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女儿上初中后,经常从家里偷钱,后来班主任老师找她,说这个女孩偷了班里同学的钱。而这位妈妈知道后,就是用很恶毒的语言骂女儿,甚至抽女儿耳光,有的时候女儿的父亲也要骂。这位妈妈失望地对我说,女儿怎么就成了小偷了啊。
难道孩子从小就知道怎样去“偷”吗?
一位年轻的妈妈很感触地说,她很相信孩子。上小学二年级的儿子因崴了脚在家休息了几天,误过了班里平时的测验考试,这位妈妈为了让儿子补上这场测验考试,就到学校找来各科考试的卷子,想回家让孩子按照学校考试的时间把卷子都做了。在把卷子交给孩子的一瞬间她犹豫了一下,考虑是让孩子自己掐时间还是由她来监督;同时她还想到,要不要把孩子房间里的书本都拿走,以防他偷看。想到儿子平时学习成绩平平,肯定会有一些内容不会做,那么他会不会偷偷去看书上的答案呢?
思考片刻后,她决定信任孩子,就告诉孩子说,妈妈把手表放在桌子左边,到了十一点就不做了。别的什么也没说,关上门出来了。让这位妈妈高兴的是,这个小学二年级的孩子,知道考试应该是什么样子,他完全按照学校测验考试的样子来管理自己,时间一到就不再做题了。孩子好像根本不知道有“作弊”这回事。妈妈通过观察看出来,儿子在遇到不会做的题时,也绝对没有动过偷偷翻书的念头。
这位妈妈感叹地说,原来孩子的思想是简单的也是很纯洁的。她庆幸自己在那一瞬间的选择,庆幸自己没有用潜台词告诉孩子这些糟糕的概念:考试是可以偷偷看书的;你是不值得信任的。
心理学上研究发现,人容易受到客观原因的或者他人的暗示。如果一个人总被别人暗示为品行端正,善良友爱,他就会在这种氛围里渐渐生发出自我肯定的意识,他的品行就会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如果一个人总被暗示为有某个问题,他就会在这方面不断地自我否定,逐渐丧失自信,向坏的方向滑去。
我在杂志上看到苏东坡和佛印大师的小故事。
苏东坡在跟佛印大师交谈时,问大师:你看我坐姿如何。佛印说我看你的坐姿很像佛主。苏东坡非常高兴。接下来他恶作剧地一笑说:我看师傅的坐姿倒像是一堆牛粪。佛印听罢既不生气也不反驳,只是微微一笑。
苏东坡以为占了佛印的便宜,回到家里得意洋洋地把事情经过告诉
了妹妹。没想到苏小妹说:哥哥你输得实在是太惨了。佛印大师心中有如来,所以看你若佛主;你心中只是一团牛粪,所以看到别人也是一团牛
粪。
家长们千万不要怀揣这种“牛粪”思想去看自己的孩子。如果你在言语间不停地给孩子“牛粪”的暗示,不仅会破坏孩子内心的纯洁,还真可能扭曲他的品行。
第38节:孩子“不怕”,得从童年开始
第三辑
莫让小事成就坏习惯
·孩子“不怕”,得从童年开始
孩子生来不畏惧这个世界,不要让孩子有怕。所有害怕的念头可能是妈妈的神情,可能是来自一句暗示,也可能来自父母不经意的聊天。
丽文对我说,她很害怕猫,不光怕活物,也怕图片,尤其是害怕猫的眼睛。丽文对我说她自己也知道她这是心理症结,也很困扰,但克服不了。她说可能是小时候受过惊吓吧。她说自己小时候半夜起来屋子里很黑,突然看见远处一双圆圆的绿色的眼睛盯着自己,随后听到猫叫的声音。丽文吓得大叫起来,她的母亲起来哄了她半天,原来是邻居家的猫半夜跑到她家里了。从那以后,丽文见到猫就浑身发抖,即使白天看见了也是害怕,并深为此事苦恼,丽文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有这类困惑。尤其女孩子,很容易害怕一些事物,这方面丽文就很留心,尽量让女儿妞妞什么都不怕。丽文经常带着妞妞去动物园观察和欣赏各种动物,老虎、大象,甚至玻璃箱里的蛇和蜘蛛。
妞妞在看到猫的一瞬间时,一开始也是有些躲,丽文觉得不能让孩子有自己的那种恐惧心理了,就让先生带着妞妞接触猫,妞妞在爸爸的引导下,慢慢就接受了。现在妞妞一点都不害怕猫,也不害怕别的小动物。有些小动物妞妞不喜欢,但最多是不用手去抓它们,不需要忍受任何惧怕的痛苦。
这方面丽文亲身悟出了几条经验,我给妈妈们整理出来:
首先,大人害怕什么,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尤其是孩子六岁以前。妞妞小时候,丽文从来不让女儿知道妈妈害怕猫。在给妞妞讲故事时偶然会在书上遇到。要是按以前的样子,丽文会吓得一下子把书扔掉;但为了不吓着女儿,就硬是忍下来了,找个借口赶快翻过这一页就是了。要是妞妞和先生一起看画册或者科普电视节目时,丽文只是假装去做别的事,不让孩子知道妈妈是因为害怕才不和她一起看。其二,如果孩子已表现出害怕什么,要创造机会让他慢慢接触那个东西,一点点接受,如果能想办法让他接受了第一次,以后就会越来越容易。其三,不要出于保护孩子而强化他对某种东西的恐惧,只要转移注意力就可以了。比如孩子表现出对某种东西害怕时,不要以怜爱的口气安慰孩子说“不要怕,我们不怕它”,这种安慰是一种无意识的奖赏,让他觉得害怕是应该的;而应该用轻松的口气谈别的事情,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让他觉得家长没在意他的恐惧,这样他就会觉得自己的恐惧可能没必要。
还有一点,妈妈们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对别人说孩子怕什么东西。大人这种议论会更加强化他的恐惧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