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让玲无法睡觉。但因为坚也没有什么暴力行为,而玲本身心里有愧,自然也不好发作。但玲连做梦也没有想到,坚对她每晚的道德审判,只不过是坚阴谋计划中的序曲。
一个星期过后,玲的精神状态陷入了极度的疲惫之中,坚故作心痛地要带妻子前去看病,医院的那位精神科大夫是坚的好友,玲也不好推托。看完病以后,两人回到家里,没想到坚突然变得像凶神恶煞一般,玲当然奋起自卫,但一向懦弱的坚却动手无情地毒打玲。玲作为一个女子自然无法抵御坚的攻击,竟然被打得昏死过去。
当玲醒来以后,看到坚泪流满面地跪在她面前为她擦伤,满腔愤恨的玲一时竟不知道如何宣泄她的情绪。坚对她说,他之所以打她是因为他实在是太爱她了,所以他才做出失控的举动。想到自己在道义上的理亏,玲也就稀里糊涂地原谅了坚,玲根本就没有意识到,坚的这一切行为是预先编排好的阴谋。
在以后的日子里,这幕毒打加道歉的荒唐戏,在他们家里不断地上演着。玲终于忍无可忍,向中国解决家庭问题的第一投诉点——街道,向老阿妈们哭诉自己的悲惨遭遇。当玲展示自己身上的累累伤痕时,老阿妈们义愤填膺,答应一定为玲讨回公道。但令玲诧异的是,几天过后,老阿妈们不但没有为她讨回公道,她们看她的眼神也突然改变了。坚不但没有受到任何惩罚和谴责,还获得了老阿妈们的支持。玲实在无法理解,坚到底用了什么魔法使得她的冤屈无法伸张。
玲于是到坚的单位里去向坚的领导报告。在中国,单位领导好比青天,什么都管。玲在坚的单位里向领导哭诉自己的悲惨遭遇,领导答应一定为玲讨回公道。但同样令玲诧异的是,几天过后,坚不但没有受到任何惩罚和谴责,对她的虐待更加变本加厉起来。
玲渐渐对整个世界失去了希望,她走在街上有一种迷茫的感觉,好像整个世界都变得不那么真实似的。她始终不明白为什么所有的人都不相信她所说的话,最后都转向成为坚的同党。终于有一天,玲来到黄浦江边爬上了江堤,她想以死来解脱自己痛苦的婚姻生活。但她在死之前,对所发生的一切还是感到不甘心。站在江堤上的玲自然吸引了许多人的关注,不管人们如何劝说,她都不肯下来。这时,正巧碰到一位妇联的领导经过此地,百般劝说后,玲终于愿意相信眼前这位“领导”的话,并期望领导能真的为她作主。
那位妇联领导为玲安排了一位大律师。大律师在听取玲的哭诉后,自然要去造访玲的那位暴君丈夫。坚见到大律师后不免有点慌张,但他还是想故伎重演,这正是大律师最感好奇的事:坚是用什么样的魔法,使得每一个人都成为坚的同党。
坚取出了一张发黄的病历卡,那正是当年坚带玲去医院看病的那张病历卡,在上面清楚地写着对玲的诊断:精神分裂症。坚于是开始他继续对其他人重复了不知多少遍的谎言:玲患有严重的自虐行为,她每次想尽方法自虐,而最后的救星都是坚。玲身上的伤痕不但不是坚所为,坚还挽救她,承受着常人无法理解的痛苦,没有和一位精神病患者离婚。
坚的魔法这回没有灵验。大律师带玲去见了那位精神病权威,鉴定的结果当然是还了玲的清白。如此,一件民事官司成了一件刑事官司。在法庭上,坚面临着被判刑入狱的可能,作为原告的玲现在拥有对坚的生杀大权。坚看着玲,双膝跪下,痛哭流涕,愿意今生做牛做马为自己赎罪。法庭上大家都在等待玲的决断,出乎大多数人意料的是,玲竟然原谅了坚,坚从鬼门关上逃过一劫。后来,我们也无从知道这对夫妻的生活状况,人们只是说,大概他们不会有什么问题了吧。
