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全无。叛乱平定,玄宗回到长安,忆及梅妃江采苹,有人传说:“贼人曾于宫中获一女尸,疑是梅妃之尸。”玄宗听到此信,只道梅妃已死,十分伤感。高力士见皇上悲思甚切,乃求得梅妃画像一幅进呈御览。玄宗展看再三,题诗像上:“忆昔娇妃在紫宸,铅华不御得天真。霜绡虽似当时态,争奈娇波不顾人。”题毕,把她的模样刻在石头上,留作纪念。又有人说梅妃并不曾死。玄宗疑其散失民间,乃下诏军民士庶,如觅得梅妃,授官三秩,赐钱百万,不意亦竟久无下落。一天玄宗梦见梅妃到来,含泪道:“昔陛下蒙尘,妾死乱军中,有人哀妾惨死,埋骨池东梅株旁。”醒来后玄宗便起床往太液池边,令高力士等捡寻尸骨,终无所得。又想到梅亭外面,曾有温泉,就过去找寻,梅亭边尚存梅花十余株,挖开土果然得到梅妃尸,身裹锦,尸骨的胁下,刀痕尚在。美人已渺,惟有梅花依旧一年一度地鲜艳。据说梅妃在安禄山杀入长安后,死于乱刀之下;又有一说是她逃出宫中隐僻他乡度过了后半生。明代吴世美的《惊鸿记》,写梅妃避迹庵观,后复入宫,与此传结尾又迥不相同。不过又有人认为历史上并无梅妃其人,鲁迅认为“盖见当时图画有把梅美人号梅妃者,泛言唐明皇时人”。推断作者因造此传。梅妃事迹,《旧唐书》、《新唐书》均不载,只见于《开元天宝遗事》、宋莆田人李俊甫《莆阳此事》,宋代诗人刘克庄亦有咏《梅妃》诗,明代乌程人吴世美根据《梅妃传》创作有《惊鸿记》传奇,因剧中写梅妃做《惊鸿舞》,故名《惊鸿记》,明清两代关于隋唐的一些历史小说如《隋唐演义》等均有梅妃故事,清代戏曲家洪升《长生殿》也写到梅妃,蔡东藩《唐史演义》写梅妃故事时依据曹邺的《梅妃传》。如今的梅妃故里在莆田黄石镇东南一公里的江东村。今村里犹有江姓的村民。其地临壶山依兰水,北踞“宁海初日”,南占“谷城梅雪”,西接“南塘秋月”,东凭兴化海湾,有“荔子甲天下,梅妃是部民”之称。    第二华人书香吧bsp;唐肃宗与宠妃襄国事之谜(1)
唐肃宗(711~762年),即李亨。唐代皇帝。玄宗之子。公元756~762年在位。天宝十四载(755年)爆发安史之乱。次年,玄宗逃往蜀中,他即位于灵武。在位期间,急于收复长安、洛阳不惜借回纥兵。宦官李辅国骄横专恣,宝应元年(762年),杀张后等,拥立太子李豫,他惊病而死。大唐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史思明以“请诛杨国忠,以清君侧”的理由发动了长达八年之久的叛乱。安禄山的叛军攻陷了洛阳、潼关,西京长安不久也陷落。唐玄宗从长安出逃,官吏嫔妃大都随驾西行。沿途的父老百姓常常遮住道路,恳请唐玄宗不要舍弃社稷。马嵬驿兵变杨贵妃与杨国忠被杀后,唐玄宗早已失魂落魄,哪里还顾得上什么社稷,于是一边心不在焉地敷衍百姓一边往前走。逃难的吏民无奈便转而求其次,要求玄宗将太子李亨留下来收复长安。李亨是玄宗的第三子,开元二十六年被立为皇太子。肃宗性情仁孝,不忍心违离玄宗左右。李亨的第三子建宁王李倓、东宫侍卫李辅国、李亨的长子广平王李豫与太子妃张良娣都纷纷劝李亨留下来克复二京。宦官李靖忠也劝玄宗留下李亨,玄宗便将后军二千人及飞龙厩马交给李亨。不久玄宗入蜀,又下旨令李亨为天下兵马元帅,领朔方等诸镇节度使,归复长安与洛阳。太子妃张良娣是南阳西鄂人,后来举家迁到昭应。她出身高宦世家,祖母窦氏是唐玄宗的母亲昭成皇太后的妹妹。武则天执政时期,昭成皇太后被武则天所杀。玄宗李隆基幼年丧母之后孤苦可怜。武则天因为在她的孙子中比较喜欢李隆基,于是下诏让窦氏入宫抚养李隆基。李隆基即皇帝位以后,为报达窦氏养育之恩,封她为邓国夫人。张良娣是窦氏第四子张去逸的女儿,天宝年间选入李亨的太子宫册封为良娣。张良娣体态丰硕,而且善于言谈,能够体会理解李亨的心理,在李亨最无助的时候给了他感情上的支持。李亨的生活一直颇为坎坷,他是杨良媛所生。