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欠你的情意我将深深铭记_秦汉之际_奇书网
返回

秦汉之际

首页
17.欠你的情意我将深深铭记(1 / 1)
最新网址:www.qisuu.info

突如其来降临的国难,将各色人等分明地划分为不同的种群。

殉国的烈士,苟活的懦夫;坚定的守护者,卑劣的出卖者;君子,小人;贵族,平民……

有人侥幸,有人罹难;有人被拥戴,有人被踩在脚下……

幸,或者不幸?

如果你处在这同样的时代,你愿意如何选择?活着或者死去,逃避还是坚守……

抑或你会换一种方式,走出一条独特的路?

其实,命运注定的,只能承受,没有选择的余地,谁也不能。因为所谓命运,就是对一切人都垄断了支配权,不允许讨价还价,也不管你愿意或是反对。

但是,今天所发生的一切,必将为你的未来播下种子。命运不可违逆。

战争,就是强行夺取,就是征服,就是灭国。占领别人的土地,将自己的双足蛮横地踩踏在别人的土地上,伸手从别人的果园里摘取果实,进入别人的家院占有别人辛苦积累的财产以及……

就是一群人被另一群人全部所有。

胜利者在欢呼庆祝,失败者家破人亡、悲惨凄怆。

对于项氏家族来说,他是楚国的守护者,“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括地志》中说:“今陈州项城县城即古项子国。”然而,现在无奈大势已去。项燕战死,国家灭亡,也就意味着家族荣耀的终结。

即使你是世袭贵族,在亡国灭种的残绝之下,也同样面临的是家族离散的悲剧。项梁带着侄儿项羽逃离故邑,在各个村庄、城巷间漂泊避难。但是麻烦并没有过去。新建的帝国为了长治久安,并不会放过任何一个旧社会的余孽,进行着大范围的搜捕清洗。

当你穷途困处而落井,则必有人会热心下石以为报答。

虽然你早晨逃脱了缉捕,但是却并不意味着傍晚也能逃脱被通缉。

惊魂未定,新的危机又悄然降临,就在各个路口等待,等着你自投网罟。

他们潜逃流亡,东躲西藏。但是却不幸而被人认出,告密。处境危险。

人和动物一样,当处在困厄之中,那种自我保护的感觉就会变得非常敏锐。项梁此时正是处在这种时刻都有性命之忧的境地。他察觉到危险在逼近,当即诛杀了背叛他的人。准备逃离,可是已经迟了,行迹已露,追捕的网罗已经布设好了。

他们不会轻易让他逃去。既是职责所在,又有功绩可待,何况还有一个悬赏很大的数额,足以改变职位与生活的状态。在利益面前,谁都会算计,不需要别人参谋。

第一次能够脱逃,那是因为侥幸;第二次得以脱困,很可能是一时的幸运;第三次如果能够成功逃逸,那就叫注定。但是,谁也不会永远好运,也同样谁也不可能永远陷于困厄。因为上天并不会永远只关护你一个人。上天也不是你一个人的上天。何况,当你倒霉时,正是别人的好运来临。那么上天应该照应谁呢?

这一次,他没有躲得了,被逮捕解送到栎阳的监狱里囚禁。“项梁尝有栎阳逮,”逮,就是说有罪而被捕获,即当今所说的捕获之通缉犯。项梁被关闭在栎阳县的监狱。栎阳在今天的陕西临潼市东北,战国初期秦献公和秦孝公在此建都。距离咸阳约一百公里。