这是一个发生在中国的荒唐故事。坚的把戏之所以能够成功,源于许多人对精神病的无知。大家以为精神病患者都是魔鬼再世,所以宁愿相信自己的偏见,也不愿相信自己的眼睛。即使亲眼看见玲的遍体伤痕,居然也可以无动于衷。而玲和坚的关系,实际上正是赤裸裸的施虐-受虐关系。
施虐-受虐关系最直接的表征是暴力。在当今生活里,明显的身体暴力受到越来越多的谴责和惩罚,但比较隐性的心理暴力值得人们重视。在上面的案例中,玲在最后关头原谅了坚,这在许多人的眼里无法理解。其实玲之所以原谅坚是因为她相信坚的恶劣行为起源于坚对她的爱,现在只要身体的暴力停止,那么剩下的便只有爱了。玲的逻辑很简单,但这种逻辑其实还是大有问题的。首先身心是相联的,如果夫妻之间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去解决,那么身体暴力的消失一定会转化成心理暴力,而心理暴力到了一定程度又会转回身体暴力。
第三部分男性的焦虑
第47节你心底的凶铃
有一天,我到第五大道的心理治疗中心去上班,前台的接待员凯西刚接到一个电话。看到我进门,凯西对我做了一个鬼脸道:“你知道这是谁的电话?”
“你爱人的电话?”我也喜欢和凯西开玩笑。
“如果是我爱人的电话,我早就要疯了。”
“为什么?”
“这个男孩每天要打50个电话进来给他的女朋友。”凯西咬牙切齿地说道:“我向上帝发誓,50个电话。我都要发疯了。”
那位疯狂打电话的男孩的女朋友是一位女心理医生。就所接受的心理治疗的多年训练而言,那位女医生应该明了她的男朋友的问题所在,但她还是容忍她的男友如此强迫性的电话轰炸。其实,这样的行为在本质上,已经带有了我所讲的心理暴力倾向。
心理暴力是在心理上对对方进行侵略、攻击、强占,而对方也有意无意地接受这样的心理暴力,那么这样的关系便构成了心理上的施虐-受虐关系。在现代社会里,电话的无所不在,为心理暴力狂提供了最简便的攻击武器。
刚刚离婚不久的桃乐是一位电脑工程师,她的工作便是坐在电脑台前不停地编程序。她的男友逖穆也是一位电脑工程师,逖穆的公司是美国一家大型公司。有趣的是,即使在美国,大公司里也是大锅饭盛行。逖穆在公司里已是一位老资格的电脑工程师,所以逖穆在公司里几乎可以随意而为。桃乐的公司是一家小型公司,经理对每一个员工都管得很紧。
逖穆在桃乐上班的时候开始了他的电话攻击。桃乐的心情是十分复杂的,一方面,她喜欢听到逖穆的声音;另一方面,她也自然意识到在公司里打电话的不妥,所以在上班时,桃乐对逖穆的电话是既爱又怕。逖穆的电话每次都是没完没了,终于桃乐受到了经理的警告。桃乐意识到自己的工作有可能不保,于是哀求逖穆以后不要在她上班时候打电话来。如果逖穆有一点理性的话,他应该节制自己,但逖穆依旧我行我素。
最后的结局当然是,桃乐被她的公司炒了鱿鱼。桃乐对逖穆的疯狂行为很生气,于是决定与逖穆分手。但逖穆好像对桃乐的分手决定同样视若无睹,每晚照样给桃乐无穷无尽的电话。桃乐在百般抗议无效后,有一天突然生起一个念头,看逖穆的强迫性电话到底可以维持多久。当她接到逖穆的一个电话后,她清楚地告诉逖穆,她今晚在家,但绝对不接他的电话。