当初当杨氏怀孕时正是太平公主擅权的时候,太平公主专门与玄宗(当时还不是皇帝)为仇,玄宗恐怕太平公主知道他的妻妾怀孕,又要以他内多嬖宠的借口去搬弄是非,便让东宫侍读张说找打胎药堕胎。张说找了二剂药,一是安胎药,另一是堕胎药,任由玄宗取用,听凭天意的决定。玄宗在深夜没有人时煎药给给杨氏服下去,谁知接连两天服的是安胎药。玄宗以为这个未出生的孩子有神灵的保佑就将孩子留了下来。待李亨生下来,恰巧太平公主因为谋逆罪被玄宗诛死,不久玄宗受禅当了皇帝,杨良媛也进位成了贵嫔。不过杨良媛并不受玄宗的宠幸,后宫受宠的是武惠妃。武惠妃享受到的礼秩几乎同皇后一样。为了使自己的儿子寿王李瑁取得皇储的位置,武惠妃勾结权臣李林甫以谋反罪陷害死了太子李瑛。开元二十五年,李瑛以及鄂王李瑶、光王李琚被贬废为庶人,不久相继被杀。天下人都知道他们的冤枉,称为“三庶人”。不久武惠妃因为三庶人的事疑神疑鬼,精神失常导致病死。她的儿子寿王李瑁,不仅没有得封太子,而且寿王妃杨玉环还被玄宗夺去了。倒是忠王李亨无形中渔翁得利,按照无嫡立长的礼制被晋册为太子。当初李亨为忠王时,娶衮州都督韦元■的女儿为妻。后来当了太子便以韦氏为太子妃,不久张良娣也入选东宫,册封为良娣。韦坚当时任刑部尚书,他常与柳勣之等一些正直的朝臣指责李林甫的奸邪,为此得罪了李林甫。韦坚与李亨私交很好,因为李林甫陷害了前太子李瑛还时常诋毁李亨。所以李亨暗中支持韦坚、柳勣之弹劾李林甫。不料李林甫毕竟道高一筹,提前下手罗织了韦坚、柳勣之谋逆的罪名,将韦柳二人捕杀。李亨十分害怕,上表请求与韦妃绝婚,以求洗脱自己。玄宗同意了他与韦妃绝婚的请求,下旨废去韦妃的名号,让她削发为尼在禁中佛舍出家。安史之乱以后,韦氏陷在长安被乱兵杀死在佛舍里。韦妃没有了以后,张良娣得到李亨的专宠。她秀外慧中而且口才十分好。玄宗逃往西蜀的时候张良娣也随李亨在一起,当时吏民遮道乞求李亨留下来收复长安,李亨不听,多亏张良娣从旁劝谏,李亨才定计北去灵武,因为李亨曾在那里任朔方节度,经营了多年。当时护卫的士兵很少,每天夜里睡觉前张良娣必定睡在李亨寝室的外面守夜。李亨劝她说:“暮夜很危险,况且捍贼不是妇人的事,你不要这么辛苦。”张良娣说:“现在正是多事之秋,假如事起仓猝,妾多少可以抵挡片刻,赢得一点时间,殿下不是得到了保全么?”李亨对此十分感激。在灵武的时候,张良娣生了一个儿子,取名李■。子以母贵,李■深得肃宗钟爱,立即封为兴王。生下孩子才三天,张良娣便起来为战士缝衣服,李亨说产忌劳作,不让她再缝,张良娣反问说:“现在难道是养身体的时候么?”等到李亨、张良娣一行到达了朔方灵武,以李光弼、郭子仪为首的各镇兵马也陆续到了。诸大臣都要求李亨即位来稳定军心。于是李亨在灵武城南楼即皇帝位,是为肃宗,改明年为至德元年,遥尊李隆基为上皇天帝。肃宗即位后,决定授建宁王李倓为元帅集天下兵马###叛军。李泌入谏说广平王是兄,建宁王是弟,广平王还没有正位东宫,现在天下时局艰难,众心所属都在元帅,如果建宁王大功得成,广平王将无地自处。肃宗也恍然醒悟,李泌出来时建宁王李道谢说:“先生的话正合我心。”李泌摇首说:“李泌只知为国,不知植党,王不必疑泌,亦不必谢泌,但能始终孝友,便是国家的福了。”第二天肃宗下诏命广平王李豫为天下兵马元帅,统诸将东征。    想看书来第二华人书香吧
唐肃宗与宠妃襄国事之谜(2)
