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我是这样思考的,我面对的是小孩,我教的是初等教育,所以,我借这个话题说说教育观比他们了解这本书的内容更有深刻意义,如果我面临的是几位研究生,当然,我的这套是绝对没有市场的,因为他们早知道老师说的那些大道理,在现实中是用不上的,尤其是初等教育阶段的老师教给我们的。
我也早知道,社会的诱导教育比老师的引导教育要成功的多,老师说的天花乱坠,都被现在走上社会是青年男女们沦为谈话的笑料,比如,我现在就在笑我们的小学老师的行为或是一举一动,是那么的可笑和可鄙。
可笑和可鄙是不为过的,我已在第二卷里的把读书人的秩序简略的思考了一番,结合现实,做了一番思索,深感过去的老师真可悲,可悲的有些迂腐。
可悲,是一个教育时代的可悲,而不是某个人的可悲,我们还在延续着这样的可悲,当然现在我的学生在毕业了后把我谈为笑料,我是可以理解,但也希望他们能看到我的这些思想轨迹,能理解我们便不错了,我很欣慰。
其实,不理解,更欣慰。
理由是,不理解我们,也可以换来他们的觉醒和反思。
为何要谈到爱情这个话题,是我鉴于对我们班“班花”的爱情命运的一点反思。可以说,她之所以能走上那条道路,也是我班主任的失职吧。
直到今天,整理对于她的回忆,总觉得心里丝丝隐痛。
如果我那时果断的理清她的思绪,武断采取必要措施,虽是不那么明治,但也许还不至于今天如此境地,有家不能回,还要做个小三。
在我看来这不是缺少性教育,而是缺少爱情的教育,这就是使我犯困的爱情到底是怎么回事?
就说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吧,对于贾宝玉而言,到底更需要谁?林黛玉选择贾宝玉,到底是不是明智?
如果按照“缘分”一说,的确,他们前世就有缘分。我们在找对象之前,如若都能看到自己前世的缘分,也许我们可以不会那么阴差阳错走到一起,还要背负起对方沉重的负担,直到累倒自己,累倒两个家庭,最后毁掉自己的青春年华,阴影到自己的一生。
就说矮脚虎和我们班的班花结合又分开,还有送给我们村那个孤寡残疾老人的那个小孩,他们如何弃除到所有的这些带给他们一生的阴影。
其实,这些都不愿这些孩子,是这些孩子缺失了某种教育。
这是谁的错,班主任我的错,老师的错,教育的错。
可悲的是,教育迫使他们做了这次冒险的选择,简单地说,就是说如果在阿连和矮脚虎之间选择的话,他宁愿选择矮脚虎。我不是就事论事,我是列举了两种现象,就是读书人和流氓的差别和差距。
显然这样的差距,打破了他们通过读书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的愿望。因为他们看到了距离自己最近的读书人悲惨的榜样。
现在我的这位学生如果能和我私下交谈一次的话,我会对她直截了当地说:上策,选择读书,通过读书,步入上层阶层,然后再选择,这样我们会加重选择的筹码;中策,如果准备不去读书,而要急切开始自己的另一种生活的话,我想,选择一个好的有素养的读书人,比选择矮脚虎的要好,理由是为了生活,生活不是选择钱,而是选择挣钱然后生活。
下策,上个技校,另谋出路。前提,保持良好的抗诱惑力。
可惜,我们的教育也不允许在她还是的学生的时候让我和他谈这样跑题的话题。当然现在允许,原因是她不再是学生,但却再没有了这样的机会。
回到上面贾宝玉到底需要的是谁,林黛玉选择贾宝玉是不是明智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要生活,必须是薛宝钗,至少不选林黛玉;关于林黛玉选择贾宝玉是不是明智,我的回答是一点都不明智,我随便在红楼梦里给林黛玉找个对象,都要比贾宝玉合适,当然不是焦大了。这样说来,作者关于贾宝玉和林黛玉大篇幅的前世缘分的描写,就属于赘笔了,所以,还是他们结合的好,原因是在吃穿不缺起居有人服侍的条件下,彼此思念着对方,就可以结婚。这只能是生活在那个阶层的人们独有的爱情观。那么选择和黛玉结婚,结局皆大欢喜,可是关于贾宝玉和林黛玉的传奇经典爱情故事就不会流传到今天了。
我思索,这样的爱情能否发生在刘姥姥家?这就是个很现实的问题了。
现实告诉我,我们班的班花的确没有遇到到传奇的爱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