于是从晚上6点开始,逖穆每隔5分钟给桃乐拨一次电话。一直持续到晚上11点,桃乐没有接电话也没有拔掉电话线。到了11点,桃乐看到逖穆还是没有停止的意思,于是她驾车到她妹妹家里去。等到深夜两点,桃乐从她妹妹家回来,那幽灵一样的电话铃依旧每隔5分钟响一次。桃乐甚至怀疑逖穆是在他的电话上安装了一个定时拨打装置,而人并不在电话机旁。当桃乐好奇地拿起电话时,电话那头逖穆的声音马上传来过来,桃乐自听到逖穆的声音的一刹那,感到全身如被电麻似的,她已无法辨清逖穆如此疯狂的打电话,是出于对她的爱,还是出于他的病态。对一个刚离婚的孤独女人来讲,她宁愿相信逖穆的行为是出于对她的爱。就在那一个晚上,桃乐又一次被逖穆所征服。
不要小看电话的心理攻击性,它有时足以让一个正常人陷入恐惧之中。记得我曾经读过一篇存在主义的小说。小说的情节很简单:有一个人偶然经过一个墓地,在一座坟墓前看到一朵美丽的小野花,他随手摘下了那朵小野花。在回家的路上,又随手把花抛弃了。等他回到家里,听到电话铃响,等他拿起电话,听到了一个古怪的声音:“还我的小花。”
那个人也没在意,听完后便将电话挂上了。但没多久,电话又响了。当他在电话里又听到那个古怪的声音时,他突然回忆起自己今天在墓前摘的那朵小花。他觉得不可思议,难道这个电话是那墓里的鬼魂所打?令人毛骨悚然的是,这个电话每天都出现。
故事的主人公没有办法,只能买了一束鲜花放在那座坟前。回到家里,他感到全身的神经都舒坦下来。但电话铃又响起来,在电话里传来那阴森森的声音:“我要我原来的那朵小花。”
故事最后的结局是,那个可怜的家伙也在不久进入了坟墓。
存在主义的小说要表达的意思,每个人可以有不同的解释。在我看来,电话所传达的心理暴力是真的可以杀人的,至少可以在心理上摧毁一个人。在上海的时候,有一天我去拜访一位社会学家,那位社会学家年轻时长相是出名的英俊。现在虽然年过半百,但依旧风采犹存。
坐定以后,电话就响了。令我不安的是,他没有接那个电话。过了几分钟,电话又响了,但他还是不接。我对他说,他可以接一下电话。他好像很不情愿的样子接了电话,但他的表情马上变得愤怒起来:“我对你说,你不要这样不停地打电话来好不好?我正在见客。”说完他把电话砰地挂上了。
“怎么回事?”
“没事,一个神经病女人跟我搞不清楚。”
话音未落,电话又响了。社会学家抓起电话吼道:“你有病,你应该去看心理医生。”砰的一声,电话又被重重摔下。
那晚我们的见面就在这样滑稽的电话骚扰里时断时续。即使是一位著名的社会学家,碰到这样的问题也一样头痛无解。在美国的电话有一种特别的阻断服务,对不受欢迎的来电可以阻断。看来那样的服务正是许多现代人所急需的吧。
更多下载:http://hi。m.hrsxb/%d4%c6%c9%ee%ce%de%bc%a3/blog/item/65a314e97b6a663eb90e2d44。html
声明:本书仅供读者预览;请在下载24小时内删除,不得用作商业用途;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
第三部分男性的焦虑
第48节令人棘手的心理问题
电话骚扰在中国可以令一位社会学家束手无策。但在美国,法律学家早就为此想出了办法。办法很简单,便是将电话骚扰者当成罪犯,用法律的手段来解决令人棘手的心理问题。在写完上面一节的第二天,我到诊所上班,我的一位患者杰缪哭丧着脸对我说:“我惹了大麻烦了。”
“什么麻烦?”我问道。
“我被警察抓了起来,现在正面临着一场官司。”
杰缪的话令我吃惊,但我很快就知道问题之所在。杰缪曾告诉过我,他一直挂念着一位名叫依莲的女友。在杰缪的心目中,依莲是完美的象征。10年前,杰缪曾热烈地追求过依莲,而不管那时的依莲已经是一位有夫之妇。