张良娣自从嫁给肃宗以后,二人一起历经了许多危难的处境,她往往很有主见,对性格懦弱的李亨来说需要的正是这一点。内政外事李亨也常听取张良娣的想法。张良娣恃宠生骄,想趁自己被肃宗宠爱的时候为幼子李■谋得将来的储帝的位置,但前面还有广平王李豫和建宁王李倓,她便一心想置二王于死地。府司马的李辅国原来是飞龙厩中的阉宦,因为性情狡猾,曲意奉承张良娣,张良娣便将李辅国引为帮手,图谋构陷李豫和李倓。建宁王李倓一向任侠不羁,对张良娣没有好感,曾私下对肃宗的朋友李泌说张良娣是肃宗旁边的一大害,应该除去。李泌拒绝说:“这不是人子所应当说的话,希望你还是忍耐的好。”李倓一向做事不计后果,他屡次亲自劝肃宗不要听信妇人的话,应尽早立太子。肃宗听得多了便私下问李泌现在立广平王为太子是否合适,李泌以还需要禀命上皇的理由让肃宗不要急于立太子。其实李泌也是为广平王李豫着想,因为前一个太子被杀,此时立李豫为太子无疑是将李豫推到了漩涡中。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传到西蜀,玄宗便遣使传位给肃宗,并赐了张良娣一副七宝马鞍,马鞍上镶嵌了数不清的珍奇异宝。张良娣十分喜欢七宝马鞍,正好李泌入见肃宗,乘间进谏说:“现在四海分崩,应当以俭约做表率,请撤除鞍上的珠玉交付库吏收藏,将来留赏有功的将士。”肃宗正倚重李泌,李泌的话又句句切实,只好按照李泌的话去做。忽然听到廊下有哭泣的声音,只见建宁王李倓叩首说:“祸乱还没有结束,臣正引为深忧,现在陛下从谏如流,可见承平的日子不远了,想到陛下将来迎还上皇臣不禁喜极而悲!”肃宗不说话。你想玄宗回来了肃宗的皇帝岂不是做不成了,李倓虽然为肃宗着想,但话说得不免太直接。失去七宝马鞍,张良娣心里怏怏不乐,肃宗再三安慰,并与张良娣边赌博边饮酒为她解愁。此后饮酒赌博成了张良娣的习惯,声音传到外面。李泌入宫劝谏,肃宗答应禁绝这类事情。一次,李倓劝谏肃宗:“陛下若再听信妇寺的话,恐怕不仅两京无从收复,上皇也无从迎还了。”这句话肃宗受不住了,张良娣李辅国二人便一倡一和诋毁李倓,说他因为不能当天下兵马大元帅十分怨恨,并想谋害广平王李豫。肃宗正余怒未息,立即下手谕将李倓赐死。太子李豫在回纥叶护的帮助下,经过辗转苦战收复了洛阳,肃宗十分高兴,将行军长史李泌召还凤翔。李泌以七岁神童入朝,与肃宗关系极为密切。肃宗灵武即位,他也赶去灵武出谋划策。这天肃宗留李泌宴饮,夜里同榻寝宿。李泌乘间请肃宗允许他退迹山林,做个自在的闲人。肃宗说:“朕与你同度忧患,也应与你同享快乐,现在国事刚刚好转,你怎么能在这个时候走呢?”李泌自己有五不可留,肃宗又问什么是五不可留?李泌回答说:“臣遇陛下太早,陛下任臣太重,宠臣太深,臣功太高,迹亦太奇,所以不可再留下来。”肃宗笑着说:“夜已经很深了,你先睡,待明天再说。”李泌摇头说:“陛下若不许臣退隐,那是要杀臣了。”肃宗惊问:“你怎么这样怀疑朕,朕又没疯怎么会无端妄杀你呢?”李泌便辗转引出了建宁王李倓被杀的事。肃宗气愤地说:“建宁王受小人的蛊惑谋害他的兄长,想欲夺储位,朕才不得已将他赐死,你难道还没有听说么?”李泌说:“建宁王若真有此心,广平王一定会心怀怨恨,但是广平王每次与我说起建宁都流泪,况且陛下曾想用建宁为天下兵马元帅,臣请改任广平王,建宁王若真想夺嫡,应为此恨臣恨到切齿,为什么反而更看重臣了呢?”肃宗听到这里也恍然大悟,禁不住流泪说:“你说得对,朕也知道错了,但事已经成这样,朕不想再提起。”李泌又说:“臣不是非要提起过去不放,只是希望陛下用以警戒将来。记得以前武则天错杀了太子李弘,次子李贤内怀忧惧作《黄台瓜》词‘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三摘尚云可,四摘抱蔓归’,陛下已经摘过一次了,千万不要再摘!”肃宗握住李泌的手说:“绝不会再有此事,先生的良言,朕当写下来。”李泌又说:“陛下能这样就好了,何必多存形迹?”李泌夜里的一席话无形中保全了太子李豫。肃宗即皇帝位后,立即诏令各部唐军进剿叛军。李光弼、郭子仪率唐军及回纥兵很快就收复了长安。肃宗返回长安改年号为乾元。十二月他又派人到成都接回太上皇玄宗,安置在城南的兴庆宫居住。接着册封张良娣为淑妃,封李辅国为成国公。同时赠封张良娣的已经去世的父亲为尚书左仆射,母亲窦氏封义章县县主,姐姐封清河郡主。妹妹封郕国夫人,兄弟张清、张潜分别娶了大宁、延和二位郡主。乾元元年四月,肃宗诏告天下立张良娣为皇后。张良娣宠遇专房,与中官李辅国持权在禁中干预政事,有时做得过分了,不顾肃宗的感受,肃宗不高兴但又不忍心责备她。当初安禄山攻破长安后,乱兵在城中大肆烧杀抢劫,一座繁华的长安成了瓦砾堆。张良娣亲自率领宫女太监一起在禁中养蚕以救急国难。因为太子李豫的兄弟建宁王李倓被张良娣诬谮而死,从此李豫心怀忧惧,常恐怕张良娣构祸,于是专心讨好张良娣,这时张良娣的两个儿子中,兴王李■早死,定王李侗还十分幼小。所以李豫暂时没有什么危险。    想看书来第二华人书香吧
