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楚,就是地处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
相传:楚的祖先颛顼是黄帝的孙子,楚人亦为“帝高阳之苗裔”,是“祝融八姓”的分支之一。属有熊氏之后。殷商末年,楚的先民由首领鬻熊率领,依附周人,被封为楚君,赐“子男”田地,姓芈氏,居丹阳,傍荆山,成为西周王朝体系中的一个小国。西周后期,楚人逐渐南徙,谋求独立发展。他们对内图治,对外争霸,先后吞并了江汉流域的吴、越等四十余个诸侯国,拓疆广域,西达三峡,东并吴越,南跨洞庭湖,北越淮河,成为当时独霸南方的强国。经过先祖们数百年筚路蓝缕的经营与建设,渔猎树植,促使庸、濮、巴群蛮和华族等民族交流融合渐渐壮大而雄起,创制了与中原文化相辉映的楚文化――以《楚辞》为代表。与中原文化的结晶《诗》三百首相媲美,后来合称为诗骚双璧。
这是一个美丽的国度。屈原就诞生在这个国度。
美好的东西总会被人觊觎,总会有不怀好意的人阴谋攫取。
当然,一切都是相对的。
同样的事件,是对谁美丽?又会是对谁的灾难?
有诱惑,就会有窃取。
这世间的一切都充满着固有的节律,没有什么能够保持永远的强势。国家运势更是如此。这个曾经创造了优美楚辞的美丽国度,在极尽繁盛之后,陷入了落英缤纷的残败之境,一度强盛的国势,日渐式微。到了楚怀王之世,偏听轻信,在外交上数度被欺辱,在战争中丧师失地……终致身死敌国。
受尽屈辱的楚怀王,在死前指天而誓:即使我楚国人民只剩下三户人家,也必然灭亡秦国。
誓言,就是誓言。是向诸神注册了的愤恨。
出自平民口中的赌誓,神明也要关注三分,何况是王者泣血的申诉,并不只是说说而已,更不是一时气急的狠话。那是血誓,是浸润了王者之血的咒语。
只是不知道,这位深怀仇恨的楚怀王是不是在生命最后的一刻,有过醒悟?是否后悔不该轻信佞言?是否想起过屈死汩罗江水的忠臣的告诫?
那位先哲以他诗人般的敏锐,以他政治家的远见,以他对祖国的赤子之爱,所提出的谏语,只换来了黯然的流放……
他的忠诚,他的无奈,都不足以改变什么,只是为这个美丽的国度更增添了一抹别样的色彩,令后世的人们唏嘘叹喟。
当他用心灵之语所发出的天问没有回声的时候,又一个人物在这里发出了他的第一声啼哭。
这是楚幽王六年(公元前232年),即秦王政十五年。
这一年是一个重要的年份。战国各雄都在全力竞争着,想赢得胜利,想以自己的丰功伟业胜出。秦国的军队到达邺,并略太原,占领了狼孟。
遗憾的是楚国在这一年的政治历史中显得空白,没有什么大的事件记载下来。
但是,没有记载,并不是没有事情发生。只是所发生的事情显得不很重要。或者说,一些重要的事件,被故意忽略掉了。
往往在历史的书写中,一些重大事件会被不经意间有意无意地忽略。因为别有用意。
项羽就出生在这一年。
他是楚国世家的分支――项氏家族的孩子。他的父亲在史书上没有记载,就是说可能是一个普通的人,无所建树,也没有什么事迹可以为后世传颂。
但是他的父亲,却给了他一个很有意味的名字。
按照项氏族谱,他被取名籍,字羽。
籍的意思就是典籍,羽也有旗帜之意,又意味着飞翔。也就是说,其寄托的希望是他的名字将会留传在典籍之中。
项羽很小的时候,就跟着他的祖父,住在大将军府内。
他的祖父,叫项燕。这是史册都不能回避的一个名字。
现在,历史进入了战国后期,历经数百年的征战兼并,仍然保有宗庙社稷的仅剩秦、楚、燕、韩、赵、魏、齐等七个国家,史称战国七雄。此时,秦国成为威胁各国安全的西方超级强国。楚国虽然在地域上仍然是一个大国,但是其国家实力远远弱于秦国。燕、韩、赵、魏及齐等东方各国,更是在秦国的恐怖阴影下苟存。
于是,这块大陆在历经数百年征战攻伐的混乱之后,呈现出了天下一统的历史大势。建立一个统一的国家,已经成为历史的必然,所要确定的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了。
对于各国人民来说,只盼望着战争尽早结束,让他们能够安然地在这块美丽的土地上休养生息。
公元前236年,当时的超级强国秦国,制定了大陆统一的时间表。并开始了统一战争。其政策与策略是采取蚕食渐进之方式。相应的外交方略为远交近攻。其实施方案是巩固西部,向东发展,略定中原,向南拓展。一个全方位、大空间的战略构想就这样产生了。
十年一瞬间,东方六国中,燕、赵、韩、魏等国的土地相继并入了秦国的版图,成为秦国的郡县。现在轮到楚国了。时间进入了公元前225年。
楚国面临着亡国破家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