“她的丈夫完全配不上她。我曾对依莲说,她不应该欺骗自己,现在真爱就在面前,她应该勇敢地与她的丈夫分手,我们俩可以创造世界上最美的爱情。”杰缪在对我讲出这一段话时,神情完全沉醉在对过去美好情感的回忆里。
杰缪没有向我解释他和依莲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也没有解释为什么在过去的10年里他们完全失去了联系。但很明显依莲在杰缪的心中占有很特别的地位,至少他把他内心的理想女性的形象投射到依莲身上。在和依莲分开的10年间,杰缪在与女性的交往中除了性的交往以外,他几乎没有办法进入对方的心灵。对自己这种肤浅的交往模式的担忧和困惑,使得杰缪的内心无法开怀。
“杰缪,你有没有意识到,你和你心目中的理想女性的关系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杰缪马上开始描述依莲的美和纯洁,但我没等他把话说完便打断了他:“杰缪,我并没有问依莲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我是问依莲和你的关系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杰缪看了我一眼,意思是说这有什么区别呢,但他还是试图回答我的问题:“我感受到和依莲心灵的交流,这是在其他女性身上我没有体验到的。”
“还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杰缪看着我,他也知道我话里有话,于是表示希望听听我的想法。
“你和依莲的关系有两点明显的特征被你忽略了。10年前,当依莲已经是一位有夫之妇时,你跳进依莲的婚姻生活中去,希望救依莲于迷茫,并认定你就是依莲的理想丈夫,但依莲似乎对此没有热烈地反应。第二点,如果依莲是你的理想爱人,你怎么可能在过去的10年里和她完全断绝来往,甚至杳无音讯,制造出依莲无法企及的事实。”
杰缪依旧看着我,看起来他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我的问题。
“把我刚才的那段陈述抽象一下,你与你心目中的理想女性的关系是:希望用你的伟大爱情,去替换你的理想女性原有的无聊爱情。但在现实中,你并没有将你的理想完全地执行下去,而在有意无意中,制造你无法完全执行你的理想爱情的事实。”
“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把上面的抽象分析进一步抽象,你心目中的理想爱人,是一个你想爱但又无法去爱的女性。你想逃避这种状态。但不管你如何挣扎,你发现还是无法从中解脱。”
“我为什么会陷入这样一种矛盾困境中呢?”
“以经典精神分析的观点来看,这与你童年的家庭关系有关。”
“你是说我有恋母情结?”
“你看呢?”
杰缪陷入了片刻的沉默,但他马上说:“即使是恋母情结,我也想要在现实生活里尝试去解决它。”
在与依莲失去联络10年后,因为我上面的一段分析,杰缪开始寻找依莲的下落。拜现代科技所赐,杰缪很快在互联网上找到了依莲的地址和电话,并急不可耐地给依莲打了一个电话。依莲不在,杰缪在留言机上留下了一段话:“我是杰缪,我们已经10年没有联络了,我想念你,请给我回话????”