唐肃宗与宠妃襄国事之谜(3)
太上皇回到长安以后,不是追悼梅妃就是思念杨妃,肃宗为了让玄宗开心,将玄宗以前的扈从优伶全部召还,但玄宗已到了老境,时常无故悲伤,弄得肃宗也不是滋味。虽然不再过问朝政,但是朝中大臣经常去兴庆宫问安,地方官吏入京都去朝见玄宗。玄宗平时很厌恶张良娣与李辅国,常劝肃宗不要宠幸他们。二人怀恨在心,便造了许多流言飞语诋毁,肃宗也疑惑不定。正好张良娣的长子李■病死,张良娣在肃宗面前骂玄宗是个老不死的,殃及了他自己的孩子。一天玄宗在长庆楼的阑干边站立,外面有父老经过楼下,仰头看见上皇都跪下来呼叫万岁。李辅国趁机构谄说:“上皇在兴庆宫每天与外人交通,陈玄礼、高力士这些人图谋不利陛下,陛下当思为社稷防患于未然。”张良娣也劝肃宗将太上皇迁到内宫。肃宗很聪明,不说同意也不说不同意,只是顾左右而言他,掉了几滴无关痛痒的泪。。张良娣与李辅国当然明白肃宗心里的意思,便诈传诏敕,将玄宗软禁在迁入西宫的甘露殿。甘露殿中多年无人居住,庭院里都是杂草,只有几个老太监来伺候,每天吃的只有残羹冷炙。不久高力士被流放到巫州。玄宗一病不起,史书上说肃宗碍于张良娣不敢去探望,恐怕是他没脸去,只是遣人侍候玄宗的起居,对外只传言玄宗有病未愈。上元元年,七十八岁的玄宗病逝于西内的甘露殿。唐肃宗正在病中,忽然听到父亲病逝,心情郁悒之下自己的病势也更加严重。第二天颁布诏令让太子李豫监国。过不多久肃宗也命在旦夕。这时宫中又发生内乱,张良娣与李辅国本来是内外勾结,唇齿相依。后来李辅国专权,张良娣也受到他的挟制,以此两人产生了许多嫌隙。等到肃宗病得快不行了,太子李豫即位已经是迟早的事,李辅国见机转到了太子这边为自己将来打算,并且暗中帮李豫对付张良娣。张良娣恨李辅国咬牙切齿,便想先除去他而后快,她召见李豫说:“李辅国久典禁兵,制敕都出自他的手里,而且擅自逼迫上皇,犯的罪上天都不会饶恕他!他心中所忌讳的只有我与你二人,现在皇帝正在弥留之际,李辅国连结程元振阴谋作乱,应该先下手诛杀了他们!”李豫声泪俱下说:“皇上病得这么厉害,不好去向他请示,假如忽然杀了李辅国,必然会使皇上震惊,这件事慢慢再说罢。”又含糊应付了几句,张良娣说:“太子先回去,慢慢商议也好。”李豫前脚刚出去,张良娣便召来肃宗的次子越王李系进来密议。张良娣说:“太子过于仁弱,不能诛贼臣,你可不可以担负起这个重任?”同时许诺除掉李辅国后顺便废了李豫让李系做皇帝,李系本来非常痛恨李辅国,便一口应承下来。接着张良娣命内监段恒俊挑选了二百个精壮的宫卫太监,给了他们兵器衣甲,潜伏在肃宗病卧的长生殿内外。同时假借肃宗名义矫诏让李豫前来长生殿,企图在李豫进来时趁机杀了他。不料事情泄了密,程元振听到张良娣的阴谋急忙告诉李辅国。当下二人号召党徒去探听消息。恰好李豫接旨到来,正要进殿门,李辅国、程元振立即上前拦住说:“宫中有变故,殿下千万不要轻易进去!”李豫说:“有什么变故?现在有中使奉旨召我,说是皇上大渐,我难道就可以怕死不进去么?”程元振说:“社稷事大,殿下还是应该慎重。”说着指使手下簇拥李豫去了飞龙殿。接着程元振与李辅国诈传李豫的命令,号召禁兵闯入宫中搜捕越王李系、段恒俊。张良娣听到兵变的消息,急忙跑到肃宗的寝室内躲避。不料李辅国胆大妄为,竟带着禁兵闯入肃宗的寝室,当着肃宗的面去扯张良娣的头发。张良娣哀求肃宗救命,肃宗一急闭住了气,上下颤抖着嘴唇说不出一句话。