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泉斩猫_闲时风月闲时情_奇书网
返回

闲时风月闲时情

首页
南泉斩猫(1 / 1)
最新网址:www.qisuu.info

最近一直在看蔡骏的《圣婴》,其中有一篇文章叫《恋猫记》,里面讲了一个南泉斩猫的故事,觉得挺有意思的,事实上整个《恋猫记》也是围绕着这个故事核心所展开的。下面先来讲讲这个“南泉斩猫”的故事:

唐朝池州南泉山上有位叫普愿禅师的高僧,世人称他为南泉和尚。一天,寺庙里的和尚抓住了一只美丽的白猫,谁都想拥有它,引起了争执。于是,南泉和尚把镰刀架在猫的脖子上说:“众生得道,它即得救。不得道,即把它斩掉。”

无人回答,于是南泉和尚一刀下去,把猫斩了。后来他的徒弟赵州知道后,立即脱下自己的草鞋,把鞋顶在头上走了出去。南泉和尚当即感叹说:“今天若是你在场,猫儿就得救了。”

看完这个充满禅机的故事,我一直试图着用自己的理解去诠释它。美丽的白猫也许喻味着人的欲妄,所以会引起连修佛参禅的和尚们都不能禁住的想要去拥有它。而南泉斩猫,其实就是斩断人们的妄念,以达到无物以求的境界吧!只是很难想像的是在佛教中,生命是至高无上的,无论是人还或是虫蚁,其生命价值是同等的。在佛家的戒律之中,不得杀生是头等需要遵照的,而南泉作为一个高僧来讲,他怎么会要为教度众生,而破戒杀生呢?更令人费解的是,南泉徒弟赵州的举措――把草鞋脱下置于头顶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他这样的行为,南泉会说如此这般,猫儿就得救了呢?

今日闲着无事,便去翻查《南泉斩猫》这个典故。

看到了蔡骏为此专门的一篇文章注解,大致意思就是说:

“大多数人眼中,雪白可爱的猫自然也是美的化身,于是,产生了争执。南泉和尚认为这种争执的根源在于猫,猫是祸水,必须要除掉它,才能消灭争执的根源,所以他斩了猫。但赵州不这么认为,他把草鞋顶在头上,以草鞋意喻因为痴迷于美而产生的痛苦。解决这种痛苦的办法不是把草鞋扔掉,因为人是不能不穿鞋的,草鞋和猫一样都只是替罪羊,是人类欲望的替罪羊。猫是无辜的,它的存在自有它的理由,它的美是天赋的,一切都是人类的自寻烦恼。美的根源在内心,由此而来的痛苦其实也来自内心,就算消灭了美的对象,但能消灭美在你心中的根源吗?不能。”――摘自蔡骏《关于南泉斩猫》

另有名籍《无门关》之中如此解释:

《无门关》第14则:两堂争猫本属迷执,见猫又欲得猫;南泉斩猫为当机妙用,启迪学人;赵州以草鞋作猫儿,意在警醒学人,一切唯心造,猫儿本幻相,众生之心惑乱,无中生有,执幻为实,带来无尽烦恼。

这两个解释的道义是一样的,前则出自于《恋猫记》的作者,我相信这个理解是符合他的故事内容的,但是从“南泉斩猫”这个故事本身来讲,我觉得蔡骏对赵州行为的解释有些牵强人意,晦涩难懂。后则出自于南宋禅师慧开之作。慧开其人自幼参禅,想必如此解释是合乎禅理的,但于我等凡夫俗子看来,即使翻译成了白话文,还是不太明了的。

还有网友如此解释说:

猫之本能是用来捕鼠的,而现在为其美丽而争执,却是本末倒置的事。所以赵州以足下之鞋冠以帽示之其众僧的行为是本末倒置的。

这样的解释赵州的行为是比较合理的,只是仍有疑惑的是既然如此,南泉又何必要斩猫呢?以言示众人即可,又何必要佘害生类呢?这样做未免也太不适于佛道了吧?

再看其他的诸多注解或是旁释再或是“无厘头”一点的猜想,林林总总,可成大观。有书讲“南泉斩猫”是禅学的一门公案,千年以来就是众说纷纭,也没有一个最合乎情理的说法。也许真的就如某个网友所说的南泉和尚看见两派僧人为争一只猫而吵来吵去,烦心的很,所以找个借口,提刀把它斩了。事后又悔及其行为败了他的一生的修行,所以将事之本委再告以徒弟赵州。赵州是一个聪明人,他不说话,只须做一个弗夷所思,无厘之极的动作,南泉于是就能顺坡下驴,念了个佛号,道了声“佗佛”,把这件简简单单的事情拖入了千年不解公案之中。

于似乎明白,怎么做?为何做?这样所谓的禅机也不过就是某个人晦涩不明的想法。晦涩是必须晦涩,不明是不能言明,那么我们外人又怎么能参透。就算有些世事,必需要我们参透,那么最好的答案不是在于言语,而是在于体行。因为到了那个时候,你无论做什么或是怎样去做,自然都会有聪明人能够参透。就像赵州这样,即使不是拿鞋置于头,换成其他事情,如打碎个把茶杯,踢翻张把椅子,也一定能得到“如你在场,猫不至以死”的感慨。

世事如此而已。越是奇怪的言语,越是莫名的动作,才能显得你高深莫测,你无须做一个解释,只是摇头叹息的离开,就足以让很多聪明人做那恍然大悟的姿态给你做出千百种的诠注。而且这样子的诠注,永远不会有一个决定性的答案,因为最最高深的就是始作为者永远不会给你一个真话,让你根本就无从辩识,只好叹得自己资质浅薄,慧根有欠。

所以人生是没有所谓的“真话”的。我们自小便遵从师长或是自悟而得出一些“人定胜天”、“因果报应”、“天网恢恢”再或是“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只须勤奋,人生前途不可量”等等之类的至理名言、教条。只可惜说了千百年了,我们总还是不信。因为所谓“真话”,自在人心,各有各的答案诠释,拿出来给人看的多半是“假象”了。只是到了该下决定的时候,我们还在当断不断的,不愿意说些“假象”以自欺欺人,于是一迟疑间,猫头已落地。

咆呼叹哉!只是那猫,何罪之有?也许就是所谓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我既然还没有拿起屠刀,又怎么谈放下?

附后言:刚发了文章以后,就收到朋友的信息,他相告我了解了,唐末时从谂禅师,即文中赵州对此的谒语,全段如下:

师(南泉普愿禅师)因东西两堂各争猫儿,师遇之,白众曰:道得即救取猫儿,道不得即斩却已。众无对,师便斩之。赵州(从谂禅师)自外归,师举前语示之,赵州乃脱履安头上而出。师曰:汝适来若在,即救得猫儿。

从谂禅师:草鞋是用来“行道”――走路的,当穿在脚上,不当放在头上,放头上表倒反之意,寓南泉所问之话,是“道不得”,这种“自性”境界,是不可说,不可说,“言语道断”的。

原来,真是一个“道不得”啊!哈哈,我理解的虽然白话肤浅一点,而且关于赵州行为之无厘头一段(比如说什么摔杯子踢椅子之类的)是有错误的,有谬高僧,希望有路过的和尚朋友不要打我!

但转而言之,于文之最后,我的看法还是有几分接近的,如此想来,仍是快意!

最新网址:www.qisuu.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