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
地之所载,六合之间,四海之内,照之以日月,经之以星辰,纪之以四时,要之以太岁。神灵所生,其物异形,或夭或寿,唯圣人能通其道。
自盘古开天辟地以来,天地四方便有神灵万物繁衍生息,它们在外形上或许形态各异、大小不一,却遵循着相同的自然规律,那便是从生到死的过程。
万物异形,其寿命亦各不相同,故有“神龟千岁,昙花一现”之说。和万物相比,人或许算不上长寿,但万物灵长,却是毋庸置疑。然则同样为人,万民受生不均,有宝贵,有贫贱,有长命者,有短命者,或横罹枷禁,或久病缠身,或无病卒亡,或长寿有禄,如此不等。其中奥妙,却是无人能解。
佛曰:“众生皆苦。”大凡尘世之人,无论你是帝王诸侯,还是平民百姓,无不经历生、老、病、死等诸般苦痛,最后化为一抔黄土,进入千年梦乡。
死有轻于鸿毛,有重于泰山。独善其身之士,其身虽陨,其神不灭;浑浑噩噩之人,即便苟活于世,不过顶着一副臭皮囊而已。可叹世人大都贪生怕死,再加上周遭世界有诸般灵异之事,电闪雷鸣,山洪海啸,非凡人所能解释。于是神仙一说,开始流行。各种神庙祭坛,随处可见,香火鼎盛。
传说中的仙人,或能竦身入云,无翅而飞;或能驾龙乘云,上达天阶;或能化作鸟兽,游浮青云;或能潜行江海,翱翔名山。他们出入人间,却从不与俗流交接,故而难得一见。
千百年来,有多少寻仙访道之人,穷尽毕生精力,踏遍名山大川,游止无恒,无奈人仙殊途,仙缘未至,终究未能得见仙人一面。
当寻仙一途变得虚无缥缈,而尘世之中又有诸般愁苦,于是便有许多看破世情之人,远离尘世苦海,寻一方山灵水秀之地,梅妻鹤子,修心养性,参禅悟道。据说他们中的一些灵台空明之士,竟然于偶然间妙悟了天地造化,创出了一系列修仙炼道的法门,达至凡人难以企及的冲虚圆通之境,虽然无法像神仙般长生不死、幽居九天,却也老而不衰,延年久视,不被寒温风湿所伤,也不为喜怒所累。又炼制诸般神兵法器,足以纵横六合,睥睨天下。
时间是无情的,随着时光的流逝,神仙的传说逐渐淡去,尘世的香火也渐渐熄灭,却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投入修仙炼道。
然而,天地之间,无外之大,其中殊奇,岂遽有限?诣老戴天,而无知其上,终身履地,而莫识其下。浅识之徒,拘俗守常,咸曰世间不见仙人,便妄信天下必无此事。
其实,九天之上、太清之中、八冥之外,却有一方净土,名曰“章台”,诸天神佛都幽居其间,只是天条森严,仙凡有别,众仙不可随便出尘入世,是以世人无缘得见。
在章台之中,又有一处所在,名为“清微天”,其上仙气缭绕,雷鸣隐隐,几数桃梅香气怡人,遍地仙草色泽舒润。更有白鹤栖云,青鸾丹凤,翩翩起舞。数十仙家正襟危坐,当中三人,俱是童颜鹤发,霞光罩体,头上三花聚顶,座下是五彩仙莲,俨然是众仙之首。此三人正是“道教三清”--太上老君、元始天尊及灵宝道君。
是时,太上老君身离玉座,步蹑莲花,行至元始天尊身前,黯然道:“我等众仙蒙恩师开化,而今方能长生久视,安享天福。但我观三界之中,苦海之内,乾坤错位,妖邪祸世,有无量众生,横遭罹难,受罪于身,难逃生化。我实在于心不忍,如今我打算分身三界,救度寻情,不知道兄以为如何?”
此言一出,群仙惊诧。
当下元始天尊也微起法身,惊叹道:“善哉,道兄此举,惊怖万天,我等不如也。救苦救难,自是我等分内之事。但仙凡有别,万物自有其天道,我等众仙,又岂能常驻尘世?依我看来,不如在下界寻一有缘之人,助其悟道,令其广积善德,锄强扶弱,也算我等功德一件。”
众仙颔首,表示赞同。
老君沉吟良久,微微点头,道:“道兄此法甚妙,此事便交由我去办吧。”
“如此甚好。”元始天尊轻捋长须道:“道兄速去,天上一朝日月,人间便是一度春秋,却是耽搁不得。”
“道兄所言甚是。”老君言罢,便欲离身而去。
“且慢!”一人起身离座,快步而出,辗转便行至老君身前,确是灵宝道君。
“灵宝道兄还有何吩咐?”
灵宝道君从怀里掏出一张黄卷,递到老君手里,笑道:“此等善事,又岂能少了我的份。近来我日诵《黄庭》百遍,取其精要,写成此三篇《法鉴天元》,道兄若寻到有缘之人,且将此卷传授与他,助其悟道,也不枉我一番心血。”
老君收起黄卷,欣然道:“道兄放心,我去去便来。”
言罢,老君拂尘一抖,手指拈花,轻轻一弹。但见祥云过处,霞光一闪即逝,更有仙乐袅袅,如梦似幻,但片刻便随风远去。
偌大的清微天上,已没了老君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