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厅后面的两间小门都是通往一个地方的。就是里间,罗承续漫步而入。里间应当就是小码头的办公室了,只见里边正中有一个天井,光线就从顶上射入,使得里边非常的光亮。围着天井则放着许多的桌子。但是现在也只能够看到原来的应子了。看来桌子都被搬走了。再往里边则是两排小间。看起来应当是给一些重要的人办公使用的。小间之间是一个长廊,越过长廊则是大屋的最里边。这里是一个大通蒲显然是用来住人的。但是现在除去搬不走的木头通蒲之外,就连床草席都没有剩下。
看完了这里罗承续连去那些仓库的兴趣都没有了,显然那里不会剩下些什么的。他来到了刚进屋的左边的小间里。虽然这里没有椅子,但是罗承续把这里的文书当椅子,就这样坐下来仔细的看起了这间大屋最有价值的东西起来。
这里的文件非常的丰富。有小码头的帐册、贸易记录、各地商品的价格、仓库货物的记录、罗家造过的船的相关资料等等。而罗承续首先翻看的是罗家的造过的船的资料,在这里边详细的记录了船只的大小、工期、用材、参与的工人、后期的返修等东西。以致于罗承续都有点惊讶了。这些记录里的严谨程度比起后世那些欧洲的次料一点都不差。以至于罗承续看得精精有味起来。但是让他不解的是为什么这样的资料都没有留到后世呢。
安静的环境使得罗承续看着看着就忘记了时间。在这些资料上细致的写着目前他们准备使用的这只船的资料。原来这只船叫顺风号,是家里的一只内河快船(非海船)。从记录上进行的单位换算来看,这只船长25米,宽5米有余,有13个舱,200料(实际载重量88吨),最多能乘坐110人。使用的是篾帆,船龄有十年了,当初造的时候主要的受力部使用了楠木、柚木和松木,而其他的地方则使用价络低出许多的杉木。使得这只船七十两不到就造了出来,着实是非常的便宜(这个时代也许是木料和人工都便宜相关资料里小型货船价格都不贵)。也可见家族里人平时一定是在这一方面非常的有经验。所以成本控制非常的得法。
原本造这只船的时候都是拿来跑北方(江苏等地)的一些内河地区,并不是专门为了跑近海的海船。但是最近一段时间家族里也许是因为生意做得比较大了,所以才会在三年前试着改让这样一只船跑近海运输,成为一只海船。三年的时间里这只船大部分都是从江苏得到一些手工制品,而卖往南边的福建。然后再从福建购买一些当地的产品运回。如一些低级的纸张和毛笔等物。显然都是一些低附加值的东西。虽然罗承续不知道这些东西的价钱,但是想来一船货物到了浙江长个一倍应当是可能的吧。这就是家族当年的生意。难怪自己家里会这么富,真是想不富都难啊。而且罗承续发现这只船居然没有任何的损失记录。再看其他船只,许多都有破上官船被盘剥,甚至是碰上海盗的记录。但是只有这人船没有,确实是顺风号啊。真顺利。
就在罗承续看着看着的时候突然门来传来了声音。于是罗承续慢慢的走了出来。见到几个外出请人的人已经回来了,后面跟着一些黑黑瘦瘦的汉子,一看有十多人。显然是找来帮忙的人。为首的是一个四十左右的汉子。只见他慢慢的走了过来恭敬的在罗承续的面前作了个辑道:“小人黄定。见过二公子。”
这个人的名字周清云与罗承续提过。所以罗承续知道有这样一号人。但是今天一看确实是他们这些兄弟里最会驾船的人啊,样子就是一付海上人的样子,又黑又瘦,背也弓了,脸也皱了。一付受苦受累的样子:“达潮大叔,不用这样。大家都帮帮忙先把东西搬上船吧。”
