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对 峙_秦汉之际_奇书网
返回

秦汉之际

首页
9.对 峙(1 / 2)
最新网址:www.qisuu.info

边境重兵又至。事态十分严重。

剑客交手,胜负常取决于第一招。

高明的剑士,并不在意对手的剑是如何刺出,而是紧紧地盯着敌人的眼睛。

秦国调集了全国六十万大军,又将战火燃至楚境。秦军沿陈邑、商水、上蔡、平舆一线布阵,构筑坚固壁垒,屯兵威临楚国。将主力集结在颍川郡(今新郑许昌襄城舞阳等地),待机出击。

对楚作战的最理想结果是,诱使楚军主力在淮河平原决战,而一举全歼楚军主力。最糟糕的状况是,虽然击溃了楚军主力,但是却令楚军余部退入楚地,那么未来的作战就将不可预料。因此,王翦做出屯兵不进的态势,待敌来攻,将楚军从既定集结地引出来,使之投入在广阔的淮河平原决战。

那么楚国可以动员的战略力量能有多少?

这是机密。因为史书没有记载出一个数据。保家卫国,人人有责。楚国民众在保家卫国热情的激励下,空前团结。于是楚国举国动员。一切都必须为战争服务。倾全国之力应对,调集并征募了广大的民役补充军队。在很短时间内就征集了数十万大军。开赴前线,团结御敌。

楚军统帅项燕清醒地洞察到秦军的意图,因而他仍然采用对付李信军的战略,放开无险可守的正面,将楚军主力集中在淮河北岸,立足淮河待机,进可攻,退可进入江南腹地,将秦军引入楚地的湖泽山林,依托复杂的山林、水泽,使秦军陷于进退不得的困境。

双方在颍水流域相距约150公里的河谷平原,各自深沟高垒,静待战机。相互虎视,窥伺着对方的破绽,以求一击破敌。

大家就在这里比试着谁更有耐心。

以静制动。胜负的幸运会倾向谁呢?

王翦却不为所动,仍然坚持既定的方针不变,静静屯兵边境等待,不部署急攻方略,也似乎没有加强警戒。

王翦盯着地图,一个地名一个地名地审视着。

他清楚地知道,楚军统帅的战略中途必然会有变化。因为楚军统帅必然迫于国内形势的压力而北上。这样秦军就诱使楚军离开有利的战略支点,而在楚军孤悬于无险可据的大平原之际,发挥秦军铁骑的恐怖打击。所以他静静地坐在边境之上,看着蓝天白云。以待楚国之变。“以已之不可胜而待敌之可胜。”

城父、寝、新蔡等城处在两军之间,几经战阵,城墙残破不堪,城里的民众早已奔逃,呈现出萧索肃杀的气象。这里作为预定的战场,处在战前的平静。现在只有布防的军兵坚守在城堞之上,监视着秦军的动向。

相持。严阵以待。

秦军的仇恨被军令约束而压抑着。

楚军的斗志在爱国的情绪下高涨着。

前者的压抑,是在积聚,在酝酿着爆发。

后者的高涨,却在消耗着激情,渐渐就会显出疲惫。激情在毫无节制的燃烧之后,就只有灰烬。

当然,双方依旧在僵持着,谁也不想打“第一枪”。

转眼间,夏天到来了,双方的战略态势也没有变化。

秦军没有越出壁垒南下一步,楚军也没有出击寻求决战。双方很默契地等待着。

不是不进攻,而是双方都没有必定战胜对方的把握,谁也不敢轻易出手。正如兵法所云:“先为不可胜,待敌之可胜也”。所以,他们都在做着准备,却寄希望于对方发生变故,露出可乘之机,从而坐收渔利。

秦军在战略的相持阶段,进行着积极的战术准备。王翦亲临前线视察并进行动员,鼓舞士气。开展了投掷及追击运动,意在加强士兵的体能及技能训练。使每一个战斗因素都提高到最佳的临战状态。下属报告说:士卒的投掷练习都超过了预定的标准(“方投石超距”)。

王翦说:“士卒可用矣。”

战场上似乎很平静,双方都在努力维护着一种平衡。我不前进,你也不后退。你握着剑柄,我也磨利了刀锋。

淮河静静地流淌,任凭两岸磨刀擦枪。

这样的战争,考验的是耐心,是长期决战的决心,是立足于“以已之不可胜而胜之”的远虑。更考验的是统治集团的组织效能。其实,军事行为只是威慑,重要的是政治谋略上的交锋,是外交策略的运用。战争是实现政治目的的手段,外交是实现政治目标的方式。军队只是完成一个例行的交接。

在另一条战线上,同时却有另外的人群在表演着。只是以不为人察觉的方式。情势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最新网址:www.qisuu.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