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新续-梦圆红楼》得到了编辑先生和广大书友的大力支持,对拙作提出了很多中肯的批评和有建设性的建议,谨表谢意,恕不赘言。
尘世中的忘忧草不仅是一位赫赫有名的作家,著有《红灯亮了停一停》、《红尘情愿》、《朦胧淡月云来去》、《职场不相信眼泪》,还是研究《红楼梦》的大家,在阅《红楼梦新续-梦圆红楼》后评道:“文字上还算沿袭了红学风格,有续集的感觉,初读,仿佛就是在看红楼梦一般即是续写红楼梦,怎么把死了的香菱又弄出来了”对于香菱的生死问题,我有我的想法,谈一谈,与忘忧草君和众书友交流交流。
谢谢“忘忧草”君对《红楼梦新续-梦圆红楼》的关注和支持!对于《红楼梦》,看来君比我看的多,研究的深,理解的透。你的评论和建议,一箭中的,令人钦服,我在以后的写作中认真改正。
君以为《红楼梦新续-梦圆红楼》“文字上还算沿袭了红学风格,有续集的感觉,”这是君对拙作的肯定和赞誉,我也是这麽追求的。既然续名著,就应该有个严肃的态度,不仅从文字的风格上,还是在人物的塑造上以及情节的发展,都尽量与原著保持一脉相承。虽然力不从心,但我在努力的追求着。狗尾续貂也好,东施效颦也罢,从心里讲,总不能亵渎了名著,也不能冷了读者的心。
关于香菱的结局,具体说就是她的生与死,红学界也众说纷纭。香菱,原名甄英莲(谐音:真应怜),甄士隐的女儿。三岁那年元宵,在看社火花灯时被骗子拐走,十二三岁时,被薛蟠强买为妾,改名香菱。她生得袅娜纤巧,做人行事又温柔安静,夏金桂极为嫉妒她。香菱备受夏金桂的折磨,不仅名字被改为秋菱,还险遭谋害。薛蟠出狱后,把香菱扶了正。《红楼梦》第百二十回云“且说薛姨妈得了赦罪的信,便命薛蝌去各处借贷,并自己凑齐了赎罪银两。刑部准了,收兑了银子,一角文书将薛蟠放出……薛姨妈见他这样,便要握他嘴说:‘只要自己拿定主意,必定还要妄口巴舌血淋淋的起这样恶誓麽!只香菱跟了你受了多少的苦楚,你媳妇已经自己治死自己了,如今虽说穷了,这碗饭还有的吃,据我的主意,我便算她是媳妇了,你心里怎麽样?’薛蟠点头愿意。宝钗等也说:‘很该这样。’倒把香菱急的脸胀通红,说是:‘服侍大爷一样的,何必如此。’众人便称起大奶奶来,无人不服。”毋庸置疑,香菱被扶了正,做起了“大奶奶”。
又云“……士隐道:‘老先生有所不知,小女英莲幼遭尘劫,老先生初任之时曾经判断。今归薛姓,产难完劫,遗一子于薛家以承宗祧。此时正是尘缘脱尽之时,只好接引接引。’”此文只是甄士隐口述,并未直接证明香菱已死,完全是甄士隐的猜想或臆想而已。若“劫”就是死亡,那“幼遭尘劫”的“劫”就不是死亡,而是一“难”。香菱有劫,必定有难,或者说有“生命之忧”,所以不能以“劫”断言香菱就是死了。
《红楼梦》自上文紧接着的一段是:“这士隐自去度脱了香菱,送到太虚幻境,交那警幻仙子对册。刚过牌坊……”这也没有直接说明香菱死了,而是叙述甄士隐“度脱了香菱”。“度脱”也并非“死亡”,佛家死亡的代名词大致有:升天、涅磐、坐化、羽化、鹤化、物化、圆寂、归寂、示寂、入寂、入灭、灭度、示灭、尸解,度脱是否就是死亡,也未可知,大有“解救”的意思。鄙人孤陋寡闻,查了一些词典,也未查到度脱专指死亡的解释。虽说甄士隐送香菱到太虚幻境,可这地方太大了(详见《红楼梦》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甄士隐到没到了“办公室”也未可知,只是“交”。交到谁手上,没说明;仙子收没收,对没对上“册”,更是一头雾水。这段文字只是说“送香菱去死”,没有送到“确死无疑”的份地。甄士隐“接引”的任务没有完成,只是“刚过牌坊”而已。“牌坊”这只是偌大一片地方的大门,二门、这室那殿的还不知在哪呢,“刚过牌坊,见那一僧一道,飘渺而来。士隐接着说……”就与那一僧一道啦上了,攀扯了些与香菱无关的话。至于香菱的结局,没了下文,也没有确凿的文字证明香菱确死无疑。
从《红楼梦》第五回副册判词看,“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注意,这里是句号!)这句是对香菱的判词。而下一句“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则是对夏金桂的判词。若将这四句判词定为是香菱的结局,那夏金桂呢?何必当中用“句号”断开,而不直接用“逗号”或“分号”?“句号”的作用,大家都是知道的。《红楼梦》经过多少大家的校勘,不会忽视这个明显的关乎大局的问题。你看对袭人的判词:“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注意,这里是‘分号’!)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这是判的一个人,所以用的是分号。这则判词中对香菱也没有明确的死亡判定,只是“堪伤”。至于“伤”到什麽程度,当然是相当相当严重,也不排除死亡,甚至死里逃生,或者时来运转,“翻身农奴把歌唱”也未可知。
综上所述,从《红楼梦》的文字上没有确凿的证据断定香菱死亡。读者学者或研究家的剖析,香菱的死或大难不死或死而复生就各有道理。若不是“续”,认定香菱已死,断了读者的念头,当然再好不过。若要“续”,就另当别论,当然要从原著中见缝插针,捕风捉影,甚而牵强附会。鄙人以为香菱是个好人,“好人有好报”,即从美好的愿望出发,依据原著的脉络,以《红楼梦》的伏笔,在拙作《梦圆红楼》中以“美香菱复生赖一丹”衔接《红楼梦》,拓展香菱“闪光”的人生。香菱“平生遭际实堪伤”,虽难产有生命之忧,幸亏有贾母送给刘姥姥的“催生保命丹”(见《红楼梦》四十二回蘅芜君兰言解疑癖潇湘子雅谑补余香)。这也是这位慈善可亲的老太太行善为后代积下的功德,当然也就是文中的伏笔了。“红学”研究家穿凿附会到祖宗八代,每个人物的举手投足、只言片语都研究得相当透彻而无一遗漏,这麽个攸关生死的“催生保命丹”当然不容忽视,一定是一个可开掘的伏笔。就如某个大人物说过的话:在作品中某处出现一支枪或一把刀,这支枪或这把刀一定要用的上,否者就是败笔。既然名著《红楼梦》没有败笔,没有虚笔,而“美香菱复生赖一丹”就顺手牵羊的水到渠成了。至于她何时寿终,甚而最终“难产”而死,那是另一个版本,鄙人无言。当于不当,贻笑大方。好在文学作品,没有人那麽较真。
《红楼梦》研究历来“仁智”之见,鄙人才疏学浅,虔诚的尊重各位大家的高见。不当之处,请不吝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