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说明的是,第三种“故事的未来可能”、是笔者“预定”的“计划”。
在自以为达到了“练笔”和“熟悉情况”的目的以后,压缩了故事的后半部分,根据自己的初步规划,实现了三十万字以上的目标……
其实,读书、许多人读书还是喜欢“单行本”,绝不夸张、五万字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肯定比一百二十多万字的《战争与和平》拥有更多的读者。
…………
“你们说说,你们看到公司今天的现实、想到了什么?”
当年的保管员、老了,银发满头,虽然还精力充沛、虽然还思维敏捷,但豪情万丈迈出的脚步、尽管踏得很重很实,脚的高度已经大不如前……
做为北方食品领域的“业内巨头”,他旗下的食品加工企业数量和规模,都足以左右业内的“大决策”。
办公室很大、很宽敞,但熟悉保管员昨天的人都有一种不说出来的印象。虽然面积大得多,虽然陈设多得多,格局方面、不过是鸿远公司老板当年的办公室的“翻版”。一幅更大的“奔马图”,出自当今国内最著名画家的“代表作”。不同的是,鸿远公司当年的“奔马图”都是许多匹马的“群起”,而保管员面对的“奔马图”,只有一匹矫健的马在奔驰……
坐在“奔马图”下沙发上的两个人,一个是协助保管员管理集团子公司的副总经理芬儿,这个当年的农家女、拥有许多让人炫目的社会职务;另外一个是顶着另外一家重要的食品企业总经理头衔、实际管理保管员旗下集团“控制”或“能够实施重大影响”的食品企业的连红,人到中年的连红、言谈举止越来越酷似保管员,所以集团内部有一种“老板分身”的说法。
虽然说话的口吻很象“唠家常”,连红和芬儿却目光严峻地对视着,不敢开口。
集团和集团控制的企业,超过百分之七十的股份属于保管员的几个儿女,虽然这些孩子们一次都没有出现在集团董事会或高级管理层,甚至很少出现在集团公司,但保管员越过“妻子们”、在创业之初,就把股权“分配”到了当时还在读小学、中学甚至学前班的儿女们名下……
在管理和运营方面一直被业内称为“范例”的集团,事实上、是一部只有一部发动机的“庞大机器”,所有声名显赫的集团核心成员,无非都是“执行者”,所有的“大决策”,所有的“大原则”,都出于这间办公室、出自这间办公室的主人。前瞻能力和敏锐的洞察能力,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失而减弱,相反、做为生物人的越来越老,在心智方面却反向表现为“无与伦比”的“强大”。
“我的孩子们,我在问你们问题,不要犹豫、不要有什么顾虑,直接回答我。”
保管员慈祥地微笑着,再一次催促连红和芬儿――
“我的孩子们”,因为保管员总是这样称呼连红和芬儿,再加上他们之间年龄的差距,还有芬儿一口一个“我爸爸”,集团内外许多人至今都不确定连红和芬儿是不是保管员的女儿或是侄女、外甥女……
连红再次看了看芬儿,并没有讲话。
虽然保管员的儿女们都在集团之外,分别“开辟”出自己的“领地”,而且大多与商业无关。但这些“羽翼渐丰”的儿女们,开始在保管员的允许下,分别“逐步”管理起属于自己的“资产”,仅仅三年间、已经在集团形成了几股忠于不同“未来继承人”的势力,所以不敢嚣张、是因为保管员还牢牢地控制着一切。
“我想起了当年的鸿远公司――”
因为父女相称,而且芬儿确实在心里把保管员放在父亲的位置,加之没有连红想的那么“全面”,芬儿终于忍不住说出了心里想要说的话。
说过以后,芬儿有些后悔起来。一直以来,许多知道鸿远公司和鸿远公司老板的人,背地里、都把保管员与保管员的集团视为“继续”或“二世”。
“我也是这么想的。”连红沉吟一下,还是不能不回答。
芬儿和连红说完以后,紧张地望着保管员。
微笑、那微笑一丝都没有改变,显然、保管员对于听到这样的回答,早成竹在胸。“我的孩子们,你们也学会‘尊敬’我了……”保管员愉快地开起了玩笑:“怎么,跟我说话、也懂得察言观色了?”
“怨谁呀?”芬儿闭上眼睛,做了一个夸张的“鬼脸儿”:“你的脾气、越来越大,动不动就半天不说话,脸色能把看到的人冻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