李辅国将张良娣拖了出去,并将依附张良娣的几十个人一起用链子牵到冷宫拘禁起来。位七年,改元四次。享寿宫女内监都惊骇而散,五十二岁的肃宗独自卧在床上没人去管,受到这一场惊吓,不一刻就咽了气。李辅国见肃宗死去,就用绳子勒死了张良娣。其他越王李系、段恒俊等也被诛杀。张良娣有一个儿子只有三岁,取名为李侗,李辅国想要斩草除根,便亲自去捕杀李侗,待去了才发现这个三岁的孩子早被吓死了。过了四天后,李豫即位,历史上称为代宗。李辅国手握兵权,军国大事全由他说了算,甚至对代宗说:“大但内里坐,外事自有老奴处分。”朝野上下只知道有李辅国,不知道有代宗。唐肃宗李亨不是好色的皇帝,他一生中几乎只宠幸了张良娣一个女人。张良娣的名字已经不可考,良娣只是一个封号。不过张良娣也确实出类拔萃,不论在长相、智谋,还是性格上,她都称得上非常出色的皇后,关键是填补了李亨天生懦弱的缺点。但是正像一枚硬币有两面,在处境危险的境遇下张良娣表现了一个女人最闪光的那一面,而在坐享其成的时候她又不惜一切为自己的亲生孩子打算,导致了宫廷的一系列变故。是是非非难有评价的标准,或许人性的险恶正是环境的复杂所促成。    
唐宪宗独爱青楼歌妓之谜(1)
唐宪宗(778~820年),即李纯。唐代皇帝。顺宗子。公元805~820年在位。在位期间李绛、裴度等人宰相,利用藩镇间矛盾。先后平定刘辟、吴元济等的叛乱。其他的藩镇也表示归顺。他在藩镇暂时臣服朝廷的形势下,骄傲奢侈,广事收纳地方官的“进俸”,户口流散因而更甚。元和十五年(820年)被宦官陈弘志等杀死。永贞元年八月,在位仅八个月的唐顺宗在宦官俱文珍的逼迫下禅位给太子李纯,自称为太上皇。李纯即位,是为宪宗。宪宗力图削平藩镇割据,先后平定了剑南西川、夏绥、浙西、淮西、淄青的叛乱,收回了江淮财赋,其他藩镇也相继降服朝廷。浙西观察使李■厚赂权幸,得到了盐铁转运使的肥职,史称其“割剥六州之人以富其家,或劫杀其身而取其财”,后来被调为镇海节度使。夏蜀叛乱平定以后,朝廷又树立了一定的威信,藩镇多畏惧入朝。李■的心里也忐忑不安,宪宗授李■左仆射,遣使到京口讯问他入朝的行期。李■杀死留后王澹举兵造反,兵败后被械送京都。李■被擒的时候,身边有一个姓郑的侍婢跟随着他。夜里李■撕自己的衣襟,在上面写下自己内心的冤屈,以及以往治理军政的功绩,并说他自己是被张子良所出卖。写完后,李■对郑氏说:“你把这份状子藏在裙带里。假如我有机会当堂申辩,就会成为宰相或者杨、益二州的节度使;假如没有申辩机会,就要受到极刑了。一旦我不在人世,你一定会被没入掖庭,皇帝问起来你就把这份状子给他看。”郑氏含泪应诺。李■被送到长安城西南腰斩。等到李■被杀的时候,京城起了弥天大雾,三天都不消散,有人还听到鬼哭的声音。果然不出李■的预料,唐宪宗从李■的侍婢手中得到他留下的帛书,内心颇为疑惑他的冤情,从皇宫里取出几件黄衣赐给已死的李■及其子弟,命京兆府收葬了李■。李■叔父的儿子李鸽是宋州刺史,听到李■谋反的消息恸哭了一场,强令妻子奴婢,无论老幼,都根据脖颈的尺寸制成枷锁,自拘到观察使面前请求治罪。朝廷怜悯他们,所以从轻发落。李■的宗属大都官居要职,过着养尊处优的奢华生活,挑选的歌妓婢妾都是当时冠绝于时的美色。他到浙西吃了败仗之后,没收后配在掖庭的婢妾中,除了这个姓郑的,还有个姓杜的,都是姿色艳丽,一时无双。姓杜的婢妾名叫杜秋,历史上也称做杜秋娘(娘是古代妇女的泛称,不属于名字的一部分)。杜秋娘是唐金陵人,入宫以后得到了唐宪宗的宠幸。说起杜秋娘可能许多人不知道,但是提及一首非常有名的《金缕衣》应该都有印象,其诗如下: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这首诗就是杜秋娘所作,写的是光阴易逝,青春难留,要在最年轻的时候恣意欢乐,不要等到年老体衰的时候空自后悔哀叹。这首诗也是杜秋娘传奇一生的真实写照。杜秋娘原是金陵的一个青楼歌妓,她天然丽质,即使不施朱粉也远远地超出了一般的女子。