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战争进行了二百余年,范围波及到了几乎整个的银河星域,战火轻易的摧毁了人类辛苦营造的文明成果,大量的人居点在大大小小的战役中被遗弃,上面的居民不是被迁移就是遭到屠杀,以比拼武力战术科技策略的战争最终演变成了旷日持久的人口消磨战。
在统治力量比较薄弱的西天庭一隅,分部着上千个人居点,这些人居点最初是由地球上的白色人种中的一支种族建立起来的,人们习惯上称他们为北美领人,他们信奉地球上的主神宗教,坚信和平和爱,但是神灵喜爱战争与厮杀更胜于和平与爱,在不可逆转的大时代背景下,这个弱小的族群所能够做的全部事情,就是逃亡,远远的避开战争的波及。
早在战争气氛开始浓厚的年代,他们就开始尝试向更远处的星域派遣探险队,虽然人类已经成功的征服了银河系,但是人类的见识和智慧相对与广袤的宇宙来说仍然是渺小与稚嫩的,这些被派遣出去的探险队中的绝对多数人以失败和死亡告终,他们临死前的影像被作为最高机密保存在北美星领的档案库内,然而他们传回来的关于未知星域的信息以及他们所遇到的危险体验都是极其宝贵的资料。
星系与星系之间相距是遥远的,中间没有适合人类落脚的星体,有的只是陷阱和死亡,在人类的迁徙过程中,最早遇到的问题是能源的持续供应,相对于当时的宇宙飞行速度,进行星际探险的航行距离可谓是非常的遥远,在长期的空间旅行后,早期的许多探险队都因为能源枯竭而失败。
由于失去了动力,他们中只有少数位于规划中的主航路上(在探索星路的过程中,人们把最有可能通往未知星域的航线定为主航路,住航路偶尔也会被修改)的幸运者被后来的探险队所拯救(前提是他们不会在长期的绝望中变得精神失常),其余绝大多数失去动力的探险队,要不就是被引力吸入某些星体舰毁人亡,或者无法逃逸(因为不是在主航路,后继者也不会开发这些方向的行星,所以他们基本上被彻底孤立了。),要不就是在经历漫长的宇宙旅行中被绝望等负面情绪折磨的不成人形,最后互相厮杀灭亡。
人们努力的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以及研发新的动力能源,其中有一个很成功的支派,他们在官方公布的信息基础上,对主航道上遇到的星体成分进行了分析,并且最终确定了几种出现几率比较高的物质作为基本燃料,这样在星际探险的过程中,探险队可以因地制宜的补充能源,有效的延长了探险者的航程。
虽然能源学派的学贡献良多,但它最终并没有解决宇宙航行的根本问题,因为即使解决了能源衰竭的问题,人类依然必须与无情的时间做斗争,尽管人类的医疗科技已经震古烁今,人类的年龄被极大的延长,但还是不能与长期的星际旅行的时间消耗相提并论。
“我们需要更快的速度”这几乎就是所有星际探险者的心声。
其中的一个实用派系提出了一个古老理论让这种面对遥远旅程而绝望的局面大为改观,这个古老理论就是堆塔理论,据说在远古的地球,有人提出了这样的理论,只要建筑足够高的塔楼,人类就能摸到月球,这个理论很快被认定是悖论,但是它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科学家们制定出了“摸月塔”的计划,这个计划的核心内容是在已经被确定的星际主航道上搭建一条跳点式的星际航路,科学家在每一个跳点上装置了能源补充和加速推力的设备,这使得探险队的宇宙船在出发的前期就从各个加速节点上获得了比较高的初速,节约了能源,而且还可以获得必须的补充。
如果从人类自身的发展史来看,人类的科技水平已经极为高超,这样的科技水平和生产能力使得“摸月塔”这个悖论被逆反为真理(真理不是恒定的,同样悖论本身也不是恒定的,在相对的环境下,两者都可能逆反),随着“摸月塔”的逐渐成熟,这种理论实践被广泛的应用到了全体人类的星际探索运动中,同时,“摸月塔”也被引进到银河系的通路上,加快了银河系内部的交通速度。
“摸月塔”最后成为了数百年后人类活动空间大爆发时期的星际航路的雏形,一直被沿用了下来。
与“摸月塔”理论的提出者不同,部分顽固的科学家坚持必须在宇宙飞行器的运动原理上寻找解决星航问题的方法。
