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多未必是福-反思足球
我一直认为中国足球的问题是钱多惹的祸,也就是说,钱多未必是福,因为来得太轻松,太容易,不需要艰辛的劳动和付出,伸手可得,这种钱,多了不仅不会变成激励人奋发的动力,反之,钱多养懒,最终会变成阻力。
中国足球这几百号运动员、教练员包括官员不少人属于此列。
此前写文章,我还把希望寄托在中青队身上,那么随着中青队的队员进入甲a,染缸一染,这希望的一代,好象紧步老大哥的后尘,最终可能没戏。
用不着引用中央领导同志光靠钱多不行的讲话,还是让国青队沈祥福教练和唐鹏举领队来说吧!
【从亚青赛到现在,国奥队的人员一直没有太大的变化,近一段时期以来,国奥队教练组发现,一些队员已经有了惰性,尤其是在国奥队的队员大部分队员都进了甲a一线队后,随着他们名气的增长和收入的增长,一些队员的心态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沈祥福说,每一次他们回到国奥队,他都可以感受到他们的思想和行为都在发生明显的变化,许多队员在心态和技战术能力上都越发成熟,让人高兴,但也有些队员的变化让人担心,由于现在甲a球队当中存在不少不良的风气,有的队员平时对自己的自我管理不严,训练中也减少了原来在中青队时的那股冲劲。
在土伦杯之前回到这支队伍担任领队的唐鹏举也说,现在这些队员人长大了,钱也挣多了,就没有以前那么能吃苦了,训练劲头也没有那么足了。像国奥队去土伦时,住的酒店床有点窄,队员们有的抱怨起来,唐鹏举告诉他们,前年你们到西班牙集训时,住的是学校的教室,也没见你们谁抱怨过,现在住这么好酒店,牢骚倒多起来了。
从当初组建中青队以来,沈祥福心里一直最担心的并不是这些队员技战术上的问题,而是他们思想行为上的变化,沈祥福说,“我已经看见不少天赋比我好得多的人,就是因为自我管理不严,毁掉了自己。”
所以,在国奥队建立以前,沈祥福就希望国奥队最好每个位置都有三到四个队员去竞争,这样会形成一种竞争环境,只有竞争的残酷才会真正增强队员们自觉的意识和向上的动力。】
以上这段话,引自重庆晚报七月十五日六版,王印毅记者的文章“防止队员思想滑坡国奥集训引入竞争机制”。如果说沈祥福、唐鹏举先生的讲话,反映出中国青年足球现实的话,对于教练组想出来的竞争机制,是否残酷,是否凑效,笔者却不敢轻意认同,因为沈祥福等教练他能想出来的办法就如此,超出这个范围,他就没有一点办法。
比如,不打国奥队,他可以照旧打甲a、甲b联赛。当甲a、甲b联赛的收入,远远超过国家队、国奥队的时候,你这种竞争机制能有多大作用?
进入国奥队、乃至于进入国家队,得到的只是一个名,而没有任何经济实惠。
我想这一点,国奥队的队员清楚,国家队的老大哥也明白。也就是说,如果这个行业的竞争机制不存在,那么沈教练的竞争机制就不得不大打折扣。下面我引用笔者的另一篇文章,“面对柬埔寨原来想着钱”以说明这个问题。与沈教练共勉。
面对柬埔寨原来想着钱
-再谈钱多惹的祸(见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