而且谈吐诙谐,能歌擅诗,成为纨绔公子声色场中追逐的对象。镇海节度使李■听说了她的艳名,便去与杜秋娘相会,一见之下十分倾心,于是要将她带入府中充为侍妾,杜秋娘也欣然相从。李■娶秋娘为妾时已六十七岁了,而秋娘芳龄只有十五岁。“花开堪折直须折”的意思是人不风流枉少年,但是风流也离不开权势财富作底子。李■看中了杜秋娘色艺双全,杜秋娘也看中他的权势。李■的府中艳妾如云,都是一时之选,但是杜秋娘一首《金缕衣》就足以让她们失色。李■对杜秋娘极为宠爱。李琦掘铜山铸私钱,造盐填私囊,拥兵自重而图谋反叛。等到李■死后杜秋娘作为罪犯的家属被没入掖庭,她顾眄依依的窈袅身影深深地吸引了唐宪宗。宪宗心动之下便召幸了杜秋娘。因为她才貌过人,一度受到宪宗的宠爱,给她赐名为杜仲阳,做了宫中女官。宪宗的皇后郭氏是汾阳王郭子仪的孙女。父亲郭暧娶了升平公主,著名的《打金枝》就是郭暧与升平公主之间的轶事。因为郭子仪功烈卓著,所以朝廷对郭氏与别的宫妃不同。郭氏生下了穆宗李恒。元和元年进册为贵妃,元和八年群臣先后三次请宪宗立郭氏为皇后,当时宪宗后宫多嬖艳,怕郭氏得到尊位后钳掣他不能肆意,因此找借口推脱。后宫里的美女虽然很多,但杜秋娘凭借她在青楼为歌女的阅历深深吸引着宪宗,始终在宪宗的心里占有一席之地。宪宗是个有作为的皇帝,但是安史之乱后,唐朝内忧外患已经病入膏肓,不是人力可以挽救的。宪宗后期开始服用丹药追求长生,丹药多有毒性,他的性情变得暴躁易怒,经常无故斥责或诛杀左右宦官,弄得宦官人人自危。元和十五年,宦官陈弘志毒死了宪宗,穆宗李恒继位,秋娘这时已三十多岁,但风韵不减当年,她又被穆宗召幸。为了掩人耳目,穆宗命杜秋娘为皇子漳王的褓姆兼教师。穆宗也很短命,杜秋娘后来又经历了敬宗与文宗两朝。文宗太和年间,漳王受诬陷被废除,唐文宗诏赐杜秋娘归老还乡。等她被朝廷弃置回家时衣食无着,过的是朝不保夕的生活。一些名士听到她既老且穷的困境都十分同情哀伤,杜牧为此写下一首长诗,记叙她的身世经历。后世以杜秋娘泛指美女,比如白居易《琵琶行》:“曲罢曾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有时也泛指年老色衰的妇女。    
唐宪宗独爱青楼歌妓之谜(2)
李■的另一个婢妾郑氏就是他临终前托付帛书的那个,也有人说当初在裙带里藏着李■帛书的是杜秋娘,但是宫闱事秘,世人对于真相不得而知。穆宗即位后,尊郭氏为皇太后,凡朔望三朝都率百官到宫门为郭氏祝寿。郭氏在兴庆宫颐养了多年,历经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四朝,都得到皇帝的孝顺尊敬。唐宣宗与郭氏本来是名义上的嫡母子关系,但是宣宗却对郭氏十分冷淡。挑起皇帝对郭氏仇恨的是宪宗的生母郑氏。郑氏当初是李■的婢妾,郑氏及笄的时候,有相士说她将来会生下一个天子,当时李■心有异志,便将她纳为侍妾。李■败亡郑氏没入宫掖后成为郭氏的侍女。那时候太皇太后郭氏是宪宗的贵妃,宪宗在贵妃宫里出入时看见郑氏姿容艳绝,便召幸了她。郑氏本是个有罪的人,忽然得到宪宗的宠幸使其它嫔妃都十分气愤,一腔郁闷发泄在郑氏身上。只要宪宗不在眼前,郑氏便会受到包括郭氏在内的后宫嫔妃的随意打骂,但她想到自己罪婢的身份只有眼泪往肚子里吞。郑氏被宪宗纳入后宫,不久生下一个儿子,取名为李怡,是宪宗的第十三个儿子。因为母亲的关系,李怡幼年时寡言少笑,宫中都以为他是白痴。待他稍大了些被封为光王,更加韬光养晦,不让别人猜到自己的心事。会昌六年六月,唐武宗病重,宫中的宦官谋立李怡,因为他们认为李怡是个白痴,当了皇帝好被他们控制。当时武宗有五个儿子,年纪都很皆幼弱。三十三岁的武宗死后,宦官便立李怡即了帝位,是为唐宣宗。等到宣宗即位以后,仿佛换了一个人,朝廷大臣才看清他以前隐藏起来的刚毅决断。宣宗尊生母郑氏为皇太后。现在儿子宣宗即位,郑氏也母以子贵成了太后,多年的委屈一齐涌了上来。