这些学者有点类似于早地球时期人类宗教中的苦修士,他们中的绝对多数人仅仅成为了推动理论的螺钉或石块,终其一生都很难在这个领域内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然而,按照早期的地球哲学家已经归纳出的唯物理论结果,事物的本身存在着量变与质变的特殊过程,当一个事物内部蓄积的同质力量足够庞大时,这些累积的力量最终就会产生难以想象的质变(摘自《初期唯物论大全》银河历103年版),致力于研究宇宙飞行理论的某位鬼才(因部分史料遗失,人物存在普遍的争议,其中最主要的两种看法是出身地球亚裔的王永年学者和出身地球欧亚裔的伯德学者,两者在相隔3个月的时间内各自提出了独立发现的空间运动理论,这从另一个角度也证明了量变导致质变的正确性)提出了空间运动学理论。
空间运动学这一理论其灵感可以追溯到人类早地球时期一位名为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物理科学家的后期研究推论。
阿尔伯特的假设是,在特定的环境下,有可能激活某种能够穿越时间和空间的虫洞形隧道,据称穿越这种隧道后,人类可以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跳跃,这个理论提出后的百年内,许多取材于这个假设的各类文学作品应运而生,但与文学上取得的累累硕果不同的是,终整个地球人类时期,人类科学在这个领域内并没有取得什么实质性的突破。
时间必须追溯到太阳历(人类成功的在太阳系上建立第一个人居性据点,那一年被多数地球人类认为具有极其伟大的历史意义,确实,所以将这一年定为太阳历元年,人类发展史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纪元)105年,一个偶然的学院物理实验事件,当时在月面的人居圈斯特澜物理学院的三年级二班共29位学生正在进行一项物理实验,实验的题目是“在强磁场下产生空间躁动的临界条件”。
全体29位学生及他们的导师哥尼德学士花费了1年零3个月的时间对这个题目进行了集体攻关,这次实验也得到了来自几个人居点的商业机构的赞助,实验的前半部分进行的相当顺利,这必须归功于这些学生进行的大量前期逻辑计算,当实验进入关键环节的一刻,实验室内的摄录仪器永久的记录下了这一秒。
哥尼德学士与他的助手――学生伍德一道,使用机械臂把他们设计的空间活性材料放入强磁场内时,实验室内的空气开始震荡,然后仿佛像是有人在高空飞行的飞机上打开了机舱门一样,实验室内包括29位学生及导师哥尼德本人的全部30位实验参与者和以实验室为中心,半径25米以内的全部物质瞬间消失,当时被认为是被动性湮灭(指正反物质结合消失的现象)。
这个实验现象由于是直接对太阳系全体人居点同步播放,立即就引起了广泛的轰动,在悼念不幸者的同时,人们又再次兴起了对空间理论的研究热潮。
关于空间时间理论的实验自此一直不休,但是空间与时间本身就存在着极其复杂的因素,光是前期作为该实验是否就是虫洞现象的理论争议就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
一切皆出于偶然,在太阳历213年的一次拟似实验中,名为,高迪.华丽的学者极其偶然的在冥王星发现了自己在地球实验室激发虫洞现象消失的信号发布仪,从而定性了此类现象确实是空间跳跃现象,及俗称的虫洞现象。
后来因为战争等各种原因,这一领域的研究一度被搁置。
人类历史踏入银河时代,同样是为了解决星旅问题,关于空间领域的研究重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通过大量的实验(科学水平的提高),人类才在实验室初步的掌握了空间跳跃现象的概貌。
在后来的一些年里,人们有掌握了定时定向空间跳跃激发理论,不定向空间跳跃被确认为是极其危险和不确定的。
直到王永年和伯德提出人类及物质穿越定向空间虫洞的可行性理论,人类才第一次正在意义上窥视了空间领域的神秘内在。
然而实际上进行空间跳跃本身存在着相当多的限制性因素,首先是激发能量和跳跃距离成线性正比,这一点也证明了,远距离跳跃在当时的阶段还有一定的困难性,另一方面,要实行定向空间跳跃的绝对前提是对于目的地坐标参数及环境的绝对掌握,也就是说,你到过那个地方,那么你下次再去的话,就可以使用定向跳跃。
不过优秀的人类面对困难总是不屈不挠的,“摸月塔”理论再次发挥了它的重要作用,通过对“摸月塔”进行改造,人类不但可以在主航道内能源枯竭以前利用摸月塔返回出发地,而通过直接使用基地能源,探险队的出发地点变成了主航路上的最末端的一个摸月塔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