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有多远天使的心绝世情》经过自安的整理、续写后,还真有网友耐得住“寂寞”跟着一路走下去,真是不简单!如此,自安更是要把真的好意表达出来,与素昧平生的朋友分享心中最美好的世界――在远方能有人相识,从另一个角度看,比身边的人接受更有意义!!寒玉好有意思,非要自安自己应答网络“知音”的厚意,本对电脑就好一头雾水的自安,上了网,更是难辨东西,真是让自安好不手忙脚乱,而寒玉最愿看哥哥的窘态,更乐于把哥哥的窘态道与亲人们,逗他们开心……
自安也好与亲人们、特别是寒玉小妹所苦――为应答一个网友的好意,他还真得用心给他写书评,可是这书评不好写,本是一本书都不一定表达完全、不被人误解、真的好意,要在有限的一两千字里道明,不容易,但盛情难却不能不回复……
因为网友写的作品是有关宗教的题材,这种建议是最不好提的――说浅了,没什么意义,说深了好意不被理解,反倒适得其反,宗教问题总是让人痛疼,却又不不得不开释。《道德经》在这一方面有益于人们对宗教的正解。说到了我们中国的传统,这下可好,这个要当“真人”、那个要做“仙风鹤骨”的,相互探讨来探讨去,好不笑人。连可枫都忘了自己乐道其中,请自安哥明示“真言”。自安是服了这些可爱的弟兄姊妹们,还有要当“小道童”的“天真无赖”孩子。更有意思的是这一段时日,寒梅大姐也与一家人来此“凑热闹”……
其实,道家与儒家是相通的――这从先哲孔子晚年爱不释手《易经》引出的“韦编三绝”的典故就可印证――
道家是以老子为其创始人的,在历史记载中,老子倒显神龙见首不见尾的“高人隐士”,据说连孔子都向他问过礼……
传说,老子见周王室衰微,弃官而去,当他将至函谷关时,函谷关关尹见有紫气东来,知有高德不凡之士经过本关,于是吩咐手下与他一同迎候,待老子至,关尹请求老子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两篇,言道德之意,洋洋洒洒五千言而去,后就“莫知所终”了。
老子所作的文章,便是声震千古的《道德经》……
如果要将老子的思想讲简单些,莫不如从他的思想相承者庄周、庄子的言行中,可获一定的认知:庄子他要人放大眼光,把宇宙万物视为一体,他认为宇宙是一个整体,个人是整体的一部分,整体是生的依据和死的归宿,宇宙是永恒的,而能认识到万物一体并深有体会的人,那将是永恒的。
庄子在谈到用心如镜时说,绝弃求名的思想,绝弃策谋的智虑,绝弃专断的行为,绝弃智巧的行为,用心如镜,任物的来去,而不知送迎,你就会体会到真正“无穷”的“大道”,游心于寂静的境域,达到空明的心态;你就能够胜物而不被物所损伤,也就能超脱名利、福祸的羁绊,而得到高远的精神自由……
那做为人又如何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呢!在道在心胸的情况下,就是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到什么地步!永远不断的爱人,却不知道自己在爱人,如同生而美者,不知道自己美的品性一样……
这里要指出的是,这里的爱人,可不是非得去为别人付出的那种似乎最让人平常认为的,最心安理得,最无私的爱人,谁不这样做,那这个人讲的爱人就是虚伪的。可是有谁能相信、理解,期望别人无私的本身,就是一种很大私心的表现。当然,一个人如有能力、条件,是能帮他人,你还真得去帮,当然亦是不能为帮人而帮人。
人所乐道的那种无私奉献、忘我是经不起推敲的。那最终成为一个人的紧箍咒----说白了,一个人再无私,你能超越孔子吗!孔子收授学生还收学费呢!孔子不无私吗!他无私,从他有教无类足以印证!
想当年孔子问“礼”与老子曾为“大公无私”的问题,遭老子当头“棒喝”――说孔子极力向天下人说兼爱已经够迂腐的了,再去谈无私是最大的自私……
真是,愤世嫉俗容易,可又有谁能真正体会到,这一个信字有多难,这一个仁字有多难,这一个义字有多难,去无私爱他人、理解他人有多难;有谁能明了,一个人想帮助他人时,其实他就已在难中了。凡事都是有限度的,否则只会适得其反……
其实不用别的,一个人只要能做到理解他人,那他就已是在永远的不断爱人了。理解他人也是非常艰难的…
永远不断的爱人,首先要做的是先管好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心性,看人家当官、发财,成捆成箱的往家搬钱,也不动心,更别说嫉妒了。也就是说,无论在什么境地,要求自己以平和的心态待己、待人、待物、待事,不为任何所左右,实在不行,遇到纠缠不清、纠缠不起的人和事,也无法管的事,该放下,你不放下,也得放下,这样的爱人更是一种境界……
正如孔子问礼于老子,老子教导孔子所说:要做好一个君子,就应该做到,得其时,则出来做官(事),不得其时,则隐居而去;要能“深藏若虚”、“容颜若愚”,去掉自己身上的骄态与多欲,态色与淫志等等,这种宣扬若虚、若愚、去骄息欲,与人无争的思想,正是《老子》、也就是《道德经》一书所主张的一种处事为人的人生态度。但老子讲无为决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无所作为,而是在无为之中无所不可以为之吧!……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也就是说,道如果能讲出来,就不能称之为永恒的道,名如果能称谓出来,就不能称之为永恒的名……
可是道没有一定的表现,又让人如何去理解呢!正如孔子所说的――要达到道的高深境界,即便圣人君子也有其不能领悟的,也有其做不到的,何况平常人呢?!但是呢,道又无处不在,即使普通人也可以做一些有关道的事情,也就是再高深的道,在细微之处也可显现……
就如成语每况愈下所表达的――道在哪里,无处不在,庄子就从蝼蚁说起,直到稗草、砖瓦、大小便等,都是道所在的地方。要把道的意思表达清楚,只能“每况愈下”,好像越说越低微了,倒显容易把道表现出来……
怎么可理解呢?就像有人上厕所不检点,小便时,就那么不管不顾的尿到了便池外,就算一人一点,人多了也成“江河”了,那厕所还能干净,都多大人了,又不是小孩子,其实“害人如害己”,有的人潇洒的忘了自己的裤腿很长,方便时,那裤腿就沾了尿了,还不自知呢!能在撒尿的小处替他人着想,不能不说是一种道的体现……
但是话又说回来了,道越说到低微处,越好让人明白了,也好像太容易做了;可是呢,也越好让人轻视----就如那样一个事例,因为怕扎到别人,顺手拾起了图钉,本已丧失机会的他,又被录取并重用了,最终得到了人们所认为的辉煌人生,创立了一番不小的事业。现在很多人都明白这样、这类的事情,如人真是有目的的跟着学做了,却得不到期望的回报,久了,那心难免不平,甚至走到了反面,也许这就是道不能讲明的一种因由吧!
道说明白了,反倒成了一种限制,莫不如自己去领悟,就抱着一颗良善之心,做到哪里也不能算错……
就算知道了道的一般显现,道的一般所在,也要尽量自自然然的去做,不求回报的去做,乃至忘了为什么而做,也就是道的细微之处,已溶入生活的一点一滴了,习惯成自然了,也许这就是道在人身上最好的一种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