宣宗从小看着母亲挨打受气,所以对郭氏暗中怀恨已经很久了。郑氏说宪宗的暴崩郭氏也参与了预谋,宣宗越想越悲恨,几乎视郭氏为仇人,只要有机会就当面讥刺嘲讽。此时的郭氏年力已衰,而且一向被人尊崇惯了,哪里经受得起宣宗在精神上的冷遇虐待,一时间也悲感交集,觉得人生无聊。一天从勤政楼上飞身要跳下,多亏身后的侍女将她抱住。估计她不是真的想死,不过是做给宣宗看,她若真的想跳楼侍女不可能拦住。宣宗听到这件事更加仇视郭氏,当天夜里郭氏忽然死去,宫中的谣言四起,都说是郭氏服毒自尽。这件事让宣宗在舆论上极为被动,也使他更加愤怒,禁止郭氏酆葬宪宗陵。太常官王纻奏请宣宗应该将郭氏葬酆宪宗的陵墓,宣宗勃然大怒,贬王纻为句容令。一直到了唐懿宗咸通年间,才将郭氏与宪宗合葬在一起。    
深宫怨妇红叶寄情之谜(1)
唐僖宗(862~888年),即李俨。唐代皇帝。懿宗子。公元873~888年在位。处封晋王。十二岁时受宦官刘行深、韩文约拥立。即位后专务游戏,称宦官田令孜为“阿父”。乾符元年(874年),关东旱饥,州县继续催征勒索,爆发王仙芝、黄巢起义。广明元年(880年),黄巢攻入长安,逃亡成都,黄巢起义失败后,他于中和五年(885年)还京师。数月,即再奔凤翔,旋又走兴元(今陕西汉中东)后又返京,但此时朝廷孤弱,藩镇之患近在肘腋,已成岌岌不可终日之势。唐僖宗时的一天傍晚,年轻的于佑在城墙下漫步。时值“西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的深秋,满地枯萎的落叶,风呼啸着而去,树木的枝桠刺在寒冷的空中好像冰上的裂纹。天色越来越黯,他呆呆立了片刻,颇怀莫名的伤感。他在御沟的流水中洗手,御沟中浮着的落叶在清冽的水中缓缓流出,忽然发现一片较大的红叶上面有墨印,他随手将叶子从水里拾起来。使他意外的是红叶上题着一首诗:“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墨痕未干,字迹姗姗清秀。他看了看身边高入云端的宫墙,猜想一定是某个宫女所为。于佑把诗带回家里,但此事让他久久不能释怀,每天夜里辗转反侧,眼前全是宫里那个落寞的女子空幻的身影。几天后,他也在红叶上题诗两句,置于御沟上游的流水中:“曾闻叶上题红怨,叶上题诗寄阿谁?”之后他又怅然地在流水边徘徊许久才离去。于佑将此事讲给几个同伴听,大家都笑他。一晃几年过去,于佑已把那件事渐渐淡忘了。他科举不成,几近落魄不堪,于是在富室韩泳家教书。一天韩泳告诉他,不久,唐僖宗放出后宫侍女三千,让她们回到民间婚配。有位叫韩翠苹的女子是韩泳的同姓,正住在韩舍,他愿为二人牵线结缘。当时于佑尚未娶亲,听说韩翠苹姿色美艳,于是答应下来。于佑婚后与韩翠苹感情很好,一天,韩翠苹在于佑的画笥中看见自己亲笔题写的那片红叶,问于佑哪里得来的,于佑便如实告之。韩翠苹说:“妾在水中也得到一片红叶,不知是何人所做?”于佑取来一看,墨迹犹存,正是自己当年曾经写的。俩人皆默然,泪水盈眶,千言万语不知如何出口,相对感泣良久。因为自红叶题诗到他们结为夫妇,中间已隔着十年的光阴。韩翠苹为此悲欢交集,于是提笔写下:“一联佳句题流水,十载幽思满素怀。今日却成鸾凤友,方知红叶是良媒。”这也许是最凄苦无奈也最浪漫温馨的故事了。“红叶题诗”有许多不同的版本,在朝代、人名、情节上都有些微出入,《本事诗》里记当事人为顾况,《云溪友议·题红怨》为卢渥,而宋初孙光宪《北梦琐言》成了进士李茵,人名虽各不同,但内容大同小异。据《云溪友议》记述,宣宗时,舍人卢渥到长安应举,偶然来到御沟旁,看见一片红叶,上面题有这首诗,就从水中取去,收藏在巾箱内。后来,唐宣宗李忱裁减宫女,准许宫女嫁百官司吏。他娶了一位被遣出宫的姓韩的宫女。一天,韩氏见到箱中的这片红叶,幽幽地叹息道:“当时偶然题诗叶上,随水流去,想不到郎君收藏在此。”