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乱说,芬儿。”连红想的是芬儿没有想到的“为什么”,保管员特地把她们“召集”在许多集团中层“向往”、却从来没有踏进过的“那间办公室”,突然提出了这个“突然的问题”,肯定有“下一步”――
“‘三国演义’,我指导你们读过、你们自己是不是后来又读过?”
保管员总是如此不着边际地让自己的思想“跳跃”着,习惯了“追随”的连红和芬儿,不约而同地伸出自己的手指、算是回答自己又读过几次……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是规律。大到国事、天下事,小到家事,都不能例外。规律,我是学哲学的、我坚信,人不能超越规律,人只能利用规律。”
“独断”吧,一次次大风大浪、都因为自己的“幽明独发”而成功地让集团趋利避害,既让集团所有的人都形成“信任”与“敬意”,也让保管员不自觉地形成了“专行”的性格。眼前的“谈话方式”,实际就是许多企业再三派人来“取经”的“管理经验”的缩影。保管员滔滔不绝地讲,被保管员召集来的人、集中起所有的注意,随着保管员的思想“起舞”……
“有一个想法,我酝酿了几年,今天、终于形成了这个‘计划’。我非常想听一听你们两个的‘真实想法’,因为你们亲历过鸿远公司的‘结束’……”
薄薄的两页a4打印纸,芬儿和连红走过去、一人拿起一页,坐回沙发“研究”。
震惊,只看了一眼,连红和芬儿就都迅速抬起头,眼睛直直地望着保管员。那依然淡淡地浮在嘴边的微笑,告诉她们、这是真的――
“我老了。”保管员的目光越过连红和芬儿,全部被“奔马图”所吸引:“我老了,我也累了,今年、我的身体和精力已经大不如从前……”
连红死死地咬住自己的嘴唇,把涌起的泪水生生地压了下去。回过头来,看到的是芬儿无所顾忌地在啜泣。保管员三年前就几次公开“说明”自己已经“立下遗嘱”,从那以后、他一直在与疾病争夺着时间与生命力……
“没有人能够象我一样‘顽固’,或者准确地说是象我一样‘顽强’。”保管员收起那熟悉的茫然目光,再次微笑起来:“我是说,即使有人具备比我更高的管理能力,拥有我无法企及的才华,也不可能接替我、成功地管理‘习惯’于我的风格的集团。我留在集团的个人色彩,曾经是我的骄傲,现在看起来、是‘糟粕’,如果我不‘收拾好’,集团很可能将是下一个‘更大的鸿远’。”
“把集团一分为十五,等于把一个航空母舰战斗群分解为各个不同的战斗单元,独立起来使用,这样一来、集团不是等于‘解体’了?”
连红手里的计划,“没商量”地把集团和控股、关连企业很明确地划分成为十五个独立的经营单位,习惯于“大集团”的“优越”,连红不能不提出自己的疑虑,虽然她知道、“计划”实际就是决定,不可更改的决定――
“貌似雄伟的大山,实际有许多河流和洞穴,即使是那些生长着草木的山体,也可能因为雨水的浸泡而出现‘滑坡’。”保管员一副“放下重担”的轻松:“集团再强大,千丝万缕,致命的弱点与不可战胜的强大,是同时存在的。与其维持一个不可能再发展和再强大的集团,不如把具有发展潜力的资源、分解开来,让不同的人来用不同的管理方法进行管理,实现‘物尽其用’。”
“爸,你真忍心这样做……”
芬儿拼命告诉自己镇定、镇定,还是好半天才回过神儿。她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这样的“计划”,集团从无到有的创立和发展,每一个阶段、芬儿都做为参与者,坚定地跟随在保管员身边。虽然芬儿在集团的股份很小,小到前三十名股东里都找不到她的名字,可是、集团已经被她视为生命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我当然很痛苦,所以、我用几年的时间才说服自己。”保管员微笑着、那平静的微笑,说明他已经完成了一切必要的准备,包括“心理适应”――
“与其让集团在没有我以后‘挣扎’在风雨飘摇里,被强者一点点儿地撕咬,不如在我有生之年、在我还能够‘扶一把’的时候,由我自己来‘重新开始’。这不是‘单纯’的‘解体’,这是成熟的果实重新做为种子的‘播种’。”
“从明天开始,‘计划’就全面开始实施。集团做为‘一’、会存在一段时间,因为我还能工作,我准备以‘监督者’的身份,继续尽我的努力。但时间不会太久,八个月的过渡期以后,集团的招牌可能还在,但一个成熟的大果实,不再是被人‘艳羡’的‘争夺目标’,而是成为十五个充满希望和创造未来的种子、开始生根发芽,领先自身的努力和争取到的环境、去迎接属于自己的未来……”
“怎么做,我、连红都坚决拥护。”
芬儿比保管员还要激动,她听懂了、想通了,恨不得立即就开始“行动”。
“芬儿,你连我的‘计划’都没有看完――”保管员看出了芬儿“准备执行”的背后,是没有发现“自己也是种子的一个”:“你、小连,还有几个跟随我‘打江山’的同仁,都将‘独立’起来,实实在在地走一回自己的辉煌……”
连红知道,保管员的“计划”会很快在董事会和股东大会上通过,而且一切阻碍“计划”执行的困难,保管员可能都准备好了“克服”的预案。连红和芬儿走出保管员的办公室的时候,泪水再也忍不住、索性任由它流淌……
没有说出来的想法,芬儿不会想到、连红想得到。保管员不愿意连红或是芬儿成为“大吹姐”,就象他不愿意集团成为“第二个鸿远”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