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以后,我就很少回家乡了,而且每年过年都没有回去和家人团聚,但回家的感觉总是那四个字――落叶归根。
走进车厢,我找到自己的座位后就坐下来开始发呆,身边不断有调皮的孩子跑来跑去,我记得我也是像他们这么大的时候第一次坐火车,那个兴奋劲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时,走上来一个和我年龄相仿的小伙子,坐下后双手紧扶玻璃,窗外的女孩儿可能是他的女朋友。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他始终不愿意打开窗户,任由女朋友在外面泪流满面,好像他要这一走就不再回来了似的。而当火车开动后,他女朋友一直跟着火车跑,直到火车达到她追不上的速度。这时小伙子终于忍不住了,迅速的打开窗户探出头大喊,等着我,我会回来的。
如果是在2009年我看到这种情形最多也就感慨一番,但是此时的我竟然感动的流泪了。我真希望那位姑娘听到了小伙子最后勇敢喊出来的声音,而我的阿笨是否能听到我内心的呼唤?
火车如约进入邯郸火车站,火车站的情景和2008年我最后一次离开邯郸火车站时的情景一模一样,我只能从周围人们穿着上来辨别这是1995年还是2009年。就是在这个车站,记载了我的母亲为了她离家出走的小儿子流下酸楚的眼泪。这件事是后来父亲告诉我的,当时父亲动员了能动员到的所有的人寻找我,父亲和母亲带着一些人在火车站找我,后来天色见晚,父亲说回家等吧,母亲的一句话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流下了眼泪,“这就不找了吗?再找找吧!”母亲以为再也见不到我了,每次想到当时的情景我总是忍不住会流下眼泪。
走出火车站,门口还是那么多接车的人,将狭窄的出站口围得里三层外三层。昏暗的灯光下里三层的人踮着脚尖急切的向站内望着,外三层的人高高的举着牌子,恨不得让所有人都看到,生怕自己要接的人会从自己眼皮底下走失。
这样的情形在我们那个年代依然存在,虽然手机已经非常普及,即使找不到,打个电话就没问题了。但是那种血浓于水的或亲情或友情或爱情,不管什么感情,都促使我们在出站口踮起脚尖向里张望。我喜欢那种发自内心深处不由自主或深或浅的感情,仅仅是因为那份“踮起脚尖向里张望”的真实。
我的思绪又开始无限的蔓延,把我带回了2008年4月的一天,我向公司请了一天假回老家补办身份证,短短一天她给我发了无数个短信。等我周末回京的时候,她早早就在火车站口等我。从我刚进入北京境内就开始给我打手机,恨不得和我一起乘坐最后一段旅程。下车后我们紧紧拥抱在一起,她向抱怨了很多,说我不仗义,不带她一起回去。还开玩笑问我是不是回家悄悄相亲去了,我很认真的说,只相了三个而已……不知道我还能否有幸再体会到那份幸福。如果我真的能够回到2009年,不知道在那14年之后,我和阿笨再相聚会是怎样一种情景。
我坐上回武安的公共汽车后,心情莫名其妙的变糟了,我要在这个完全不属于我的世界等上十四年,老天是不是想让我修炼成精啊。我努力回忆着1995年我的家庭现状,我只依稀的记得父亲刚刚通过自考上完师范学校,顺利进入了一所职业高中教学,母亲带着我和哥哥从乡下来到城里投奔父亲,家里的经济情况很糟。
父亲在4岁的时候和他哥哥一起去赶集,由于他哥哥的照顾不周,父亲的腿受了很重的伤。从那以后,每到冬天或者阴雨天,父亲的腿都会疼的出冷汗。父亲初中毕业后顺利考上了师范学校,但他的父亲和母亲极力反对,甚至拿着棍棒追打,父亲想跑却因为腿上的伤跑不快。
父亲在告诉我这些事的时候,我一点都不敢相信,天下哪里有这样的父亲和母亲,后来还是听邻居们证实了这些是真的。父亲就这样开始了和命运的抗争,那时候师范学校不仅不用学费,而且国家还补贴生活费,所以父亲没有拿家里一分钱就去上学了。那时候我的三爷爷和三奶奶非常支持父亲上学,给了父亲各方面的帮助,所以每年过年回家拜年,三爷爷和三奶奶家都是第一站,也是呆的时间最长的。三爷爷和三奶奶是我在老家里最亲的亲人,他们非常支持教育,他们的女儿也就是我姑姑非常厉害,属于那种三岁就会打算盘的神童,在北京拿到硕士学位后定居了北京,成为我们家族乃至全乡的最高学历记录。
每次我独自回老家的时候,也自觉的买好多东西去看望二位亲人,我能从他们对我的态度感受到他们对我父亲的态度,拜年的时候我都会实实在在的多磕几个头,感谢他们对父亲的帮助,那份恩情永生不忘。后来父亲就是在与命运抗争的过程中娶了母亲,母亲从此成为了他抗争命运的忠实战友。
