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夜待黄石公,大泽反出陈胜王;
项羽破釜战巨鹿,刘邦三约进汉中;
鸿门项庄意沛公,月下萧何追贤良。
张良夜待黄石公,
孺子可教
张良,字子房,原姓姬,是韩国的贵族。他因组织刺客在博浪沙刺杀秦始皇失败逃到了下邳隐居,改名为张良。一次张良在圯水旁散步,在桥边遇到了一位老人。老人见到张良,便很不客气地让张良为自己到桥下捡鞋。张良虽不高兴,但想到老人一把年纪,便将鞋从桥下捡起。不料老人又将脚抬起让张良为自己穿上鞋。张良便很恭敬的帮老人把鞋穿上。老人站起身便走了,张良见状,觉得这老人定有些来头,便在后面跟随。老人见状称赞道:“孺子可教。”(语出《史记》,意为:这个小子可以给与教育。)更与张良约定五日后早晨在桥头相见。老人故意来的很早,更训斥张良不守信用,叫他五日后再来。张良一次起得比一次早,但直到第三次,张良摸黑来到桥头才早过老人。老人见张良通过了考验,便将一本《太公兵法》传授给了他,并报名黄石。张良回到家中刻苦钻研这本兵书,后来成为了一代名臣。
大泽反出陈胜王;
揭竿而起
秦朝建立之后,秦始皇开始在全国征发了大量的劳力为他修建宫殿、陵墓。他死后,秦二世更是变本加厉地增加徭役,人民苦不堪言。阳城人陈胜和阳夏人吴广也被征集到边境去守城,和他们在一起的民有九百多名。在军官的带领下,他们日夜兼程赶往边境。当这支队伍走到大泽乡的时候,天降大雨,连日不停。这支队伍被大雨阻塞了道路,只得扎营等待。如果耽误了日期按照秦朝的法令所有的人都要杀头,陈胜和吴广暗议耽误日期要死,而守边境也十之八九要死,既如此不如抓住机会进行起义。二人寻机会斩杀了带队的军官,带领众人在大泽乡打出楚的旗号进行了起义。大泽乡起义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因很多投靠他们的人没有兵器便用木棍做刀枪,用竹子做旗杆。所以历史上又将之称为“揭竿而起”。
项羽破釜战巨鹿,
破釜沉舟
秦朝末年,各地起义风起云涌。起义军又纷纷打出旧六国的旗号。项羽是当时楚国的一员战将,被楚怀王指派跟随宋玉带领楚军前往巨鹿救援赵王。宋玉惧怕秦军势大,借故不前,每日饮酒作乐。项羽与他辩理,岂料便下令有言进兵者杀。项羽一怒之下,带兵斩杀了宋玉,带领军队渡过漳河来到巨鹿。项羽决心与秦军决一死战,为了让士卒与自己同心,便命令军卒破釜沉舟,(语出《史记》,意为:打破饭锅,凿沉船只。古时称饭锅为釜。)每人只携带三天的口粮上阵。项羽激励士卒说:“等我们打了胜仗,何愁没有船只和炊具。”士兵们受此鼓舞士气大振。两军在巨鹿展开大战。楚军经过数番血战,终于以弱胜强,秦军主帅章邯最后走头无路,只得投降。项羽此役消灭了秦军最后的精锐,声名大振。
刘邦三约进汉中;
沛公三约
刘邦是沛县人,故此又被称为沛公,他原是泗水的亭长,后来组织了义军反秦。后来他带领首先领导军进入了汉中,打到了咸阳。秦三世子婴见势不好,只得交出了玉玺向刘邦投降。秦朝成立之后,制定了很多严酷的法律统治人民,光死刑就是二十多种。各种酷罚更是不计其数。刘邦进入攻占咸阳之后,将这些法律统统废除,只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语出《史记》意为:杀人的人要处死,伤了人的人以及偷东西的人要治罪。)关中父老苦于秦朝酷法已久,听到了刘邦的约法三章,无不欢欣鼓舞、拍手称谓快。刘邦通过施行约法三章巩固了自己的地位,取得了人心,为后来建立汉朝奠定了基础。后世用约法三章来形成简单的约定。
鸿门项庄意沛公,
鸿门宴