另据《本事诗》记述,天宝年间,顾况在洛阳时暇日与一二诗友游于苑中。一位宫女在梧桐叶上写了一首诗,随御沟流出,诗云:“一入深宫里,年年不见春。聊题一片叶,寄与有情人。”顾况得诗后写下:“愁见莺啼柳絮飞,上阳宫女断肠时。君恩不闭东流水,叶上题诗寄与谁?”从上游流入宫中。过了十几天,又在御沟流出的梧桐叶上见诗一首,诗云:“一叶题诗出禁城,谁人酬和独含情。自嗟不及波中叶,荡漾乘春取次行。”故事很凄美,但她没有韩氏那么走运。而在《北梦琐言》里,却演化成了人鬼相恋的悲剧故事:进士李茵是襄阳人。一次他游御苑,见一片红叶自御沟中流出,上题诗:“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李茵将红叶收贮在书箱里。后来僖宗在藩镇之乱中到了蜀地,李茵奔窜到南山一个老百姓家。见到一个流落人间的宫女,她说自己是宫中的侍书,名叫云芳子。她很有才学,李茵和她交往日深后,云芳子发现了那片红叶,哀叹说:“此妾所题也。”于是同行到蜀地去,一路上云芳子详细讲述了宫中的事。到了绵州时,一个宦官认出了她,宦官问:“你怎么跑到这里来了?”逼令她上马,强行带走,李茵十分难过,但又无可奈何。那天晚上他宿在旅店里,云芳忽然进来了,她对李茵说:“妾以重金贿赂了中官,今后我可以跟你走了。”佳人失而复得,李茵欣喜难以言表。于是两人相伴回了襄阳。几年后,李茵得了病身体消瘦,有个道士说他面有邪气。这时云芳子才对他说了实情:“那年绵竹相遇。妾其实已死。感君之深意,故相从耳。但惜人鬼殊途,不敢再连累君。”说毕置酒与李茵对饮,酒后飘然而去,遂不知所终。缘分多是三生注定,当事者也会惘然。然而有运气得以结缘民间的宫女毕竟极少,或者外人处于同情和想象而加以虚构,使传说经不起推敲。但许多宫女一生最好的光阴在寂寞的深宫中被埋葬,这种漫长的煎熬却非外人可以体会。除清朝以外,历代宫女多为终生在宫中服役,元稹的《行宫》即有“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的句子。从十六岁的懵懂少女到六十岁衰痴老人,流年只在暗中偷换,不知这意味着什么。    第二华人站
深宫怨妇红叶寄情之谜(2)
清代洪昇有戏曲《长生殿》,其中“窥员”一出写宫女偷看玄宗与杨玉环同浴,先假借宫女之口说:“自小生来貌天然,花面;宫娥队里我为先,归殿;每逢小监在阶前,相缠;伸手摸他裤儿边,不见。”两名宫女看得正兴起时,一名太监上前调笑:“两位姐姐看得高兴呵!也等我们看看。”宫女说:“我们侍候娘娘洗浴,有什么高兴?”太监笑说:“只怕不是侍候娘娘,还在那里偷看万岁爷哩!”戏谑的背后其实更多是无尽的心酸。帝王一时高兴,可能成全某一个宫女,但不可能成全后宫几万宫女。梁祝能在死后化蝶,孟姜女寻夫能把城墙哭倒,民间故事里的爱情,多数都有比较浪漫的结局。也许因为现实中这样完美的结局太少了,才在故事里加以弥补。    
梁太祖的情爱之谜(1)
后梁太祖(852~912年),即朱温。五代时梁王朝的建立者。早年曾参加黄巢起义,后叛变降唐,官至宣武节度使,封梁王。其势力渐大后,于天祐四年(907年)代唐称帝,国号梁,史称后梁。其后期淫乱暴政,于乾化二年(912年)被其子友珪所杀。五代时的梁太祖朱温残虐成性,但其妻张氏却聪敏贤惠,被称为“五代第一贤后”,而且有生之年与朱温琴瑟和谐,个性差异如此分明的夫妻是如何堪称佳偶的?很是令人费解。朱温是宋州砀山县午沟里人,排行第三,小名叫朱阿三,其父朱诚是个私塾先生。相传朱温出生的那天夜里,所居的屋顶上,有红光上腾,几里之外都能看见,乡邻都相顾失色,同声呼叫:“朱家起火了!”当下汲水挑桶到朱家去救火。谁知庐舍俨然,只有初生婴儿的啼哭声,众人都十分惊异,都说朱家的这个孩子很不寻常。朱温兄弟三人,在幼年时失去了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