊了十年。
对比现在的人生观教育,社会和个人都投入了这么大的精力了吗?
这也难怪我们的心灵是如此的浮躁不安,社会也如此腐败动荡。
2008年3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