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9章】入檀州
翌日,薄日初升。
换上崭新甲胄的西关诸人,倒显得人模人样起来,让人耳目一新。真可谓,人靠衣装佛靠金装。
高适本想申领一副普通的锁子甲,可是军官硬是给他一套明光铠,说是左相交代的。这让高适感动不已。想不到左相日理万机,这等琐碎事情也要关照。
彼时,高唐的制甲技术到达巅峰,遥遥领先于大陆其余四国。高唐十三大甲:一曰明光甲、二曰光要甲、三曰细鳞甲、四曰文山甲、五曰乌甲、六曰白布甲、七曰皂绢甲、八曰布背甲、九曰步兵甲、十曰皮甲、十一曰木甲、十二曰锁子甲、十有三曰马甲。明光铠是高唐十三大盔甲中最好的战甲。
明光铠共有五种造型。
高适的这件明光铠,头盔左右护耳外沿向上翻卷,身甲向上伸出护颈。披膊呈龙首状。胸甲从中分成左右两部分,上面有凸起的圆形花饰,在上缘用带向后与背甲扣联。自颌下纵束甲带到胸甲处经一圆环与横带相交,腰带上半露出圆形的护腹,腹甲绘成山纹状,腰带下左右各垂一片膝裙,小腿缚扎吊腿。应该是武圣帝时期的造型。
队伍刚刚集结完毕,李绩、刘希夷、韩愈一行便到达校场,带了两辆装满箱子的马车。
议和就议和,轻车快马岂不方便,为何还要带这些零零碎碎,徒曾负担。
不过转念一想,高适又暗骂自己糊涂。黑金政治源远流长,要想议和成功,这宋国上上下下关系,不打通,如何能行。
李绩斟满一碗酒,道:“尔等南行,千山万水,李绩政务缠身,憾不能同行,今日只能用区区薄酒一碗,与众将士共饮。愿尔等旗开得胜,扬我大唐国威。”
“谢左相赐酒!”
众人轰然应诺,满饮碗中烈酒,将空碗投掷于地以示决心,翻身上马。
然而队伍刚刚开拔,突然来了一批年轻的士子,校场门口的卫士拦不拦,说是韩愈送行,这让高适有点摸不着头脑,议和这等军国大事,左相授意秘密从事,帝都士子来来捣什么乱。
刘希夷见高适一脸茫然,贴了上来,笑着解释道:“朝廷无似事,高将军稍安勿躁,且让他们师徒作一回依依惜别吧。呵呵,韩大人任职四门博士之时,曾是帝都“太学院”的客座教师,虽然只是而立之年,却桃李满天下,在士林享有很高威望。自睿文八年,与翰林学士柳子厚一同倡导“古文运动”之后,更隐隐有高唐文坛领军人物的趋势。”
高适恍然大悟。倒看不出这样朴实的汉子,原竟是这等文坛风流人物。
抬头望去,这挤满校场的士子竟有百人之多,看来刘希夷的桃柳满天下之说,并不是夸张之辞。不过,令高适感到奇怪的是,这众多年轻士子的领头人,年龄与韩愈不相上下的中年人。
这人虽是一身粗布衣衫,却让人一见难忘。那是一种恬淡无为,清净高远的感觉。他的眼睛清澈透亮,竟堪比朗朗青天。
“延之先生,此人是谁?”高适忍不住问道。
刘希夷笑着介绍:“高将军倒是眼里不凡。此人乃弘文馆校书郎,李翱,李习之,‘韩门第子’之首。虽说挂名退之弟子,其实亦师亦友。本为庐州太守,睿文十年,因主张废除私田,恢复上古公田制,引起朝野一片震动,而被调入弘文馆校书郎。不过,相比黯淡的仕途,他的《问道诗》,倒是名闻帝都,成为经典。”
弘文馆是高唐王室的珍藏典籍的地方,据说聚书二十馀万卷,位列五国第一。校书郎是馆内校理典籍,刊正错谬的小官。
刘希夷低声念了起来:“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馀说,云在青霄水在瓶。选得幽居惬野情,终年无送亦无迎。有时直上孤峰顶,月下披云啸一声。”
云在青霄水在瓶,颇有禅味。高适抬头看了看头顶的天空。
水在瓶中,亦如云在天中,物性无别,万法归一。也许,李翱的所谓“道”就是自己的心。认清本心,那么云之潇洒,水之恬静,也能相通。在天上就做潇洒的云,在瓶中就做恬静的水。所以,虽然仕途不顺,屈居小小校书郎,他李翱照样也能获得潇洒自如,甘之如饴。
“可是,我的本心是什么?”高适抬头看了看别晨风吹得猎猎作响的折冲营大旗:“是披坚执锐,报效国家?还是浪迹天涯,四海为家?”
“有机会定要和这位弘文馆校书郎李翱,结识一下,问一问‘道’到底是什么?”高适心中暗暗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