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以上的反省,我们会进入一种非常微妙的状态。因为要用细微的心思来思考体验,呼吸会变得细微,有时还要屏息思考。这时全身轻安愉快,温暖宜人。思维也进入了一种微妙的境界。一切变得微妙起说。这种不可言说的境界,可以不三个比喻来说明。
四、一味瑜伽
1、睡梦喻
结果:一切都如梦如幻,都是神经系统接爱到一点刺激后在自身生发的再现和觉受。说它们有吧,情过境迁,这些觉受再也难以寻找。说它无吧,当我们在此时此境下,一切又是那么鲜明真切,实实在在。说生活是真吧,是因为有人重视了它的鲜明感觉,强调了这个特点。说它没有吧,是有人强调了它的流逝的特点。所以,在以后的时间内,当心念起时,我们可们心放松而不去依止它。
2、水冰喻
结果:
知心与物如水与冰。心知物时有特,心知心念时有心。就象冰在寒冷的时候为冰,在温暖的时候为水一样。一种物质在不同状诚下的形相而已。
是与非也是这样。同一种做法,符合我们观念时,它就是是,反之则为非。
爱与恨也是这样。同一个对象,满足我们欲望时,就是爱,相反,它不单不满足我们的欲望,还让我们更紧张时,恨就产生了。
以此类推世间事物大多如此。
3、水波喻
结果:
心动为物为念,心止于自身为静为乐。有心可见物,物入内为心。心显为物,二者就象水和波一样。动则为波,静则为水。
心与物的变化,是看你的注意力落在何外。是在内还是在外。
以上为密宗大手印瑜伽法门。属于渐法。
禅属于顿法。
只所以介绍渐法,是为了让人明白它有阶梯可攀。至于禅的修养,是以参话头为法的。也就是随随拿一个话头过来,如:“去听只手的声音,听到了,就会发现什么是禅。”这则禅话的意思,就是让人去听一只把掌的声音。在不同的地方去听,如在虚谷中听,会以为风声水声,是一只巴掌的声音。在静夜中听,会以为自己的耳音心声是只手之音。这都不是。什么是呢?你得专心地听下去。听到水声风声,是一个境界,听到心音耳音,又是一个境界,听到无法说出来,又是一个境界。但得一直听下去。听到最后,也就……当然,有玩劣的人会图省事,就直接着,一个巴掌没有声音,可是心细之人,立即就能反驳,因为声音的本质是空气的震动。一个巴掌在空气中移动时,也触动了空气的流动,一定有声音的,听不见的,只能说耳背。这是一个简单的科学原理。当然也有人说,它的声音太小,人听不见。这又是一种愚笨,是用听不见这假定的概念来搪塞了。属于自弃。就象说原子弹是有的,只是咱们笨,造不了一样。
当然,修养的法子成千上万,不可胜数。有名的象显宗的止观,就是将心止于一物上,等此一念消歇时,突然了悟心的本质
还有象禅宗的无门关,也就是用几十则禅话,将心止于“无”上,待久久纯熟之后,将无离去,即得禅的境界。禅传于中国,据说是达摩祖师传的。他的修行方法是面壁十年,一人静坐于洞中面壁,息心静虑,张于开悟。
法虽不同,旨趣相同。
总之,禅在当下体验,长时间的体验。不可以思虑攀缘。思虑的时候,心离开了对对象的体验,再去在脑子中再造成,这时候过去的经验就参与了进来。经验的东西中,很多已经过去不再出现,所以妄就出来了。
心无念,即为禅。所谓无相,即是。
一切修为,其目的都是为了体验有与无物与心人与我等等对角的本质。当我们明了这一切时,离名相,离言说,离因果,也就是了不可得。此时,我们便会如儿童,回归了生命的本初状态。这种状态不是无知的状态,而是神经健全,用心体验,所谓解决问题先要虚怀以待就是。
相反,用过去的经验代替现在的观察思考,经验主义,教条主认,守株待兔式的用待生活,那是没有出息的。文学家这样,便会写出流水作业,写出公式化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