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高谦慎的徐达
徐达,明朝开国元勋,著名军事家。在朱元璋所有的功臣当中,徐达功绩名列第一,明朝江山有一大半是他领兵打下来的。徐达功高盖世,无人能及,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他功高不傲,为人低调,谦虚谨慎,表现出优秀的品德和处世风格。
徐达是安徽凤阳人,世代务农,出身贫苦,与朱元璋是少年时候的伙伴,比朱元璋小四岁。
公元1352年,朱元璋在汤和的动员下,参加了郭子兴的红巾军,很快得到信任和重用。第二年,朱元璋回家乡募兵,准备发展自己的势力。儿时伙伴徐达、周德兴、郭英等人欣然投奔,从此跟随朱元璋打天下,开创了大明江山。
这个时候,徐达二十二岁,他身材魁伟,面貌清癯,颧骨稍高,性情刚毅,处事稳妥,得到朱元璋的器重。朱元璋在向南发展势力、建立滁州根据地过程中,徐达一直充当先锋,首立战功。
公元1355年,著名猛将常遇春投奔了朱元璋。常遇春武艺高强,作战勇猛,朱元璋很是喜欢,但觉得他不够沉稳,于是,经常任命徐达为主将、常遇春为副将,将两人搭配使用。果然,徐达、常遇春配合默契,相得益彰,率军南征北战,平定四方,战无不胜,几乎没有遇到过敌手。
公元1356年,朱元璋渡过长江,继续向南发展势力。徐达、常遇春率军一路攻无不克,直至攻占了南京。之后,徐达率军占领了常州、宁国、宣城、宜兴等地,很快形成了以南京为中心的大片根据地。在创建根据地的过程中,徐达功居首位。
公元1360年以后,朱元璋开始平定江南,先后攻打陈友谅和张士诚。朱元璋一方面对外作战,扩大地盘;一方面要守护南京老巢,确保后方安全。因此,朱元璋与徐达几乎是轮番外出,徐达出征时,朱元璋留守老巢;朱元璋亲征时,徐达就镇守南京,足见朱元璋对徐达的信任和倚重。
在与陈友谅的战争中,多数时候是朱元璋率军亲征,但有时候也让徐达领兵。有一次,徐达在九华山下设下埋伏,全歼了陈友谅的一支劲旅,斩首一万多,生擒三千人。
常遇春对徐达说:“这是陈友谅的嫡系部队,俘虏应该全部杀掉,以免留下后患”。
徐达不同意,说:“不能杀俘虏,那样会坏了我军仁义之师的名声,得不偿失。”
常遇春勉强同意了,但越想越不放心,于是夜里悄悄起来,令手下士兵活埋俘虏。徐达得知以后,立即制止,并报告了朱元璋。朱元璋夸赞徐达做得对,下令将其他俘虏全部释放了。
朱元璋灭掉陈友谅之后,自己坐镇南京,命徐达、常遇春率领二十万大军,南下攻打张士诚。徐达不负重托,不到一年时间,就灭掉张士诚,平定了江南。
公元1367年,在统一江南之后,朱元璋命徐达、常遇春率二十五万大军北伐中原,推翻元朝。徐达率军先取山东,再占河南,然后长驱直入,直捣大都,不到一年,就收复北方,推翻了元朝的统治。
徐达占领大都以后,又马不停蹄,继续西征,连续攻占山西和陕甘地区,基本上统一了全国。所以说,明朝一大半江山,是徐达率军打下来的,徐达是明朝最大的开国功臣。
公元1370年,朱元璋在得到天下以后,大封功臣。徐达战功第一,被封为魏国公,俸禄五千石,在所有的功臣当中,徐达的俸禄最高。朱元璋任命徐达为右丞相,封为太傅,位列三公,还授予他“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的荣誉称号。
朱元璋与徐达关系亲密,结成了多重的儿女亲家。朱元璋让四子朱棣娶了徐达的长女,后来成为徐皇后;让十三子朱桂,娶了徐达的次女;让二十二子朱楹,娶了徐达的三女。徐达的三个女儿,都嫁给了朱元璋的儿子,足见朱元璋对他恩宠至深。徐达的功绩、地位和荣誉,在明朝无人能及。