原来来的那些人身后还带了一些锅碗瓢盆一类的东西。还有大家的行头,都用大车推着,看来这些人是准备在船上安家了。这样罗承续反道安心了,先是让他们把东西的都搬上船,然后罗承续再安排了这些人把大屋里的那些资料都搬上了船。这些可都是将来发财最重要的资料,显然船工们看不明白这些东西的价值,但是自己如果也看不明白而放在这里那真是对不起自己了。
做完了这些事情之后罗承续才上得船来。然后就见到这些人麻利的把带自己过来的小船给拉到了船后面然后吊在了船尾的梁上。然后众人在黄定的指挥下默契的做着自己的工作。很快原本自己无法使唤的大船就这样在他们的操作下离开了码头。这一段时间里罗承续一直都站在船尾的哨间里,仔细的看着他们是怎么样操船的,而黄定则站在离他不远的地方操着舵。这个时代里全世界的舵都是由舵杆来控制的,操作非常困难,而且很消耗体力。
不得不说,中国古代造船业里船舵虽然一直都领先于西方,但是欧洲在十八世纪的时候就开始使用操舵轮。而中国在这一方面却落后于西方。操舵轮的好处是不用说了,由于其使用了绳子和滑轮组一起来实现操轮,使得欧洲的航海大船就算是一个人也能够操作。而在中国船只由于使用舵杆来操舵,所以一但船只吨位越过了二百吨的话其操舵就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事情了。但是现在没有到十八世纪,所以欧洲依然与中国人一样,依然在使用舵杆。现在两边在这一点上处于同一起跑线上。而这一点很快将来罗承续来改变。
顺风号很快就进入了正常的前进,风向也非常的帮忙,正是顺风的时候。所以一下子甲板之上开始变得无趣起来。于是罗承续拉着黄定开始在船上四处的参观起来,黄定无法,只好把舵交给其他人,跟着罗承续四处的跑来跑去。
说到船体不得不说中国人伟大的发明,格舱,也叫水密舱。这个伟大的发明使得中国船只在抗沉性上达到了帆船时代的极致。因为科学的把船体格成不同的小仓,即可以区分船上的各个区域的作用,又起到了抗沉的作用。可是说这是中国古代造船技术里最伟大的发明。也是中国的东方大智慧的一个最好的体现。要知道这个时代里欧洲的船只任何一个地方破了的话如果不能及时的制止那其沉没的可能性是百分之百。而中国船只理想情况下两仓进水是不沉的。
罗承续首先看到了船首。他看到船首仓里居然有大量的海水,而且还有一个口子。显然这里破了。于是罗承续道:“看来回到了岛上之后这船还要修上一修啊,黄大哥,你看船首都破了。这样会不会越进水越多啊。”
“哈哈哈……”黄定听了罗承续的话觉得好笑,笑一会儿之后才道:“二公子年纪小怕是没有上过船吧。”
见到罗承续点了点头黄定道:“二公子有所不知。此乃是船首的减摇仓。”
“减摇仓?”罗承续虽然经常玩船模,但是从来没有研究过船体内部。哪里知道什么是减摇仓,但是他毕近是一个现代人,一听这名字就知道这个仓的作用了。
“对,正是减摇仓。这船上一般会有两个这样的船仓,一在首一在尾。二公子可知,船行大海这船首和船尾最是脆弱,海上经常可见风高浪急的日子,这种时候管你多大的船也是摇来晃去的。这船首与船尾就经常与大浪相碰。所以寻常我大明的船只在船首的船尾里设了这两个仓,平时不放物品。并且在船板之下还有过水孔与船外相通。当风高浪急之时此两仓就起巨大的作用了。当大浪来时船头入水中。首仓内水面升高,尾仓里的水面降低。反之则船尾入水时,则尾部水面升高,首仓水面降低。反复之间起到了控制船体起伏的作用。保护的船体。”
