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幻想,经过累劫,历尽磨难,开始只是一丝在生物体中的神经颤动,经过多少次的观想,又经过多少年的生长,最后外化为有形的相,积少成多,由无到有,累年此念不灭不移由小到大,由无形到有形,你不能不惊叹于他的顽强是,你也不能不赞叹它的幸运,这一切发生得多少地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用这样的一种眼光,再来看这一切的时候,你不能不敬畏,不能不为这种自然的造化的鬼斧神功所折服。
任何一种相的生长存在,都要靠其他相的支持,它们互为依存,互相矛盾,相中的形为我们感知,色让我们愉悦,气味让鼻迷醉,触为皮肤感受……正是这种丰富多彩的相,让我们知道了自身的丰富多彩。心让我们有情,情使我们激动水不己,让我们体会到什么是快乐什么是痛苦,又让我们的紧张而紧张又为下一次的放松做好了准备。所以,世界是让人愉悦的,也是非常美好的。
禅者明了一切相都是因为一念一妄而成,故不再迷于相,但绝不离开相,而会进一步地去注意于相的奇妙感爱,进入永远地愉悦的欣常中了。而欣赏又让我们进一步感受到这个世歇的丰富多彩。
相的形成,既需心念做种子,又需要许多机缘,稍一差错,便烟消云散了。因而你眼见任何一种相,既需外物,又要有此心,内外稍有差错,便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所以,我们对所见之相能不怜惜吗?花开三日,一落须再一年,一相消散,不知多少劫才能又现于世!
物在人心为相,所以,有相必有物与之相对,只有心明白如镜,才能映相。只有用心体会,才会真实在反映实物。心念稍一变化,眼中的物相也就发生了变化。或者物稍一移动变化,心中的相也跟着变化。这种主体与客观的互动,使人眼中的相老是变动不停,它也正是相的魅力。盖棺定论,就是说的这种因为变化而无法确定的本质,特别是人,只有等他死了,才能做出肯定的结论。
因此,真正的禅者,绝不是一味地追求抽象的空无最后坠入顽空。
真正的禅者,也不是将相的执真为普通人的常见,从而在轮回中难以自拔。
禅不迷于物亦不离于物。
禅不慕佛道,不厌人伦。
禅无思虑,没有欲念,超越一切,而离于一切。
禅者眼中的世界,是天堂般的美好,心无挂碍,天天都是好日是子,禅者如入金银岛,所见都为珍宝。
而世俗人眼中的世界,有天堂,有地狱,有人有鬼,悲苦秘喜悦参杂。
禅者眼中的世界是纯净的世界,是美的世界是,是远离功利的世界。
谈论这些问题,我们总是感到力不从心,自觉难以完成这样的任务。因为世界的本质,人,一个普通的人要把握它,实在是太难了。我们只能用自己的心思来做一个大体的臆测,来做一些大概的描述。也只能选出一些比较典型号的现象来剖析,以便对世界和人生有一些必要的了解。
但是,我还是要真诚地告诉大家,世界的本质,是由于一丝妄念攀缘而成的。它的名字有许多,对于人类来说,可以说它为意志,对于动物来说,可以叫做本能,对于植物来说,称为趋光性,对于固体来说,称为分子间的不同排列方式,对于物和物来说,是一种相互作用即力和功能。从其作用上来看,是其内部的一种紧张的状态,一种力的作用,其平衡的改变,就造成了物的生与灭。
物体受他力的作用而变化,我们堑且称之为缘,而缘的趋向就称攀,缘的深浅程度为份,份固定而成则为名。
从自然到社会大经是以这样的梯阶排列的。
世界是由质构成的,质的不断地聚集,其最高形式是物,物可知但无定形,物的规则为体,知体为相。物的极致是生命,生命的极致是意识,意识的极致便有社会生活,生活的规律系统化为科学,而科学极致是哲学,哲学的极致导致宗教。由一丝的观念,一种同部的趋向开始,经外在的一系列外化至宗教又归于一种观念的幻想,物完成了一次自己的循环。也就是由极细微的无相,到有形有相,又归于无相。一次紧张终于平静。
从物与物的循环来说,是因果链的必然,从具体的事物来看,也是这个样子的。
明了事物间的因缘果报的关系,我们更容易从整体上,用变动的,关联的眼光来看这个美好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