依莲没有给杰缪回话,到后来杰缪打进去的电话都遇到忙音,杰缪以为依莲一家出游去了,但他万万没有想到依莲不但告诉电话公司阻断所有杰缪的来电,并且把杰缪打电话的次数记录下来,然后报告警察。于是,杰缪就稀里糊涂地被警察逮捕了。
“警察逮捕我时,就像对付一个罪大恶极的罪犯一样对待我,我感到好笑。”当杰缪这样对我讲时,我意识到,在美国电话骚扰并不是一项无足轻重的小罪名。警察在执行任务时,是一本正经当成一件大事去做的。所幸这回杰缪并没有存在什么明显的坏心,不过虽然他坦坦荡荡,事情已进入司法程序,他也只能硬着头皮面对了。
“这对我虽然是一件倒霉的事,但却帮助我从中解脱出来。我现在知道依莲不是我的理想爱人,我不过是用自己的想像把她塑造成一位理想的化身。”杰缪面对厄运,能够有如此明见,我当然给以予肯定,并为他写了一份给法庭的心理学解释报告,希望法庭在量刑时考虑杰缪的特殊情况。
我娶我的妈咪,你嫁你的爹地
精神分析的祖师爷弗洛伊德每次乘火车时都会有一种莫名恐惧的感觉。弗洛伊德自己也搞不明白为什么会有这样奇怪的焦虑反应,后来,在一次做梦的时候,他梦见母亲在自己面前脱光衣服。等醒过来后,弗洛伊德竟然回忆起自己在4岁时的一次火车旅行中,看到母亲在自己面前更衣。虽然只有4岁,小弗洛伊德对母亲的裸体已是大感震撼。
后来,弗洛伊德提出了著名的恋母情结一说,铁口断定天底下所有的儿子在四五岁的时候都想娶母亲为妻,而女儿则在同样的年龄想和自己的父亲成婚。孩子这样的想法在弗洛伊德的眼里并非变态,而是天生如此。如果父母平和而不偏激地带领孩子走过这个阶段,孩子的性别认同和以后的男女关系都会得到自然健康的发展。如果父母在这个阶段兴风作浪,孩子的性别认同和以后的男女关系便会带有明显的恋父恋母情结。这样的恋父恋母情结自然会在夫妻关系上造成阴影。
恋父恋母情结从社会伦理道德的角度去看是令人难以接受的,因为恋父恋母情结的背后便是恋子恋女情结。这两大情结的现实表达,便是父母和子女的乱伦。在现实社会伦理道德的压力之下,要让一个人当众承认自己有恋父恋母情结,这无疑会在众人心中造就一种乱伦意向。我当年在华东师大教书的时候,曾经就此向一些学生做过口头调查。男学生大多支吾其事,女学生则大都严词否定。我曾对一个严词否定恋父情结的女学生道:“根据精神分析的理论,如果一个人对某一个受社会禁忌的概念做出过分强烈的反应,那往往暗指那人正用自己的超我力量,把禁忌的内容压抑到潜意识中去。”女学生一听之下柳眉倒竖:“弗洛伊德根本就是一个病人,你怎么可以相信他的胡言?”
第三部分男性的焦虑
第49节无意识中的“寻夫”竟是寻父
弗洛伊德有没有病,即使在心理学界也大有争议。但弗洛伊德所造就的对人类文明一个世纪的影响力,却是任何想贬低他的人都望尘莫及的,弗洛伊德也毫无疑问是全世界最有名的心理医生。我刚开始学临床心理学时,便对弗洛伊德的理论有一种特别的亲切感,这种亲切感随着我临床经验的增加,变成了一种惊奇和赞叹。弗洛伊德理论中的恋父恋母情结是如此广泛地存在,其对婚姻的潜在影响力是如此之明显,我愿意把弗洛伊德的恋父恋母情结,在婚姻上的影响推广成这样一个普遍的公式:婚姻通常是男女双方,将潜在的恋父恋母情结合法化的象征性表达。简言之,大多数婚姻的内在象征是,女孩子找爹,男孩子找妈。
无意识中的“寻夫”竟是寻父
黛碧是一位50岁的白人妇女,患有严重的忧郁症。在经过4个月每周一次的心理治疗后,黛碧的忧郁症状大有改观。但她的情绪还是忽上忽下,不甚稳定。我注意到她的丈夫每次都陪她一起来诊所,当黛碧在和我面谈的时候,她的丈夫总是安安静静地坐在诊所的前厅耐心地等待。这样的情形是极少发生的,我忍不住向黛碧夸她丈夫的好。
“你为什么要说他好呢?整整16年的婚姻,我感觉已走到头了。”黛碧叹了口气道。
“到底在你的婚姻中出了什么问题呢?是他待你不好,还是他虐待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