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许多作者在写书过程中会请一位名家来为自己新书捧场,这样的做法,可以使作品在短期内迅速提高知名度,作者能不能靠此书赚到钱尚且不论,但至少可以为本书赚取不少的人气。只是这么做很容易使读者产生一种认知,那就是读者认为这本书既然名家都说好了,这部作品内容自然写的不错,最少也值得一看。这显然是一种误解,据我猜想,这些名家,俗称‘大神’,平日里必定都很忙的,因为他们也要花时间去构思情节写自己的书,即便是闲暇之余,他们也会搞些娱乐活动放松心态,以资休息。就算这些名家们真的闲下来想找本书看,我想也决计不会看我们这些新手写的文章,因为中国的历史实在太过于悠久,这其间不乏名著,书海如涛,《红楼梦》等四大名著自不需多言,就是近代各类名著亦是不少。像武侠类的金古梁温等,(因我喜欢武侠,所以在这里只提武侠。)前辈们创造的辉煌成就,就足够这些名家们拜读了,他们又怎会选择我们这些新手呢?我想这些名家很有可能是受友人之托无法推辞而帮忙,或是因为别的什么缘故,这就不得而知了。罗嗦了许多,现在切入正题,笔者文化程度甚低,以至于无法在这里提及,但我自幼喜欢看些《故事大王》之类的课外书籍,中学时,开始拜读武侠名著,当时年幼不知名家风范,加之这类书籍太少,所以只要是武侠的我全看,不问优劣照单全收,有很多都是只看了上集或是只看了下集,很少有看全本的,现在思来常引以为撼。就这样看的逐渐多了,慢慢的我知道了一些武侠作家的名字。大概在初二时侯我喜欢上平生第一位知道名字的武侠作家――温瑞安。我真正看温瑞安的第一本书的名字叫做《四大名捕震关东》,细读之下,感觉原来武侠还可以这么写,这本书让我如痴如醉的直看了一个夜晚方才看完,又过了一段时日,我租来一套四集装的《神州奇侠系列》,主角叫做萧秋水的,又是两个不眠之夜,满脑子里都是书中的故事情节。当时曾天真的想到,什么要是能见到作者本人就好了,成年后,才知道温瑞安竟不是中国人!他竟然会是一个马来西亚人!要是在学生时代有人跟我说温瑞安是个外国人的话,我是决计不会相信的。但事实就是如此,改变不了的。《神州奇侠系列》后,我就很少再看温瑞安的小说了,这倒不是说我喜新厌旧,而是因为温瑞安写的太有深度,不是我等俗辈所轻易能理解的。后来,慢慢我开始看金庸的小说,他的小说共有十五部,我看了十一部,这其中包括《越女剑》,虽然金庸老先生一再表示《越女剑》不能算作一部武侠小说,但我还是坚持当成武侠小说看了,余下没看过的四部依次是《白马啸西风》、《鸳鸯刀》、《碧血剑》和《书剑恩仇录》,至于不想看的原因在此不想多言。至于梁羽生的小说,我只看过一个开头就决定不看了,原因我说不上来,就是觉得不想看。再到后来忽然发现古龙的小说一夜之间在我们这里流行起来,各个书店里都有他的书可租。我挑了一本看了看,一时惊为天人,于是有选择的看了几本,《楚留香》系列除了最后的那本《午夜兰花》其余都看了,陆小凤系列只看了《绣花大盗》,《绝代双骄》倒是看了全本,《萧十一郎》以及后来的《火拼萧十一郎》看了全本,《小李飞刀》系列只看了《风云第一刀》和《边城浪子》,《浣花洗剑录》只看了前半部就决定不看了。总体而言,我感觉古龙实在是一个天才。这才知道温瑞安其实一直都在模仿他的作品,套用一句流行语来说,这哥们儿太有才了!!!我看小说向来注重故事情节和人物,不太看重细节,于是在所有的武侠作家中,我最喜欢古龙,虽然我也承认古龙在很多方面不如金庸。但这并不妨碍我崇拜古龙。因为古龙的作品里面,有我需要的人物,亦正亦邪的小鱼儿,李寻欢的绝世飞刀,楚留香的潇洒,萧十一郎的浪子形象。已经深深的烙在我的内心深处。
关于武侠小说的源头,中国到底在什么时候出现了武侠文化,向来有很多种说法,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不过这是文学评论家的事情,并不妨碍我们武侠爱好者一如既往的喜欢它。
各类小说大致可粗略分成两类,一是喜剧,二自然就是悲剧。武侠小说却不太一样,虽然文中主人公吃尽苦头,受到诸多灾难折磨,但武侠小说却大多都是以喜剧结尾的。不可否认喜剧自有喜剧的看头,人们会希望自己心中喜欢的侠客能有一个好的结局,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大多数的读者喜欢看一个喜剧式的结尾。就算是我力崇的前辈高手古龙,也不能免俗,无论他把李寻欢写的多么痛苦,但最后的结果是却是完美的。大侠金庸无论怎么想拆散杨过和小龙女,或者在他的内心深处根本就没打算拆开他们,杨过经过断臂之痛,小龙女经受被奸之辱,世俗对他们的偏见,终不能分开他们。这种效果无疑是读者喜欢的,换句话说,这也暗暗迎合了读者的心理需要。比起这些前辈高人,我自叹多有不如,于是我也不能免俗。
我是因为喜欢武侠文化才走上这条道路的,没有什么创作初衷,只是看得多了,心痒难搔,才提笔自己写。新手初写文,谈不上什么文笔,博读者一笑。请诸君多多捧场,鄙人在此谢过。
云石山人
二零零七年十一月十三日午后涂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