这时,幸亏一个叫曹咎的人。“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

看来上天并没有遗弃你,也就是说,上天并没有遗弃楚国的旧族。

曹咎现任蕲县狱掾。狱掾相当于现在的县属司法局长。他与栎阳的狱掾司马欣有着相当深的交情,或者说可能是当时“大学法律系”时的同学吧。我们姑且这样理解。

绕了这么老远,但是我们还是不知道为什么曹咎要救项梁,他与项梁是什么关系,因为这在史书中没有记载。我们不好妄测。但是我们可以推断:既然项梁出身楚贵族,当然楚国各阶层中都有人受到过照拂。那么曹咎或许就是其中的一位吧。虽然现在楚国灭亡了,但是中下层的官吏也必然被新政权――秦帝国选择录用。所以正好曹咎在新政权的司法系统任职,于是就请他出面运作。曹咎这个人也还厚道,立即就给老同学司马欣写了一封信。司马欣也同样很够交情,很买曹咎的账,设法救出了项梁。当然我们不知道他们是如何绕过法律把项梁从狱中“捞出来”的,其实我们也不必要知道这其中的奥妙,我们只要知道结果就行。因为这种技巧只有当权者才能熟练运用,而且永远也不为外人所道。当然,如果你也有亲戚犯事儿了,需要“捞”出来,最好去找曹咎,当然或者是曹咎一类的人,肯定让你满意。当然,你得准备好酬谢。

总之,由于曹咎出面周旋,司马欣具体运作,很如愿地将这件事摆平了,项梁平安地又走在了“充满希望的田野上”。

项梁走出监牢,逃脱了法律,司马欣恐怕项梁的身世被泄露,为了他们共同的安全与利益,就协助他逃到吴中会稽避难。

吴中即现在苏州一带,原属吴太伯的封地,后来建立吴国,是吴国政权的大本营。秦统一后,划归会籍郡管辖。

项梁悄然来到吴中,不为人注意地居住了下来,每天只是教侄儿项羽学书练剑。然而项梁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虽然竭力隐藏自己,但是毕竟也与普通平民百姓不同,渐渐地融入到当地的上流社会,这些当地的贤达名流,也很敬重他的能力,很快也就赢得了吴中地方贤士大夫的支持。项梁又是一个热心人,或者说是一个很有心计的人,他很热心出面为大家办理各种事务,也有能力将所托之事办得很令人满意。于是无论是在官方还是民间,都一致公认他的办事能力,从而获得了可以信赖托付的高分。因此,每当吴中有大徭役及婚丧、庆奠之事,常常就请项梁出面组织负责办理,在这些事务的办理程序中,项梁都认真对待,并暗暗地以统领军队的方法予以编组,这既是一种训练,也是对兵法的实践。于是他所经办的事,秩序井然,宾主尽皆满意,所以享有很高的名望,人们都愿与他交往。因而在不引人注意的状态下就已然为他培植了一批实力。

岁月以其固有的节律推移,项氏叔侄就这样在这里生存了下来。然而,对于项羽来说,从9岁到16岁的这段日子,是他一生中最苦难的阶段。在这期间发生了很多事,这些事对于平民百姓以及他们这些流浪者来说,则是性命交关的大事。但是对于主流社会和强大的帝国来说,根本就不算事,也就不值一提,所以史书并没有记载下来。事实上,升斗小民的生存琐事也实在微不足道,原本不入史家法眼,哪里会引起他们的关注,更不会被记载,早已被删除了。没有记载也就不足为怪,但是没有记载,并不说明就不曾发生。

因为历史是一国之大事,毕竟不是个人的心情日记。于是他们挣扎着也就度过了。几度春秋,这个孩子在项梁的悉心教导下茁壮成长,他的脸上退去了稚嫩,从一个贵族子弟,出落成为一个气宇轩昂的有为少年。人的适应力是很强的,在于环境的塑铸。也就是说,人是可塑的,并不是不可改变的。

从幼年到少年的漫长岁月中,他本能地默默体味着世态的炎凉与人情的势利,并以自己的感觉观察着这个变化着的世界。因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与别的孩子有了越来越多的不同。他的眼中总有一种忧郁的光芒,沉默而又凌厉。从背影望去,显得很孤独。

也正是经由这种磨砺,项羽默默长大了,长成了一个力拔山兮气盖世的男子汉了。也正因为这样的艰辛历程,铸就了他的大志,铸成了他不屈的奋斗性格。以及他不畏强权的人格精神,在他的眼中也没有任何畏难之事。正因如此才令他有底气说出后来在那种情景之下必然说出的那句壮语来。

在吴中,在颠沛与流浪中,他度过了人生的一段最难忘的时光。

而这时的帝国的统治者们在做什么呢?

最新网址:www.qisuu.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