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逝者如斯。
在部队,戚少康失去了报考军校继续深造的可能,也就没有了其它的选择。服役期将满,戚少康不得不面对复员回家的现实。
按照现行的政策,像戚少康这样的农村退伍兵,只能是从哪儿来的回到哪儿去,不存在安排工作的问题。也就是说,在部队练就了一身钢筋铁骨、胸怀远大抱负的戚少康只能再回到农村,回到他那七山二水一分田的家乡。
在这个时候,戚少康首先不得不考虑的是他与黄莺的关系。城乡差别,社会地位的差别,使戚少康陷入痛苦而现实的思虑当中。他辗转反侧,茶饭不思,不能自拔。他最终做出了一个决定:与黄莺分手。
从此,戚少康不再与黄莺进行任何联系,同时委托老同学,把不再继续相处的决定转告给黄莺。
老同学接到戚少康传来的信息,纳闷地问:“我看你们相处得好好的,你怎么说不处就不处理呢?”
戚少康无奈地摇摇头,说:“我配不上小黄。”
老同学更加疑惑地问:“你这话是怎么说的呢?我看你们挺般配的,怎么整出配上配不上的嗑儿来了?”
戚少康坦言相告:“我不是说别的,而是说工作。我马上就要复员了,得回农村去,将来怎么样,根本就没有谱儿。小黄是国家公务员,家又在城里,这之间的差距是无法弥补的。我们就是现在这样处下去,也不会有什么结果。到最后,也是劳燕双飞,不可能走到一起。”
老同学沉吟起来,她不得不承认戚少康说的很现实,的确是难以解决的问题。
而与此同时,黄莺在家里也遭到了父母的反对,其理由,与戚少康所言如出一辙。
父母坚决反对女儿继续与戚少康相处下去。强调他们不能不为自己的独生女儿今后的生活和幸福着想。
通过这么长时间的接触,黄莺发现戚少康是一个身上没有沾染多少世俗尘埃的人。他的单纯、热情、质朴和不屈不挠积极向上的精神,在当今青年人中是少有的。
黄莺相信自己的眼睛,更相信自己的判断。
黄莺主动登门,到部队找到戚少康,对他说:“我不在乎你的出身,不在乎你是不是回农村,也不在乎你将来的发展,我只在乎你这个人。”
戚少康被黄莺的真挚所感动,更为黄莺的果敢和坚贞而惭愧。他紧紧抓住黄莺的手说:“我一定不会辜负你的。我会加倍努力,兑现我的承诺。”
戚少康终于离开了部队,回到了成田。他要赶紧就业,尽快摆脱经济上的窘困,一方面要维护自己作为男人的尊严,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就是为了对得起黄莺——那个脱离了世俗偏见,对爱情忠贞不渝的女孩儿,兑现对她许下的承诺——给她一生一世的爱情,一个美轮美奂的家庭和一个永远快乐的生活。
为此,戚少康放下自己的尊严,甚至低下高贵的头颅,四处求人请,托关系,走后门,希冀着命运的改变。然而,成效甚微。
不久前,依然就业无门的戚少康,再度陷入经济困境。
黄莺的父亲住院,高额的医药费,使戚少康和黄莺目瞪口呆。尽管他们千方百计,极尽所能,但是仍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面对黄莺痛苦的泪水,戚少康的心都碎了。他恨自己无能,不能给自己深爱的黄莺以帮助,他恨世道的不公,恨医院的黑心,恨……,然而,光有恨能解决什么问题呢?戚少康已经筋疲力尽,无论是对生活,还是对爱情,他都无能为力,无计可施。
世事难料,造化弄人。就像上帝掩护追击者,同样也掩护被追击者。似乎是一夜之间,幸运之神开始垂青于他,吝啬的命运之光,也终于高悬于他戚少康的头顶。
正应了那句俗话:马粪蛋子也有发烧的时候。因岳父住院时缺少医药费的窘困,自己不能就业的尴尬等等一系列困难,在一瞬间都得到了解决。而解决这么多困难,仅仅就是靠黄莺姓唐的领导的一句话、一个善举。从天而降的喜事,使戚少康和黄莺极度兴奋,两人顶礼膜拜,谢谢。。上苍,谢谢。。那位救苦救难的唐主任。
最近,好事不断的戚少康,精神始终处于亢奋状态。生活向他敞开了怀抱,他自己的心里也重新充满了阳光。他要加倍努力,紧紧抓住幸运之神的双手,开创全新的生活。
院外传来开门的声音,打断了戚少康纵横无忌的遐思。
戚少康看到黄莺走进了院门。
黄莺进了门,颓然地坐到床上,神情疲惫,落落寡欢。
戚少康注意到黄莺情绪上的这一变化,赶紧凑到跟前,关切地问:“你这是怎么了?身体不舒服吗?”
黄莺没有说话,两眼直直的,目光显得呆滞。
“你这是究竟怎么了?出什么事儿了?”戚少康焦急地追问。
黄莺半天才出来一口气,转过头,轻轻地对戚少康说:“今天,我就先不回去了,你自己回去吧,我晚上还要到单位加班。”
戚少康发现黄莺的衣衫不整,脸上有泪痕,这使他越发地焦急起来。
“不对劲儿,你今天不对劲儿。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儿?挨领导批评了?和同事吵架了?还是……?”
“你别问了,我什么事儿也没有,就是有点儿累了,真的,你不用担心。”黄莺故作轻松地说,“你赶紧收拾,快回去吧,老人还等着你哪,快去。”
戚少康摇着头,他分明意识到,在黄莺极力维持平静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伤痛。
“我不回去了。你要跟我说清楚,你告诉我,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
戚少康急得眼睛都红了,他抓住黄莺的双手,好像生怕她跑了似的。
“你说,你说呀,是谁欺负你了?你的同事?主任?领导?唐主任……?”戚少康咬着牙,心急如焚。
当戚少康说到“唐主任”三个字的时候,黄莺抬起头,瞥过来一个眼神。这个眼神,似乎证明了什么。
漆黑的夜晚,戚少康独自卷缩在沙发里,目光失神地在黑暗中游荡,犹如他的灵魂,没有所踪。
黄莺仍然没有任何休息,留给戚少康的仅仅就是几句话。黄莺在短信上说,让他好好生活,不要惦念她,不要寻找她,她不会去寻短见,只是要离开这个污浊的现实环境,到另一个清净的世界里生活。
凭着敏感,戚少康判断,黄莺出走一事肯定与姓唐的有某种关联。于是,他采取了敲山震虎的策略,直接去找了姓唐的。从姓唐的种种表现来,证明了戚少康的判断。但并没有抓住真凭实据。
戚少康没有放弃。他继续采取极端的行为,毅然砸了姓唐的汽车,想逼迫姓唐的自己暴露。
三天的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