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家庭院比不上名家金贵,闭上眼睛仿佛就能展现一个个烟尘久远的逍遥故事。也没有岑家那样茂盛野趣,是婆婆传给媳妇的财产,是岑氏子孙挖掘乐趣的所在。邱家庭院是生活化的,疏密有致,从植物的枝叶到根茎都充满光线,在德珍眼里看来,这很像一个能培养出医科生的庭院。
卡雷尔·恰佩克写过一个很有名的园丁日记《一个园丁的一年》,说园丁可不是闻闻玫瑰的香味而已,他是要历经四季的艰辛,从春天的积肥,收集尿肥、鸟粪、烂叶子、蟹壳、贝壳灰、死猫开始,到夏天不能出游,守着植物浇水,直到冬天万物凋零,园丁最大的享受,是在暖炉边看植物商品目录,准备订购来年种植的花草。
邱家的庭院,不具备那么多繁重的筹备,它是施施然的,但很显然,它有一双手辛勤打理。
德珍站在这连院门也没有的庭院前良久,在张嘴之前,她已经得到了有关于邱清乾这个人的庞大线索。终于,她鼓起勇气踏入这庭院,扑面而来尽是陌生气息。
敲了敲门,她朝左邻右舍张望了一下,三点钟,整个社区都静悄悄的。
她意料这次拜访不会那么顺利,等了片刻,仍无人应答,她便回到了自己车上。她将黎阑的日记带在身边,闲时便拿出来读,这与她先前得到的那些隐晦的只言片语不同,这本日记是一个完整的故事。
撇开当事人已不再这一点来说,这日记本身是会叫人咧嘴哈哈大笑的有趣读物,黎阑的初恋与她完全不同,这是个让人笑出眼泪的故事。
德珍回想起从前黎阑的那份骄傲,如果她还活着,她那个“要嫁给男人中的精英,精英中的人才,人才中的王子”的愿望,或许真的能够实现呢。因为她的阿乾,根本就是为她的愿望量身定制的男生啊。
日记很厚,直到她读完半本,社区里才有人活动的迹象,大抵是上学的孩童放学回家了,或者是外出工作的大人下班了。据她打听得知的那些痕迹拼凑,邱清乾由寡居的奶奶带大,父母在外经营生意,一直无暇照看他,因而他的童年都是在这个小镇度过的。
而他的奶奶邱新月,是个不好相与的老人家,性格古怪,曾经一度与邻里关系十分紧张,小镇颇大,她的名气也不小。
德珍是在傍晚五点等到这位老人家归来的,她身材矮小瘦弱,显得身上的夏衫十分宽松,手上提着一只布包,脚上是千层底布鞋,头上戴着一顶印着旅游团字样的帽子,看样子是位洁净节俭的老人家。
德珍在她走近庭院后才打开车门下车,询问道:“是新月奶奶吗?”
老人家转过身,眼前的年轻女子露出她那洁白的牙齿,气质高雅纯净,挽发的动作流露不经意的羞涩和温柔,面容是干净的美丽,衣着考究精致,不卖弄,只在细节处彰显她的身价。
德珍在她慑人的目光下僵滞了一下,这眼神,有些让人似曾相识。
“你找谁?”老人问话了,简单的三个字充满乡音。
德珍站直身体,乖乖的,“我找邱新月奶奶。”
“那你找错了,这里没有这个人。”
德珍一怔,追问道:“您不是吗?”
“我不是。”
德珍初以为自己找错地方了,但她来的路上问过许多人,大家给了她很多共同的线索,好像许多人都来砸过这家窗户一样,大家描述邱家的面貌来纹理十分清晰,甚至叫德珍都有些诧异。
但眼下这老人家却否认她的身份,一下就将德珍一肚子的疑问堵在了喉咙口。
她眼见老人家要挥手赶她,连忙拿出黎阑的照片,递给她看,“那请问您有在这个镇子见过这个女生吗?”
老人家皱眉接过照片,眯着眼端详一阵,凶狠地还给德珍,“不认识,你找错地方了,快离开我的院子!”
她表现出相当的不耐,德珍追了两步,被她挡住瞪了一眼,德珍是个在国外生长的孩子,她是遵纪守法的,私闯民宅的事她自然不会做,循规蹈矩的她退到院子外,看着老人家打开家门进去又关上,过了一会儿,她又出来将淘米水倒进芭蕉树下的大水缸里,见德珍仍然在外面,瞪了德珍一眼,又回去了。
树荫下蚊虫颇多,天擦黑后,各家各户亮起了灯,写完作业的孩子们出来方风,见这家门前站着个漂亮姐姐,领头的那男孩子率领一帮小的,来来去去跑了好几回,每次与德珍擦肩而过都会露出心驰神往的傻笑。
德珍见他这样傻气的接近她,心里好笑一声,但很快心里有了主意。
她没有上车,而是离开了社区来到了开车时经过的小卖部,她买了一块奶油雪糕,若无其事的吃起来,没过一会儿,那小男生便领着一群孩子过来,看样子是在玩他们追追打打的游戏,但德珍看得出他有些心不在焉,其他孩子也是,他们天真的眼睛里对德珍这个具象化的仙女角色充满了好奇心。
德珍在眼神与那个小男生对上的时刻,对他招招手,唤他过来。
她数了数周边的孩子,拿出零钱,用天使般的声音诱惑道:“你们要吃棒冰吗?”
孩子们顿时蜂拥而至,但也有几个怯弱而家教严谨的孩子落在后头不为所动,德珍付了钱,孩子们一人一根拿着吃了起来,小男生还算有礼貌,唇边沾了些巧克力碎屑,朝德珍大大笑了一个,“谢谢姐姐!”
德珍伸手摸摸他的头,没向她打听任何事,只是往回走。
当她回到邱家庭院前,屋子里的灯已灭,孩子们被各家父母喊回去吃晚饭,德珍有些莫名,但也只得先上车离开再说。她逛了一圈,最后在小镇一条颇热闹的街上找了一间有招牌的旅馆,她的计划中没有留宿这一项,因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