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的时候,人并没有什么观念,也没有什么多余的习惯。
人的习惯和由习惯而来的观念,多是在后天养成的。也就是说,是在教育的影响下才形成的。
以下发扫地为例,我们来分析一下扫地这个习惯是怎么样形成的,和伴随着这个习惯的养成之后所形成的观念产。
小时候,我们做某件事,并没有固定的方式和情感体验,只是做做而已。后来,家和告诉我们,扫地是一种好的品质,扫得清净,别人会喜欢赞扬;如果不扫,客人来了会讨厌。我们得承认,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很大的作用,如果他们高兴了,孩子才能放松,相反,他们紧张发怒,孩子也会紧张。即使家长用一种平和的方式跟孩子讲话,也会在孩子身上产生很大的效力。家长尽管是只是这样的告诉了我们,当然我们会就做的。如果孩子做得很好,家长就会表扬,可能是口头上的,也可能是表情上的,一个微笑,一个赞许,这时孩子就会身心放松。体验到了快乐。假如孩子没有做好,是那种画猫画狗式的扫地,家长也许是大喝一声,或者是沉了脸,或者是一个巴掌,或者是一顿羞辱,这时候,孩子就会体验到一种紧张的情绪。
快乐是每个人都追求的。
紧张或痛苦是每个人都要逃避的。
这两种方式的交互作用。以一个孩子的能力,他要生存,要获得快乐,只有听从家长意见,去努力地把扫地做好。如果做好了,孩子可能把父母以前给予他的所有快乐全都回忆起来,如果没有做好,孩子也可能把父母亲以前给予他的所有惩罚全都回忆起来,以防止更大的可严厉的惩罚。这样的联想是可怕的,它夸大了扫地的意义,有时可能把它夸大到与生存有关了。
经过这样的多次反复,可能在我们的身上,形成了一种习惯,或者叫条件反射,那就是地是不是脏乱的和我们的情绪体验联系在了一起。看到干净的地面,我们就会轻松喜悦,或者得到别人的赞扬,或者去赞扬别人。看到肮脏的地面,我们就会紧张,担心别人的批评,或者直接批评别人。如果是我们家的地,或者亲人家的地,只要看到它不干净,我们就会去扫,扫干净了它,我们也许是自我欣赏,或者是等待别人的赞美。总之,我们的情绪是处于放松的状态的。一看到地没有扫,或者是地没有扫干争,我们总会感到那里不对劲。真到发现地没有扫,或者我们直接扫干净了,我们才会恢复心灵的平静。
在以上的过程中,有三点值得注意。一是大人的态度理念在孩子身上引起关于赞扬或惩的联想。联想也叫观。他是感情被激和的标志。一个观念的形成,不可缺少它。没有观想,一个信念是无法形成的。客观的东西,也是无法内化的。二是干净人家的地是干净的这个看法,是多次反复以后形成的,是经历了无数体验和对比,经受了多次的赞扬和批评后形成的,它实际上是念。是看法。只要提起这一句话,一个人一生的,有关他遇到的干净人家以及相反的邋遢人家的记忆就会复苏。
前一点就是观。
后一点就是念。
念和观点看法的区别在于,观点可能是自己的,也可能是从别人那里学来的听来的抄来的,不一定有自身的那些鲜活的经历,那些活生生的画面。
它和看法的区别在于,看法可能是通过逻辑推论得来的。没有切亲的体验和感情在里边。
现在让我们假想一下,有一位家长,他是从相反的角度来教育孩子的。一看见自己的孩子在扫地,就生气了,告诉他,“大丈夫胸怀天下,岂能做妇女小孩子的事情。你这样胸无壮志,一生怕是很难有成就了,你应该为你的行为而羞耻。”
如果真有这样的家长,真是经常这么教育孩子的。我敢保证,他的的孩子将来绝不会扫地,因为他一扫地或者一看见地很干净,马上就联想到自己的没出息,将来不会有所成就,就会紧张难受。所以真的会以脏为美。
是不是真的有这样的人。
有的。在生活中,我们看到许多艺术家的不修边幅,不拘小节,一方面是他们专注于自己的事业,忘了这些小事。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他们形成了另外一种和我们普通人不太一样的观念。
这一点从农村出来的知识分子身上也看得很明显。有一些从稍落后地区出来的知识分子,宁愿去会见没有什么太多意义和价值的朋友,宁愿在假期干很重的有时就是纯体力的活,吃很大的苦,挣那么一点点的钱,也不愿留在家里给媳妇做饭。是不习痛老婆吗?是算不清这笔帐吗?不是的,是因为他们从农村从小形成了一种观念,那就是男人如果在锅灶之间转圈,一辈子是没有出息的。
如果让他们做饭,也是容易出错误,盐放得不对,烧糊了,切了自己的手指头。以能考上不错的大学的智力,怎么会学不会做饭,做简单的饭这种活?原因只能有一个,一让他们做饭就很紧张。
如果再进一步观察,就人发现这种人身上的大男子主义也同样突出。除了训斥老婆外,还可能动手。
当然,你也不得不承认,许多成功人士身上,都有这种霸气。有那种说一不二,说了就不惜代价一定要做成的决心。