母亲的家就在邻村,在8岁的时候就失去了母亲,13岁失去了父亲,只剩了一个当兵的哥哥。母亲是在她舅舅和舅母,也就是我的老舅和老舅母的养育下长大的。老舅和老舅母有好几个儿女,其中最有出息也是最孝顺的是三女儿,她和我的母亲的感情也是最好的,如同亲姐妹一般。我的老舅和老舅母是忠厚老实的庄稼人,小姨穿什么,也会给母亲买一件,从来不让母亲穿小姨剩下的。后来母亲结婚后,小姨在物质和精神上都给了母亲极大的帮助。每次在母亲遭受婆家人欺负的时候,小姨都会第一时间出来帮母亲。我们全家搬到城里后,一开始生活特别拮据,每次都是小姨慷慨解囊来解我们家的燃眉之急。这就是我的小姨,又一个对我家有恩的亲人。母亲的哥哥也就是我的舅舅复员后回家就结婚了,我的舅母是个非常好的人,做为母亲的嫂子,她在我和母亲的生活里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在我的记忆里,母亲带我们去亲戚家最多就是舅舅家了。我们去一次舅舅家要走很远很远,一般我们都会在舅舅家住一晚,第二天一大早回来。每次舅母就会很早的起来给我们做一顿丰盛的早餐,临走时会塞给我们一大堆东西,基本上是我们带来的东西的两倍。舅母每次送我们出门的时候都会舍不得,总是一边挥手送别,一边抹眼泪,其实母亲最舍不得,流的眼泪也更多,她心里真的有很多委屈,只有我舅母才会理解。
而我的童年就是在三爷爷,三奶奶,老舅,老舅母,舅舅,舅母,小姨,父亲,母亲构建的亲情圈里长大的。他们给我的亲情就像风筝线一样,纵使我飞的再远,依然深深牵挂着我的心。不知道2009年的他们是否知道了我“失踪”的消息,是否像那次我离家出走一样四处寻找我,我最爱的亲人们,对不起,又让你们操心了。
还有四位我没见过的亲人给我留下的故事,一个是我曾祖母和大爷爷的故事,一个是我姥姥和姥爷的故事,这一刻我突然很思念他们。
曾祖母和大爷爷的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我的家乡地处太行山脚下,当时我们的村子正好是八路军根据地和敌占区的交界处,我的曾祖父是村长兼维持会长,一方面要敷衍好鬼子,一方面要暗地里帮助八路军。
那年刚刚入秋,鬼子来要粮食,曾祖父低声下气的和鬼子说好话,希望可以少要点,毕竟老百姓自己的肚子都填不饱,还要给八路军一些,那有闲粮养这帮小日本。可是鬼子太狠,说粮食不能按时交,那就拉几个人当猪宰了吃。曾祖父觉得这些话只是吓唬人的,他还是把大部分粮食偷偷运到了八路军根据地,只给鬼子留了很少的一部分。鬼子来取粮食时,那个长官狠狠的瞪了曾祖父一眼,没说什么就走了。曾祖父一夜没合眼,他心里说不上来什么感觉,总觉得要出事。
当晚,突然外面有人敲门。曾祖母吓坏了,这么晚了会是谁啊,曾祖母壮起胆子去开了门,原来是曾祖父的弟弟,还带着他的儿子,气喘吁吁的跑来,说有叛徒告密了,鬼子已经到村口了,于是两个人连夜逃走了。曾祖父的弟弟把孩子留给了曾祖母,当时曾祖母有三个孩子,有两个孩子在八路军根据地的亲戚家,家里这个是老大,也就是我的大爷爷,已经可以帮忙干农活了,所以留在了身边。现在又来一个孩子,曾祖母不是能否和两个孩子一起度过这一关,曾祖母看着两个孩子害怕的表情很是心疼。曾祖父兄弟二人刚走,鬼子就来了,疯狂的撞开门就冲了进来,一看曾祖父不在了,气急败坏,硬要把两个孩子拉走,任凭曾祖母怎么哀求都无济于事。
第二天,曾祖母带了几根金条(听母亲说曾祖父当年做生意非常有钱)来到县城,在鬼子的营部门口举着那几根金条跪了整整一天。后来小日本终于发话了,说金条留下,可以放人,但是只能放一个,曾祖母听了以后差点昏死过去。一个是亲儿子,一个是亲侄子,怎么做决定都要死一个。曾祖母咬了咬牙决定带着侄子回家了,当时选人的时候,鬼子还问,你为什么选他,曾祖母说这是我儿子,当时鬼子脸上一脸的狞笑。而真正的儿子却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母亲不认自己,大爷爷当时才十三岁,他看着母亲带着“儿子”走了,眼睛里含着泪却一句话都没有说。
曾祖母回到家就哭的晕了过去,她脑海都是大爷爷最后看她的眼神。大爷爷当时才十三岁啊,他很清楚自己将面对的是死亡,可是他却一句话都没有说。或许他不知道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但是他知道他和弟弟两个人里只能活一个,所以他默默的承受了一切。
我问我妈为什么曾祖母不带走大爷爷呢?妈妈告诉我,曾祖父有三个孩子,而曾祖父的弟弟只有那一个儿子……抗日战争结束以后,家里给大爷爷修了一座很大的坟。
