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农民起义_梦回明朝_奇书网
返回

梦回明朝

首页
明末农民起义(1 / 2)
最新网址:www.qisuu.info

――――――――――――――――――――――――――――――

李自成(1606年9月22日―1645年),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原名鸿基。陕西米脂人。崇祯二年(1629年)在金县杀参将王国率众起义,投闯王高迎祥。八年荥阳大会时,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战”方略,各部赞同,声望日高。《明史》载其“不好酒色,脱粟粗粝,与其下共甘苦”。次年迎祥战死,继称闯王。提出“均田免赋”口号,赢得民心,民歌之“迎闯王,不纳粮。”十六年在襄阳称新顺王。次年建大顺政权,称大顺王,年号永昌。三月克京灭明。旋为明将吴三桂勾结清军所败,被迫撤离北京。继而信谣言,妄杀李岩等,致使人心离散。永昌二年(1645年)在湖北通山九宫山被杀死。

――――――――――――――――――――――――――――――

徐鸿儒,明末农民起义首领,巨野县城里徐街人。自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前后,他与王森、王好贤父子联手,利用“闻香教”(白莲教的支派)组织农民,秘密活动20余年。1622年,率众在巨野西部、郸城南部和范县、催阳起义,用红中为标志,义军发展到10万多人,先后攻占郸城、邹县、膝县,掠运河僧船,袭击曲阜。明王朝惊恐万状,命山东总兵杨肇基等领兵镇压。义军分散作战,被各个击破。徐鸿儒被迫率万余人转战到郸城南飞集一带,陷入重围,宁死不屈,全部壮烈牺牲。徐鸿儒及家人被俘后全部遇害。飞集的‘万人坑‘即是义军埋骨地。

――――――――――――――――――――――――――――――

张献忠(1606--1647)

明末农民起义首领。字秉吾,号敬轩,延安柳树涧(在今陕西定边东)人。出身贫苦。初从军,因被人陷害革役。祟桢三年(1630年)据米脂十八寨起义。自号八大王,因身长面黄,人称黄虎。后为王自

用三十六营主要首领之一,实自成一军,转战陕、晋、豫、鄂间。崇祯八年与高迎样大举东征,攻破凤阳,转战豫、陕、鄂、皖各地。十一年接受明兵部尚书熊文灿的‘招抚‘,驻兵谷城(今属湖北)。但拒绝裁减军队,不受调度。次年再起。十三年率部突围,进兵四川,用‘以走制敌‘的战术,拖垮敌人。次年,在川东开县(今属重庆)黄陵城击破明军,继又出川,破襄阳,杀襄王朱翊铭,迫使杨嗣昌自杀。十六年,取武昌,称大西王,旋克长沙,宣布钱粮三年免征,湘赣农民群起响应。次年再取四川,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权,即帝位,年号大顺,严厉镇压地主阶级的反抗。大顺三年(1646年)末清兵南下,他引兵拒战,在西充凤凰山中箭死。

――――――――――――――――――――――――――――――

王俊(─1651),字小吾,原籍苍山兰陵,其父迁居费县梁邱,又乾他打死官差,带领饥民造反上山。各路英雄好汉群起响应,先后有苍山县底阁晁家村晁玉光,罗腾乡荣家庄容坦、费县新庄村付曼汉等英雄好汉前去投奔。手下大将又有焦夔卢、夏魁元、李洪斗、李赦斗、相雷朝等。他们相继占领了大苍山、小苍山、花盘山、抱犊崮、尖山、几辈崖、胜山等处。王俊以大苍山为总部,其妹王俏荣据守印盒山。王俊被推为“九山王”。

他率部在滕县阳庄截劫江南运往北京的饷银,多次打败了前来镇压的官兵。崇祯十五年春,王俊率部南下台儿庄,拦截运河漕粮,缴获大批粮米和财物,官府震惊,不断调兵遣将,前去围剿,被打得落花流水。崇祯十七年,明朝灭亡,兖州明鲁王朱聿海东逃白颜石门一带抗清,王俊受其影响,转而联合明朝将士反清。

清顺治三年,王俊率兵攻打费县城,吓得官绅“枕戈城头”惶惶不可终日。由于地主武装恃险固守,费城久攻不克,义军向北发展受到阻止。四年,王俊联合河南榆园起义军攻占峄县城。六年,王俊又率部独自攻入峄县城,知县跳城逃跑。王俊义军深得民心,所到之处,百姓愿为义军充当耳目。清方军报称:“大军之出,贼即飘遁,师行而南,贼扰东北。”又说:“我出师某地,贼知之;我出师所向,贼知之,而贼避我,我不知也;我行师归,而贼尾我,我不知也。”顺治八年,清廷因多尔衮死亡,放松围剿,义军势力大增。王俊第三次南下,兵分两路。西路袭击台儿庄,东路直逼郯城。台儿庄一路因清兵事先准备,未能攻下,遂议定南下进攻徐州,因在德胜闸截获了清政府运送龙衣的船队,将士欢呼,得胜回山。东路军攻占郯城后,本欲乘胜东进海州。不料,清廷急忙起用在浙江养病的明叛将张存仁,任为直隶、山东、河南三省总督,正准备向鲁南义军大举进攻。王俊闻讯只得调回东路军、保卫山寨。

清兵总结以往失败的教训。采用围困和招降相结合的办法,步步逼进,各个击破。先后攻陷抱犊崮,神山、花盘山、燕尾山、尖山等重要据点,并改燕尾固为海清崮(即今几辈崖),改尖山为胜山。王俊的苍山大寨被孤立,形势十分危急。但是义军誓不投降,凭借山险顽强坚持斗争,清兵数月攻之不下。张存仁为此屡受朝廷斥责。