“哦,原来如此!”罗承续算是明白了。这种一种利用短时间滞留在船体里的海水的重量来平衡船体的科学的方法。如同是在船体里装了一个液压的缓冲器一样。使得船体在大浪中不会急速的起伏,不至于重重的拍打在大浪上以减少船体受力的科学设计。了解的原理之后罗承续仔细的观察还发现除去水下的过水孔之外在舱首还有一个专门放出仓里的气体的由木板形成的孔洞罗承续问了黄定原来这个叫象鼻,这个是用业放气的。显然这个装置是与减摇仓一起起作用的。虽然明朝人不知道世界有气体。但是却在千百次的实践当中摸索出了这个东西。而这样的先进设计在国外的船只当中从来没有见过,所以国外的船只只能够造得结实一点,要不然大风大浪之中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可惜这先进的科技的船只居然被一帮西洋猴子称为垃圾。真不知道谁的东西是垃圾。
之后罗承续继续的参观。由于这只船是货船,所以还设计有活水舱。这个仓有水孔与外相通,如果没有装货的时候则可通过水孔引入海水来作为压仓之用。远航的时候也可用于装淡水使用。可见中国船只的科学性。而西方帆船只知道用桶来装淡水。
当然除去这里之外船上还有专门的淡水舱,另外柜楼(伙房)里也有专用的淡水柜。往后面罗承续看到一个小空间,在船楼与船舷之间,放着一些杆、槁、橹等长件物,原来这个是敢堂。是船上的一个放至长件物的地方。
主桅与前桅之间的仓室被称为仓楼,又叫火柜仓或是火柜楼。内有伙作间、淡水柜和煤箱等。前面还有一个放给养的储仓。船上的烟囱除去用于灶台之外还可兼作火攻时的火种保留,但是由于这是货船所以这个功能从来没有使用过。
几根主桅之下就是主楼了。里边则是船上的卧室,卧室下面则是水仓。再往后则是长楼,这个就简单了,这里是货船的核心,装货的地方。长楼之后是舵楼。这里是全船最为重要的地方。因为这里除去有控制方向的船舵之外还有针盘。
什么是针盘呢。相信很多人听都没有听过这个无比重要的东西。罗承续在没有玩船模之前也不知道。原来针盘就是指南针。因为中国二千年前就会使用指南针了,并且是第一个将指南针运用到航海里来的民族,而在这个时代里的指南针都是装在一个不透风的小房间里的水盘上的,所以被称为针盘。因为针盘上刻有二十四方位,所以在航海的时候通过记录不同距离下针盘的变化就可以记录下航线,所以中国自宋朝开始就航线称为针路。而明朝航海技术大多从宋朝继承而来。所以明朝里航线同样叫针路。但是这些名词随着便子朝的解蛮统制,以及后来被西方自海而来踢开了国门之后的盲目西化而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以至于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居然不知道。好在自己已经问过了大伯,所以也已经知道了这些东西,不过实到还是第一次看到。
除去这个之外舵楼里还有一些卫生盈洗器具。如果是战舰的话,那一般还会有一个望亭(不是望斗,那个是在桅杆之上)在舵楼之上,但是这个不是战舰自然不会有这样的设备。
参观完了整个船之后罗承续才安静了下来。船体其他外面的如披水板,多孔式升降舵一类先进的设计自己在玩船模的时候都知道了,没有毕要再麻烦黄定了。于是罗承续回到了船尾的哨间里休息。
虽然设计先进,但是这段时间由于东北风大,所以海上风浪还是相当大的,摇来晃去的。原本罗承续还想睡一睡,但是这样哪里还睡得着。中国式帆船上的床都是象未来火车上的卧辅一样的结构,自然在摇晃的环境下非常的不舒服。而一下子罗承续也没有办法找到吊床只好在这种情况下半睡半醒的来到了那个放着大量干粮的小渔村了。在这里把十几吨干粮都装了上来,还顺带了几个人上船。这才继续的出发。终于在入夜之前回到了双屿。这一次带回来的巨量食物使得岛上的人终于得以暂时的摆脱了食物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