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东方大陆的编年史,我们看到在公元前225年,即秦王政22年,秦楚之战爆发了。
此时,距离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只剩四年时间了。
之所以从此入手,开始我的叙述,是因为历时550余年的春秋战国时代(自西周覆亡,周平王东迁始,即公元前771年开始),进入了后期。在我以为,这次战争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次战争的胜败将深刻地影响到历史的进程。
诸侯割据,相互征战,争夺兼并的混乱时代即将结束,历史即将进入一个新的大一统时代。一切都在为这个时代的到来做着准备。历史显示出了它微妙而又神秘的一面。但也显露出了不可阻挡的趋势。现在只是时间迟早的问题了。
对于这一时期的到来,秦帝国的统治者已经有了准确的预见,并且做出了充分的准备,积极地推进了这一时代前进的步伐。他们开始了东征各国的战略策划。并坚定地付诸实施。
然而东方各国以及占有南部大陆最广大地区的楚国,却并没有这样清醒的认识,他们仍然处在自私的自安之中,梦呓着片刻的安宁,寄希望于以空间换时间的苟安梦想。他们惯用的方式就是割舍土地以求得和平。
正如苏洵在其《六国论》中所言:“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正如古人所说:“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然而客观地说,这种方式也不无益处。因为只要保留了体制的存在,那么就让一切交给后人去决定吧。何况有了时间的延续,就有可能发展自己,也寄希望于敌人的衰落,然后等待机会。尤其是处于弱势之际,只有延缓危机到来的时间,以期赢得一个准备的时期。这是策略。
作为本书的主人公,此时还只是个孩子,他不是这次战争的主要叙述对象,现在他正在他的家里玩耍,过着贵族子弟特有的安逸美好的童年。但是这次战争无疑将深刻地影响到他的命运。因为这次战争决定的是他的祖国的命运。
1.战争爆发的前夜
地处西北的秦国灭亡了黄河流域的赵、韩及魏国,吞并了三晋大地,并以强大军力侵吞燕国的土地,驱逐了燕王喜,使其流亡辽东,占领了燕的土地,将边境线延伸到了淮河之滨,与楚国成为邻居。迅速强大起来的秦国,如同一个一夜暴富的暴发户,充足的战争资源,鼓舞着他们的斗志,促使他们对战争有着特别的冒险感。建立一个统一的大帝国的激情更加高涨了起来,信心满满地发动着一次又一次的战争。现在,他们要向楚国动武了。他们把战争引向了楚国,强加给这个只希望能够保持着和平共处原则的诸侯国。
立国东南的楚国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数十年来,他们都虔诚地信奉着和平的意愿,一次又一次地向强大的秦国做出让步:政治的、外交的、军事的、经济的,以及边境的。割地、纳币、送质……以至于国君亲去秦国出访,长驻了下来,魂魄无归。一味的和平呼吁并不能平息事态。一波未平,一波更加汹涌而起,并且变本加厉。一个个的邻居都向他伸出了蚕食的手,都想趁火打劫,乘机分得一点好处。因为他们曾经很慷慨。
现在虽然他的邻居们减少了,可是情形并没有变得好起来,一个强大的邻居从战略的高度俯视着这块土地,并且准备将他的边界重新进行描绘。
蓄谋已久。战争不可避免。楚国成为秦国要消灭的首要的战略目标。
秦军进入淮河平原,把战线随之推进到淮河流域。
秦王政二十二年春。攻灭楚国的战争拉开了帷幕。
当时楚仍为南部中国的大国,也是东方六国中最有实力的强国,拥有今河南西部及东南部,山东南部,湖北、湖南两省,洞庭湖以东和江西、安徽、江苏、浙江全部。是秦统一的劲敌。