顺治八年三月,清兵进抵苍山大营之下,粮尽水绝的义军再也坚持不住了。王俊设计突围,据说,他派人将山羊绑缚仰卧,上悬皮鼓,羊四蹄乱蹬,敲得战鼓咚咚作响;又给饿马戴上铃铛,马饿弹跳,满山铃响。“羊击鼓、马响铃”,吓得清兵前军统帅马光辉不敢冒然进攻。

在一个雪夜里,王俊等分几路倒穿草鞋潜下山寨,秘密突围。早晨,清兵看到鞋印,还以为有上人山。等攻上山寨,空无一人,只捡到几十只山羊和饿死的老马。《峄县志》载:“总督张存仁以满汉兵入山捕剿,诸贼相继荡平,独苍山数月乃下,竟一空垒。”至今,鲁南山区仍流传着王小吾“倒穿草鞋”和“悬羊击鼓,饿马摇铃”的动人故事。

王俊下山后,向峄山方向突围。可惜此地义军已经失败,清廷给降者以“免死牌”,令互相招抚。峄山首领焦二青同苍山王俊为山东巡抚夏玉擒诛(《邹县志》)。当地百姓却说王俊改名换姓,隐匿民间。

梁邱西望:苍山、富贵顶巍峨屹立。山上,当年义军遗迹犹存;山下,“九山王”英勇斗争的故事至今在村民中盛传。

――――――――――――――――――――――――――――――

明朝末年,陕西省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绰号“老回回”的绥德回民马守应是明末农民战争中起义最早而又坚持到底的最著名的回族领袖。马守应目崇祯元年与高迎祥、罗汝才等以边兵身份揭竿而起,到被豫楚一带众义军推为盟主,直至李自成称王于西安,历经10多年的戎马生涯,率领起义军转战于陕西、甘肃、山西。河北、河南、湖北、四川、安徽、湖南等地,是被统治者称为起义军“三大巢穴”的积极开拓者和主力之一,也是加速明王朝灭亡的一股重要力量。他不仅足智多谋,能征善战,具有坚定不渝的革命气节,更以其善于处理官兵关系、搞好回汉团结而受到各路友军们的普遍尊重。在明末农民战争中,被视为仅次于李自成、张献忠的著名回族领袖。

――――――――――――――――――――――――――――――

明末农民战争,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农民起义军与明清军队进行的一场战争,近200万农民革命大军在黄河南北、长江上下十几个省的辽阔地区,与明清地主阶级军队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战斗。这次战争从明天启七年(1627年)陕西王二起义开始,经过渑池之战、洛阳之战、襄阳之战、成都之战和山海关之战,至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失败,起义军与明军战斗17年,与清军战斗14年,是中国历史上历次农民战争的最高发展和总结。

明朝末年,各种社会矛盾空前激化,突出表现在农民与地主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

在腐朽的封建地主阶级压榨下,全国各地反抗斗争层出不穷,陕西地区成为农民起义的中心地。陕西长期以来是全国社会矛盾的焦点,明朝藩王对农民横征暴敛,农民生活比其他地区更为困苦,阶级矛盾尖锐。这一地区又是蒙、汉、回民杂居地区,是激烈的民族斗争场所,各族人民与明朝统治者矛盾很深。因此,陕西地区成为最早酝酿和爆发农民战争的地区。在这种社会条件下,以陕西为中心,全国各地农民起义,士兵兵变,手工业者罢矿不断发生,为明末农民战争准备了必要条件。

天启七年(1627年)三月,陕西大旱,澄城知县张斗耀不顾饥民死活,仍然催逼赋税,敲骨吸髓地榨取农民。白水饥民王二聚集了数百个无法活命的农民进行斗争,他高声问大家:“谁敢杀死知县?”大家异口同声地说:“我敢杀。”于是王二率饥民冲进县城,杀死张斗耀,揭开了明末农民战争的序幕。

王二首义点燃了农民战争的星星之火,各地纷纷响应。天启八年(1628年),陕西府谷王嘉胤、汉南王大梁、安塞高迎祥等领导饥民起义,张献忠也在延安米脂起义,李自成后来投入高迎祥军中。这一时期最有影响的是王嘉胤义军,他们曾经一度占领府谷,称王设官,建立了临时性革命政权。但是,农民起义军没有统一指挥,各自为战,而且成份复杂,缺乏推翻明朝政权的明确目标,就全国范围来看还处于战略防御态势。

陕北起义震惊了明朝统治者,崇祯皇帝准备利用剿抚兼施的策略尽快平息农民起义,三边总督杨鹤执行以抚为主,以剿为辅的政策,企图瓦解农民革命。在明军剿抚兼施进攻下,陕西战场义军除壮烈牺牲外,不少首领接受了朝廷招安,呈现出时降时叛的复杂局面。为避开明军主力,王嘉胤率军入晋,起义中心转移到山西。王嘉胤牺牲后,王自用联合高迎祥、张献忠、罗汝才各部,号称36营,在山西继续战斗,农民起义军由分散状态进入协同作战阶段。义军势力壮大,宣告了明朝招抚政策破产,主抚派杨鹤下台,洪承畴继任三边总督,集中力量围剿起义军。王自用在崇祯六年(1633年)作战牺牲,起义军在高迎祥领导下与明军展开了激烈博斗,损失较大。为保存实力,起义军从山西转入河南。崇祯六年(1633年)冬,高迎祥、张献忠、罗汝才、李自成等经渑池县突破黄河防线,转移到明军力量薄弱的豫西,展开了新的战斗。渑池突围的胜利,不但使义军未被消灭,而且变被动为主动,对后来起义军势力壮大意义重大。

最新网址:www.qisuu.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