徐达功高盖世,为人却十分低调,从不对人夸耀自己的功劳,与人交往的时候,总是彬彬有礼,礼贤下士,决不趾高气扬,更不仗势欺人。这是徐达的一贯作风,他率军出征的时候,善于安抚部下,与士兵同甘共苦,将士们都乐意以死相报。徐达在攻占城池以后,严厉禁止抢掠,张榜安民,推行仁义。
徐达深知功高震主、树大招风的道理,他多次领兵外出征战,但每次获胜回来,都立即把将军印交还给皇帝。徐达平时从不结党营私,培植个人势力。朱元璋对他特别放心。
徐达与朱元璋是儿时的伙伴,从小一块长大,有着多年情谊。因此,朱元璋从不称呼徐达的名字或官衔,仍然以兄弟相称。可是,徐达却一直坚持以君臣之礼相处,对朱元璋毕恭毕敬,行跪拜大礼。
朱元璋经常与徐达一块喝酒,有一次,徐达喝醉了,朱元璋让人把他扶到自己的床上休息。徐达酒醒以后,吓了一跳,赶紧跑出屋去,趴在地上,口称死罪。
徐达生活简朴,外出时轻车简从,住的房子也很破旧。朱元璋见了,于心不忍,要把他做吴王时居住的官邸送给徐达。徐达坚决推辞,不敢接受。
徐达为人随和,从不树敌,但他公平正直,也不与邪恶势力为伍。胡惟庸做丞相时,千方百计拉拢徐达,时常送他贵重物品,徐达均不接受。徐达劝朱元璋远离胡惟庸,胡惟庸怀恨在心,想收买徐达的仆人陷害他。徐达知道以后,并不与胡惟庸计较,只是绝不与他来往。
《明史》记载说,朱元璋曾经高度赞扬徐达,说徐达“受命出战,战无不胜,而且从不自夸战功;对女人无所爱,对财宝无所求;居功不傲,陋车简舍。像这样行为正派无疵、品德高尚可与日月相比的,唯有徐大将军一人。”
公元1384年,徐达在北平患了背疽。背疽是长在背部的疮肿,现在治疗很容易,不算大病,可在古代却难以愈治,甚至危及性命。历史上有不少名人死于背疽,如范增、刘表、曹休、孟浩然等人。
据《明史》记载,朱元璋听说徐达得了背疽,十分着急,立即亲笔写了一封慰问信,派徐达长子徐辉祖携信前往北平,并将徐达接到南京治疗。治疗了一段时间,徐达病情有所好转。不料,第二年,徐达病情加重而死,享年五十四岁。
闻知徐达死讯,朱元璋异常悲痛。当时正在上朝,朱元璋立即停止了朝会,率群臣进行哀悼。朱元璋还亲自为徐达送葬,发丧时大哭不止。
朱元璋追封徐达为中山王,谥号“武宁”,赐葬于钟山之阴,御制神道碑文,并配享太庙。朱元璋命人画了徐达的肖像,悬挂于功臣庙,位列第一。
徐达有四个儿子,朱元璋特赐徐达子孙三世都为王爵,世代享受荣华富贵。
从《明史》记载来看,徐达是因病而逝,而且死后备受哀荣。可是,有些野史却说,徐达是被朱元璋毒死的。
流行甚广的一个说法,是说徐达得了背疽,不能吃鹅肉,可朱元璋偏偏送给他一只蒸鹅。徐达知道朱元璋要他死,于是流着眼泪吃完了蒸鹅,果然背疽发作而死。
这个传说来源于野史《龙兴慈记》。《龙兴慈记》是明朝中期一部小说笔记,作者王文禄在序言中说,他小时候常听慈母讲述明初的故事,于是记录下来,但所记的故事是不是真的,他就不知道了。可是,后世却有不少人把这个传说故事当成了真的。
笔者曾经咨询过中医,中医说,吃蒸鹅致使背疽发作而死的说法并没有根据,应该是无稽之谈。
笔者认为,朱元璋是不会杀徐达的,原因是徐达对皇位构不成威胁。徐达死的时候,朱元璋只有五十八岁,身体健壮。皇太子朱标,已经三十一岁,朱元璋为了培养朱标,很早就让他参与朝政,朱标在朝中威信很高。因此,不论是朱元璋的皇位,还是日后朱标的皇位,都是十分牢固的。所以,朱元璋没有杀徐达的必要,何况徐达功高不傲,谦虚谨慎,朱元璋对他十分放心。
朱元璋儿时的伙伴汤和、郭英等人也都善终,只有周德兴,因儿子淫乱宫廷而被赐死。
《明史》对徐达给予高度评价,说他稳重有谋,功高不伐,公正谦逊,善持功名,实乃明朝功臣之冠,自古以来的名将没有超过他的。
在朱元璋的开国功臣当中,除了徐达,要算常遇春的功劳最大了,常遇春以威猛善战而名扬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