小的时候只当故事听,长大以后感觉大爷爷真够男人的,眼睁睁看着自己的母亲把弟弟带走,独自面对死亡。解放后,我爷爷他们那辈人替大爷爷申请烈士,一直未果,但他在我们心目中已经成为了整个家族的榜样。
姥姥的故事是一样的凄美。姥姥是个美丽的女子,上天给与姥姥的不仅仅是美丽的容颜,还有聪明的头脑,可以说一个完美的女子。而就是这样一个女子偏偏嫁给了一个憨厚老实的庄稼汉――我的姥爷,他们的爱情没有什么可说的,像传统的农村爱情一样,相亲,定亲,结婚,过日子。姥姥的故事应该从那个夏天说起,姥姥不满足当时贫困的生活,想和姥爷一起出去闯荡,而姥爷是个固执的人,他好像怕姥姥出去会学坏似的,死活不同意。姥姥急了,丢下了妈妈和姥爷,一个人悄悄的离开了。
姥爷从此干完农活就在村口等,他还特意为姥姥种了一棵杨树,上面刻着姥姥的名字――刘羽菲。妈妈告诉我,姥爷是个斗大字不识几个的庄稼汉,会写的只有自己的名字和姥姥的名字。而姥姥此时正在天南海北闯天下,中国的大城市她全转遍了,甚至在上海有自己的房子,对于一个女人来说,靠双手打下一片天下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姥姥也一直想着姥爷,五年之后终于回到了家乡,带回两箱金条,分给了亲戚朋友,并让姥爷和她一起去上海生活,姥爷没有答应,姥姥听了很失望,没有问为什么,走到村口时她看到了姥爷为姥姥种的树,姥姥哭的泣不成声,姥姥还是走了,丢下了苦等了五年的姥爷……
姥爷没有再娶,他深信姥姥是爱他的,还会回来找他的。村里人传了不少姥姥的流言蜚语,姥爷从来没有听进去过,姥爷就是这样一个固执的人。又过了一年,村长来找姥爷,说有封信,姥爷不识字,就让村长帮忙念,谁知道村长刚准备念就哭了,哽咽着念着:
“贵仁:
你是个好男人,是我没有珍惜你,在外面闯荡的这几年里,我时刻都在思念着你,我做的一切只是希望你能过上好日子。但是我没有能遵守当初的诺言,我还是要离开你了,答应我,一定给凤芹(我的母亲)再找个更好的妈妈。
我在你种的那棵树下为你埋了一箱金条,你挖出来好好过日子吧,我没有办法陪你了。去年我回家之前已经得知自己得了癌症,我希望在有生之年能让你过几天好日子。可你却不肯跟我到上海去,我真的好心痛,我多么希望在余下的日子里有你能陪在身边。在医院的最后一段时光,我连个陪我的亲人都没有,你知道我多么想你吗……
我真的好想好想活下去,再次回到你身边……
永远爱你的妻子”
第一次听这段故事的时候还小,不懂什么叫爱情。后来长大了才慢慢明白,姥姥的爱情太苦了,而姥爷的爱情更苦。姥姥只是一味的想让姥爷过上好日子,却忽略了姥爷的感受,姥爷是个男人,他希望自己能够让自己的老婆孩子过上好日子,哪怕天天过这种糟糠窝头的日子,也比让自己的女人出去拼死拼活的挣钱好得多。后来姥爷没有再娶,那箱金条也送给老姨,从此一病不起,一年后也去世了......
故事讲完了,每次我都用这两个故事来激励自己去好好生活。不知道我的爱情结局会是什么样子,我要在这个时空等上14年,我相信我承受得起这些磨难。
汽车到站了,我的思绪也回到了眼前。我下车后看着1995年的武安顿发感慨,14年的时间竟然是如此大的差别,一个是太平盛世,一个却是如此的满目疮痍。我急切的想见到父亲和母亲,看看他们现在过的到底什么样子,母亲担负着家里的重担,抚养着两个儿子,父亲则靠自己的一份工资养活着一家四口人,他们能否扛得住?我的出现是否能改善她和父亲的生活呢?而我现在一无所有,在这物质匮乏的年代我能帮上什么忙呢?我管不了那么多了,先回去看看再说。
此时,“我”们一家人挤在一间不足十平米的小屋子里,母亲正在做饭,父亲在看书。我以前住在这里的时候每天看着父亲愁眉苦脸,我总是不理解,总觉得大人们的日子过的多滋润啊,每天除了上班就是看电视,也不用上课做作业。不过此时在我看来,父母他们真的太不容易了,他们真的是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想在城里安下家,给我和哥哥提供一个更好的环境,而他们所做的一切我们在当时却无法谅解他们,总是给他们找了很多麻烦。
至于母亲为什么不在家里种地过那种轻闲的农家生活,这里面还有很多故事。首当其冲的就是她忍受不了爷爷奶奶大爷叔叔婶婶姑姑们的刁难,她受的委屈太多了,那些事情给我们家造成了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双重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