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端还没醒么?看来很危险啊!”朦胧中,赵端听到有人在小声说话。猛然间,他睁开了眼,便看到了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
“这是哪里?我是不是死了?”赵端喃喃道。
“赵兄弟,你终于醒了!”那少年激动地抱着他道:“你放心,我是不会让你死的,除非我先死了!”声音不大,却带着一种决心。
“你是谁?我为什么会在这里?这是什么地方......”话未说完,赵端就感到头痛欲裂,不由得抱着头“嗷叫”起来。
“......赵兄弟,你怎么了?你不要吓我啊......”那少年看到赵端痛苦的样子,顿时慌了手脚。
良久,赵端站了起来,刚才一连串的“记忆”涌入他的脑中,让他痛苦万分。
他终于“记”起来了:这个年轻人杨流芳,是自己为奴隶时的朋友。而“自己”有着显赫的身世,是燕王赵德昭一脉,宋太祖赵匡胤的嫡系后裔。
原来这个在空间里,赵光义接替赵匡胤做了皇帝后,封了赵匡胤的长子赵德秀为腾王,次子赵德芳为燕王。不幸的是,赵德秀年纪轻轻就病死了,后面赵光义又逼死了赵德昭,却把赵德昭的儿子封为贤王,封地划在江南,因此又被百姓称为“江南王”。
赵光义这么做,其实是为了笼络人心,此后,宋朝历代皇帝对“太祖后裔”都异常猜忌,大肆打压。因此“贤王”们一代比一代落魄。
到了这一代,已经落魄到了连吃住都成问题的地步了,幸好有一姓林的大商人救助。那林家的祖上是赵匡胤的心腹,对赵匡胤忠心耿耿。那林家先祖又留下祖训,要自己的后人尽力辅佐历代的“江南王。”
三年前由于方腊的造反,“江南王”受到了牵连,被北宋朝廷以“治方不利”的罪名发配充军岭南,在路上却被秘密处死。而赵端则在一个忠心的护卫的保护下逃了出去。
那忠心的护卫带着小王子逃到了辽国,却不幸因病去世了。没人保护的小王子就很“合理”地成了契丹人的奴隶。
但赵端清楚地知道:自己是发生了空难,按理说应该已经死了!!可是为什么会出现在这个地方呢?
从杨流芳口中问出一些自己想要知道的事情后,赵端知道自己倒霉到极点了!原来他所在的地方是宋辽边境的一个小山谷,而此时是北宋政和年间(宋徽宗年号)。
“好了好了!”赵端正在发愣,却听到杨流芳高兴道:“你好好呆着,别胡思乱想,我去给你弄点水喝。”这时赵端才发现自己所处的地方是个粗粗搭起的草棚,连门都没有。杨流芳走出去后,赵端又恍惚起来:难道我是在做梦?可梦哪有这么真实的?他重重地掐了掐自己的大腿,痛得脸都绿了。
“会痛!那就不是梦了!”
“穿越了!”到最后赵端很郁闷地得出了这么一个不知道是好还是坏的结论。
不久杨流芳带了水回来,给赵端吞了些水。
从杨流芳滔滔不绝的话中,赵端终于听明白了自己的处境。原来这谷中的人绝大多数都是宋辽兵境附近的下层汉民,甚至奴隶,是些患上了瘟疫的“病人”。宋辽两国虽然一直来都很敌对,但在对待这些患有“疫病”的人的时候却出奇地一致。谷中的一些人是被宋军赶进来的,更多的却是辽军的“杰作”!当初被赶进来了两三千人,如今还活着的却一半都不到了。
过了几天以后,赵端意识到,眼下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才能让自己活下去。
在这里,他不再是春风得意的总经理,也不可能是那个什么“贤王世子”。他只是一个刚刚十六岁的少年,有头脑也有点力量,但这显然不够,他能依靠的,就是自己的“朋友”杨流芳。
想到了杨流芳,他才发现今天自早上开始杨流芳出去后,就没有再看到他了。他放心不下,便出了草棚,前去寻找。这并不是说他对杨流芳有什么感情,而是因为在这里,他仅仅认识杨流芳一个人。
赵端打量了一下周围的地形:这个山谷是个葫芦状,靠近谷口的是一个宽不足二十步的狭长小谷,小谷后面是一个大了二十多倍的大谷,小谷和大谷之间还有一个隘口。发放口粮的地方就在小谷之中。
很多人都往那个隘口狂奔而去,路上撞倒了人也不管不顾。赵端看得直皱眉头,心道:这些都是些什么人?怎么这么蛮横。不是说宋代的人最讲理的吗?
他一把拉住一个正往前跑的小伙子,问道:“这位兄弟,为什么大家都往那里跑啊?”那小伙子用一种看死人的眼光看着他,说了一句“神经病”就甩开他的手继续往前跑了,一路上还撞倒了三个人。
“哎!小伙子,你是真不懂还是假不懂啊?”一个被撞倒在地的老人颤巍巍地站了起来,用一种让人很不舒服的眼光看着他。那眼神中有一丝的愤怒,惊讶,更多的却是疑惑也不解。
赵端道:“老伯!我是真的不知道,我今天早上刚醒了。我的兄弟自早上出来就不见了,我来找他,却......”
“难怪咯!”那老头感叹了一声,道:“他们是去抢口粮!”
赵端奇道:“抢口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