秦末起义军首领们曾约定:先入函谷关者为王。但起义军中实力最强的项羽抵达函谷关时却发现刘邦早已入关。他一怒之下派兵攻占了函谷关,并在鸿门扎下队伍。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又秘报说刘邦准备称王,项羽便决定攻打刘邦。项羽的叔父项伯受过刘邦手下张良的救命之恩,知道刘邦力薄必败,便偷偷跑到张良处劝其逃走。张良急忙将消息通报给刘邦,又引见了项伯。刘邦巧言拉拢了项伯,更与他结成儿女亲家。项伯答应劝说项羽,让刘邦次日到营中与项羽和解。项羽的谋士范增听说此事,便策划在酒席上击杀刘邦。岂料刘邦在酒席上巧舌如簧,说得项羽改了主意,迟迟不肯发出暗号。范增悄悄找来项庄,让他假借舞剑击杀刘邦。不料项伯借口要与之对舞,亲自掩护刘邦。后来张良巧施妙计帮刘邦逃离了险境。后人用鸿门宴来比喻暗藏危机。
月下萧何追贤良。
月下追韩信
项羽后入汉中,却因为实力最强自封为西楚霸王,却将刘邦封在了偏僻的汉中。他手下很多人见状纷纷弃他而去。刘邦虽然伤心却没有办法。一日忽然有人报告丞相萧何也不见了,刘邦听了大吃一惊,以他也开了小差。其实萧何是听说韩信因为得不到刘邦的信任开了小差,去追赶韩信去了。萧何快马加鞭赶了一天路才追上韩信,好不容易才劝说他回来。刘邦听说萧何竟然去亲自追赶一个开小差的小吏韩信很是惊奇,因为从前也跑过几员战将,萧何从没追过谁。萧何说:“韩信是能够辅佐汉王夺得天下的人才,所以我才去追赶,希望您能够信任他。”萧何极力推荐张良为帅。刘邦觉得有道理便亲自授予了韩信帅印,封他为元帅。韩信后来领军打败了西楚霸王项羽,为刘邦夺得了天下。
相关知识
古人的姓、氏、名、字、号
姓最初是代表有共同血缘、血统、血族关系的种族称号,简称族号。是整个氏族部落的称号。据文献记载,我们的祖先最初使用姓的目的是为了“别婚姻”,“明世系”、“别种族”。它产生的时间大约在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时期。由于人口的繁衍,原来的部落又分出若干新的部落,为了互相区别以表示自己的特异性,就为自己的子部落单独起一个本部落共用的代号,这便是“氏”,秦汉之前,姓和氏在不同场合使用,并有着严格的规定,汉代以后,姓氏合一,统称为姓。名是个人的。历朝历代的命名习惯由于民族、社会、历史、宗教信仰、道德传统及文化修养的不同,其命名习惯也很不相同。秦汉以后,随着封建专制的加强,在命名方面还对一些寓含王霸意义的字眼禁止使用。有些朝代不禁。“字”只是限于古代有身份的人。《礼记》上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取字的目的是为了让人尊重他,供他人称呼。一般人尤其是同辈和属下只许称尊长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号也叫别称、别字、别号。《周礼》:“号为尊其名更美称焉”。名、字是由尊长代取,而号则不同,号初为自取,称自号;后来,才有别人送上的称号,称尊号、雅号等。
阿房宫
阿房宫是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修建的一座最大的宫殿。据《史记》记载,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二百一十二年),秦始皇认为都城咸阳人太多,而先王的皇宫又小,下令在故周都城丰、镐之间渭河以南的皇家园林上林苑中,营造一座新朝宫。相传阿房宫规模空前,气势宏伟,“离宫别馆,弥山跨台,辇道相属”,景色蔚为壮观,传说阿房宫大小殿堂七百余所,一天之中,各殿的气候都不尽相同。秦始皇巡回各宫室,一天住一处,至死时也未把宫室住遍。为了修建阿房宫,秦始皇前后征集了几十万苦力,耗资无数。后来项羽进入咸阳,纵火焚毁了阿房宫,相传大火烧了三个多月。唐朝诗人杜牧的《阿房宫赋》写道:“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阿房宫是当时非常宏大的建筑群。可经想见阿房宫宫殿之多、建筑面积之广、规模之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