秦王召集御前会议,部署灭楚战略。身经百战的老将军王翦认为“非六十万人不可”。而少壮派将领李信则认为用不了那么多,“不过二十万人”便足以打败楚国,征服楚地。秦王以为王翦年老,失去了锐气,不堪任用。说:“王老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然壮勇,其言是也。”于是任命李信和蒙武率兵二十万人征伐楚国。王翦以年老有病为理由辞职,退休回到频阳老家。
老了,就及时退休,安享晚年。
适时退出,给别人让出前进的道路,既是识时务,也是励掖后学的德行。更是无私的楷模。贪恋权位,最终将使自己被灰头土脸地扫地出门。
李信受命为秦军统帅,确定作战目的为歼灭楚军具有作战能力之野战部队。这无疑是正确的。因为只有歼灭了敌国的战斗力量,才能吞并其国土。李信的战役构想是:楚军为抗御秦军的进攻,必将集中兵力于汝水两岸,即在淮阳、商水、上蔡一线组织防线,这一区域多为平原,无险可据,正是秦军展开的有利战场。因而决定集中所部兵力于颖川郡,由蒙武指挥先遣兵团,沿汝河两岸前进,从正面钳制楚军。主力则由李信亲自统率,从汝水南岸隐蔽运动,经过舞阳、平舆、新蔡、颍邑迂回到楚军左侧翼,与蒙武军形成钳形攻势,包围楚军,聚而歼之。
这是在知已或者说是自知的前提下制定的计划,从秦军的实际出发,应该说符合秦军的作战特点。只是战争是双方的事。在知已的前提下,还需要知彼。此即为料敌。知已,只是问题的一半。而另一半会如何行动,是最为重要的,具有决定意义。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对方肯定不愿意以你的战略意图与你配合,他的前提必然是力求出乎你的意料。孙子早就告诫说:“知已知彼,百战不殆。”
战局的推进似乎很理想化,一切都按照李信预想的方向发展,进展顺利。秦军清除了楚国边境部队的抵抗,于汝河南北分路展开攻击,李信进攻平舆(今河南平舆县北),蒙武攻占寝丘(今安徽临泉县),楚军大败。李信占领鄢(今河南鄢陵县)后,挥师向西,意图与蒙武会师城父(今河南宝丰县东)。顺利呵,简直是太顺利了,超出了想象的程度,难以置信。似乎楚军不堪一击,闻秦军而丧胆了。似乎预定的胜利只是个时间问题,现在只是加快前进的脚步,去摘取那个胜利的果实就行。但是往往正是这种过于顺利的战役,才更具有危险性,需要警惕。
2.谁是真正的同盟?
数年间处于和平时期的楚国人民,沉迷在自己的美好幸福之中,全身心地都在享受着自己的生活,追逐着个人的幸福,寻求着属于自己的发财机会,谁也不愿意对社会做出贡献。有钱的人们在偷税;房地产商在百般与特权媾合,相互勾结着圈地;既得利益者们在努力扩张着他们的势力;有话语权的人们封锁着别人说话的权力……更多的人们早已习惯了莺歌燕舞的升平景象,谁也不爱听什么英雄的故事,人们一门心思地热衷于追逐明星的绯闻。他们不愿意美好的生活被任何别的意外扰乱。他们对于战争有着一种天然的拒绝心理,在他们的心中总以为天下太平,战争距离他们很远。他们一直以为自己是一个强大的国家,没有谁敢动他们的面包,更不敢动他们的妃子……尤其是当他们某天不高兴,似乎就会有严重的事件发生,他们很自信,也很傻很天真。
可是,正因为他们太有幸福感了,也就引起了别人的觊觎。占有别人的东西,从来都是一种不可遏制的诱惑。所以,他们这样美好的生活面临危机了,再也无法继续下去。
秦军将至。
很快从各个渠道传来的消息说,秦军长驱直入,已经占领了边界数城。本来这还是高层的机密,但是,现在却再也无法封锁消息,因为到处都是惊慌不安的战争难民。很快地这种惊慌情绪顺着逃难的人群传染病一样传遍全国。
统治者试图通过外交努力,平息争端的想法,渐渐也被秦军的铁骑破灭了。秦军渡过了洪河,颖上失守!
战争已迫在眉睫,没有任何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